查看原文
其他

在天涯 向未来 | 传承黎陶技艺 带领村民“掘金”黑土

精美天涯 2022-08-02



一块陶土,经巧手盘筑,再经高温烧制,终成黎陶,成为黎族同胞千百年来的实用生活器具,也成为记录黎族精神文化的艺术瑰宝。

5月6日,在天涯区黑土村委会布曲村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基地,基地负责人董福生的母亲符日凤是黎族制陶技艺的市级传承人,他从小看着母亲制陶长大。多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黎陶技艺,让其薪火相传,董福生倾其所有。



01.

用黎陶换来粮食 母亲养活一家人



在布曲村里,黎陶比较常见。从蒸饭的锅到待客的茶具,再到用于装饰的陶罐,千百年来,黎陶如空气、水一般渗透在当地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以前制作黎陶,对于我们来说是‘吃饭’的技能,没有黎陶,大家得饿死。”提起黎陶,董福生眼里含泪,思绪里满是儿时用黎陶换稻米的画面。当时,布曲村一带时常干旱少雨,大片的土地寸草不生,种植庄稼更是一种奢望。“土是好土,偏偏缺水!那时候,村民种的庄稼要么收成不好,要么颗粒无收。”董福生说。

庆幸的是,天无绝人之路,村里的土非常适合做陶器,因此制作黎陶成为当地村民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特殊方式。“做好的陶罐,能换容量一半的米。”董福生至今依然记得黎陶与粮食间的换算关系。作为家中长子的他,从8岁起就帮着母亲制作黎陶,他们一般制作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锅碗瓢盆。每次做好一批后,董福生的母亲就用扁担挑着黎陶到各个地方去换粮食,近的去到崖州,远的还要到林旺、藤桥,甚至有时要到陵水,一去就是十天左右。靠着母亲用黎陶换回的粮食,董福生三兄弟才得以在艰难岁月长大成人。


02.

放弃生意回家乡 重拾黎陶技艺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由于种地没有收益,董福生16岁就外出谋生,从一开始修单车、卖椰子,包鱼塘卖水产,再到后来承接景观绿化工程当包工头,摸爬滚打多年,生意越做越大,攒下了不少积蓄,全家日子也愈发红火。

富足的生活让董福生不用再为温饱而担忧,但他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烦恼,每每想起就深深叹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瓷器、玻璃器、金属器、塑料器等替代陶器进入百姓日常生活,黎陶的经济效益逐年降低,掌握黎陶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曾经养活他们一家甚至是全村的黎陶技艺有失传的可能。“黎陶这门手艺要是断代了,那真的太可惜了。”他说。

2006,董福生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放弃了原本收入可观的工程生意,回到布曲村,在家里开起了手工作坊,召集了村里几个精通制陶的妇女和母亲一起重新开始制陶。理想是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销路不畅,董福生的手工作坊一度入不敷出。面对日益艰难的经营局面,董福生也曾几度想过放弃,但都咬牙坚持了下来。苦苦支撑多年,“老本”快烧完之际,董福生终于看到了曙光。2009年,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2年,在市群众艺术馆的支持下,董福生在家里成立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使得黎陶有了更加规范有效的保护、收藏和展示,黎陶技艺的传承也得到了专业力量的支持。


03.延伸“非遗”产业 带动乡亲共同发展


2014年,董福生在村里成立了黎陶合作社。通过多年的运作,合作社从一开始的6人发展到80人,来自酒店、景区的订单越来越多,传承基地的培训班也开了一期又一期。在村里,越来越多人重新操起了黎陶技艺。

每天,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省级传承人符日兰,市级传承人黄凤莲、符日凤、胡其梅等人,在传承基地,为游客讲解黎陶技艺,制作黎陶销售补贴家用。今年73岁的胡其梅说,弄一个黎陶大概可以赚200多元,每个月她在这里的收入有近2000元。

“现在越来越多人组团来传承基地学习调研,有时候一下来两辆大巴车,基地的接待能力就跟不上,大家吃饭都只能挤在一起。”董福生说,虽然目前村里的黎陶产业初成规模,但是距离他的目标还差一段距离。

“我想做得再大一些。”董福生计划着在传承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黎陶展览中心、“非遗”互动体验中心、“非遗”文化大舞台、黎家民宿等场所,进一步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用更大的平台让黎陶技艺更好地得到传承。同时,也满足自己心中的一个小心愿——“让村民们结束常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日子,靠着祖宗留下来的技艺,在家门口能吃上‘非遗’饭,走上小康之路。” 



 总  编丨王菲菲 

 审  核丨符丹露

 编  辑丨邢玉如

 来  源丨大三亚客户端








01  能力提升建设年 | 打好主动仗、壮大主力军!天涯区召开2022年全区宣传思想工作(扩大)会议02  制度执行年 | 全市首个!天涯区金鸡岭小学党群服务站正式启用03  关于农村自建房!三个法律问题你应该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