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两会 | 航空航天总结篇

寓意 空天界 2022-12-12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闭幕。航空航天产业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制造之焦点引发热议。空天界整理了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案和建议,为您呈上“空天界的两会好声音”。


航天制造:协同创新、自立自强


“通过云端产业集群将小微企业组织起来,推动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原董事长高红卫

“尽快组织重型运载火箭及发动机研制立项”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党委书记刘志让

“切实重视科技人才,提升科技人员待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总体设计所总设计师胡胜云

“协同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集团级特级专家董胜波

“改革不停顿、创新无止境,加速实现国防领域科技自立自强”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党委书记马杰

“让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成为中国优秀企业的第一自觉和首要选择” 
— 全国人大代表、锐科激光公司的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

“加大国产高端制造装备市场化应用政策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型号系列总设计师祝学军
 

航天产业的两会关键词主要是“转型”、“协同”与“创新”,发挥协同力量,实现自主可控、自立自强的航天制造梦。


民营航天:优化资源配置、推行融合发展


“建立融合商业航天发射场”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副董事长窦晓玉

“后劲不足 商业航天待松绑”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

商业航天需求倍增,建议海南文昌基地加快商业发射”
 —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科技厅厅长谢京
 

我国民营航天产业发展迅速,不仅在两会之中热议纷纷,在已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之中,民营航天发展、民营火箭发射场的建设,均已列入规划。


民营航天领域的两会声音,主要反映了我国民营航天高速发展下的资源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社会资本投入不够等现状。代表委员们期盼国家能够鼓励和支持民营航天发展,以民营航天之力,补充和助推我国航天产业发展。


卫星网络:拓宽应用、服务大众、开放准入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将实现百颗卫星年产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党委书记马杰

“加快“5G+北斗”高精度定位进入大众消费等领域”
— 全国人大代表、中移动副总经理赵大春

“发挥卫星遥感作用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王权

“加快推进我国新型海洋卫星发展”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

“进一步放开对民营企业应用商业卫星开展商业服务的行业准入限制” 
—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
 

卫星领域的两会声音主要反映了我国卫星产业需求多元、有待满足,而民营卫星及航天公司,殷切地期盼开放准入,能够施展拳脚服务大众和产业的现状。



航空制造:数智制造、联合平台


“加快发展制造业高水平“数·智”解决方案供应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董事长谭瑞松

“加快制定和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产业促进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发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向巧

“加快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应用 ”
 —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制造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李志强

“将“空中丝路”纳入国家“一带一路”计划”
—人大代表、航空工业贵航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吕惊雷

“推进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与共享、增强航空产业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洪都副总工程师崔彦勇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议组建航空领域国家实验室 ”
—全国政协委员、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研发中心型号总设计师吴希明

“抓住机遇打造航空科技创新的国家平台 ”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樊会涛

““加快推进全产业链视角下关键基础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发黎明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贾大风

“加强飞机辅助动力装置研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发动研所专职总师单晓明

随着国产大飞机的落地,航空制造领域的代表委员们十分关注如何加强数字化、智能化的航空制造能力,并希望以国家为主导统筹各界力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跨领域、跨产业链、跨院校企的联合产业平台。


民航产业:科技赋能、绿色发展


“建议全力支持国产飞机运营”
“尽快制定中国民航业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方案”
— 全国政协委员、东航集团董事长刘绍勇

“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 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
 —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鹰

“尽快成立本土航空公司”
 — 安徽省交通厅

“推广上海经验 优化民企营商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

“加快推动5G上飞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集团公司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

“统筹实施航企能耗与碳排放管理 ”
—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南方航空集团董事长王昌顺

“尽快制定中国民航业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方案”
— 全国政协委员、东航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刘绍勇
 

民航领域的提案、建议集中在如何更好地运营,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上;另外,民航企业也开始重视能耗与碳排放管理,彰显了我国民航业绿色发展的决心和责任心。


通航产业:开放空域、扩大应用


“科学管理开放空域、建议各省成立低空通航监管局”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樊会涛

“通航飞行审批繁琐,应扩大备案类飞行计划范围”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局原副局长李健

“建议根据区域特点及现有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增加通用航空示范区”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高级主任设计师张金华

“加装航空警示装置,解除通航安全威胁”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

“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倡导通用航空的公益属性”
 — 全国政协委员、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

“支持成渝地区协同构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平川

“建议鼓励社会投资、培育航空运动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浙商总会副会长、万丰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

“建议促进国内支线航空、尤其是国产支线客机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工业首席技术专家唐长红和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光电所科学技术委员会专职委员羊毅联合多名代表委员
 

通航领域的两会声音主要集中于对空域开放的殷切期盼,并提出了在当前环境下通过科学管理、加强开放等方式,实际推进通航开放的种种建议。


结语


“两会”已胜利闭幕,我们看到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硕果累累,空天产业正在坚定地以自主自强的原则、用科技引领创新,步步稳扎稳打,践行制造强国战略。在此我们也祝愿祖国航空航天产业屡建奇功、捷报频传。
 
更多空天产业信息,请关注空天界!

作者 | 寓意


▌声明:本平台对分享、转载的内容及观点持中立态度,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声明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平台所有。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联系人:media@aeroinno.com


  也许你还想看: 


深度解读 | 空天产业“十四五”规划

聚焦两会 | 民航篇
聚焦两会 | 通用航空篇
聚焦两会 | 航空制造篇(上)
聚焦两会 | 航空制造篇(下)
2020年世界航天装备发展研究
2020年航空制造产业专题报告
2020国外军工材料技术发展动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