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AIEC实录 | 张聚恩:放大航空产业效应,带动供应链与基础工业

张聚恩 空天界 2022-09-24


CAIEC点评 完整视频

01

嘉 宾 介 绍
INTRODUCE GUESTS


中国科协航空科学传播首席专家,中国航空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曾参加我国多型航空装备研制生产,参与组织多轮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制定及多项目实施。

02

正 文 回 顾
REVIEW

非常高兴跟大家再次见面。

各位参赛选手、各位评委、来观摩和了解这次赛事的所有的观众们和听众们,我们举办了一场非常好的比赛。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是中国航空学会和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联合创办的。我有幸从创办以来参与了多届,亲身地感受到整个活动从初创一直到今天,逐步形成的自己的特色,以及形成的规范化操作流程。我为此感到高兴。该赛事在持续推动航空航天领域的创新创业中,逐步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尤其是今年,在疫情防控的艰难中,应该在去年举办的活动一直推到现在,真的是应了“好事多磨”这个词。虽然一再调整时间,但感谢组织者克服了巨大的困难,还是为我们奉献了一场基本完美的活动。尽管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基本内容和目的都没有缺憾,比较完整。
  
第六届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从2021年7月开始招赛,336个项目经初选,到2021年的后半年,聚焦到60个项目;经过复赛的评审,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进入决赛环节的27个项目。这27个项目从创新与创业两个方面,反映了当前火热的航空航天发展大局。创新和创业的两个不同方面,共同组成了大赛的基本内容。

从今天的项目中,我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创新的项目正在发生一个很重要的改变。如果之前有专家参与过项目评审,或者是有朋友持续地关注过大赛,请你们回想一下,前若干届的大赛中,创新组的项目比较多的是专注于整机部分,尤其是无人机。但是现在正在从整机与大系统逐步转变,转向为有更好商业前景的精、专、特、新方向,这种转变很重要。我丝毫不是说无人机不重要了,而是说由于需求的牵引,由于过去若干年的发力,关于整机方面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布局了,也有很多企业家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当然,无人机的整机也受到了当前国际形势巨大变化带来的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创新更多地去关注并坚持走精专特新的道路。

从今天上午创新组的项目中,我能够感觉到过去一个不足的方面,在本届大赛中得到了很大的扭转。过去创新组项目常常不太注意商业规划,但是这一次普遍都有比较清晰明了的发展规划,使得人们对这些创新的项目增添了信心。
  
创业组项目在整体上的表现,也是比较好的。而且创业组的项目有了前期比较好的创新技术基础和已经有过的多轮投资基础,很多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回报已经呼之欲出。所以创业组项目在我们各位评委的交流中也都给予了好评。但是今年的创业项目路演中,我倒是感到有一点小小的问题,也恰好就像刚才余枫总说的,反而是有几个创业项目,对于创业路径、商业规划、投资需求和未来的回报描述得不够清楚。我希望今后在这方面能够予以加强。

我简单梳理了一下今天的项目,这27个项目集中在以下七个领域,让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
  
第一,制造领域。今年的项目比较多,包括自动化,增材制造,以及复材制造。其中有低温固相增材制造、极端环境下防热吸波一体化复材制造等。它们都很集中地反映了当前航空工业所关注的内容与固有特点,就是不仅要把产品设计出来,更要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优质地、稳定地把它制造出来。人们对于制造技术的关注恰好符合了航空工业的基本属性及特点。所以今年制造技术领域有这么多项目一点也不奇怪。
  
第二,材料领域。材料在往届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中也都是比较集中的领域。我很高兴能在今年看到很多很好的这类项目,比如说氧化铝纤维、热塑性复材等。热塑性复合材料确实是未来复合材料的新趋向。还有密胺泡沫、高性能铝合金等。还有一部分项目是跟制造技术交织在一起、一体化呈现的,这也是材料技术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三,通信领域。在往届大赛中该领域并没有像本届如此集中,尤其是用于航空的卫星宽带通信项目。大家集中于用先进的技术,比如把相控阵技术用于天线,用于终端,这次很集中。我觉得通信项目在本届大赛中表现得这么集中,这么亮眼,也是很好的。而且,除了我们航空航天机构,还有很多民间的企业也都在关注这件事情,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第四,我把它叫做分系统领域,包括飞控系统与设备等,我把传感器也归在此类。这个领域里边有几个项目也是很好的,比如说高端的压力传感器、近眼显示系统、微型激光测距等。
  
第五,也是我非常看好的,就是工业软件领域。工业软件过去没有像今天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这次感到最突出的就是 Aerobook 结构与强度快速迭代设计和高端的、低成本的、被称为人人用的起的CFD软件与超级计算项目。我觉得这两件事情做得非常好,我希望按照这种势头,有更多的工业软件能涌现。因为在软件方面,我们已经在遭受和即将遭受的断供、脱钩,甚至连学校所用的类工业软件都已经受限,我们要对这种严峻的形式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工业软件我认为应该更多地倡导。希望有更多的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从实用化、工程化的角度来推动工业软件的发展。
  
第六,就是大家历来都很关心的动力技术领域。动力技术就项目数量而言是 27 个中最多的,而且其中一些有新技术含量。比如过去我们比较关注的火箭的推进,这些大家都比较了解,我们研究推进剂储箱、大推力深变推的推进系统等。还有一部分作为发动机特有的模态检测,比如电压信号的采集,这的确是个大问题,现在提出了可以操作的解决方案。还有热端部件的制造,尽管该项目本身在汇报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专家也提出了一些质询,但是丝毫不妨碍在热端部件上形成特有的能力,来作为主战场、作为主流的、体制内力量的重要补充。其实在往届大赛中就有过非常成功的项目,比如活塞类、喷嘴等专业化类,现在都小成气候。他们都是在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的项目。还有一个特别好的项目,就是卫星的电推动。在天上的卫星数量越来越多,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但是总有变轨和调整姿态的需要,靠什么呢?它还是需要推进系统的。所以我觉得现在能够着手把卫星电推动抓起来是很有远见的,我很欣赏这些关于动力系统领域的项目。
  
第七,除以上领域外,都归为其他类。比如说数字孪生、制造云平台、模拟器研制等项目,也都不错。

分成七个领域后,每个领域大概平均3-4个项目。从这些领域的分布能看出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走向。相信通过跟专家们的咨询交流,各位报告人、各位路演代表团队能够对你们的项目有更好、更客观、更恰切的认识。

但我要说,评奖不是目的,入围决赛的项目与未入围进入决赛的项目本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千万不要把入围与否看得太重,而且评委们用这么短的时间,依据这种快速推进的路演方式所作出的评判,也未必完全客观。
  
你们不要因为专家的质询,就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产生任何疑虑,你们要坚定地推进,从专家的提问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多的是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看准前路,坚定不移的向前推进。历届大赛中都有这样的先例,没有评上高等级奖项,甚至没有进入决赛的项目,依旧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在后续的几年中发展得非常好。我现在仍然记得这样的的项目案例。

我希望作为主办方的中国航空学会、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总结前几届大赛的经验和教训,把功夫更多地下在路演的现场之外,建立一些更加有成效的机制,更好地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更好地通过现场的实地考察,面对面地交流,更深入地了解项目的技术内涵和它们的生命力,并且通过交流去找准未来的发展路径。我认为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赛把创新创业的需求和投资者与投资机构很好地连结起来。
  
而且,我也看到通过大赛的历练,我们的投资者也越来越成熟,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准则、优秀的专业素养,以及独到的慧眼识珠的能力。通过各种渠道,他们对项目有相对较深入的了解。实际上活动开始前,我跟两位投资专家已经交流了,他们在航空航天投了有十多个项目。我问情况怎么样,他们都表示情况非常好。北京会场的刘夫林老总,他的公司也已经投了很多很好的项目。还有本次未能参加赛事的投资家郭总,他在以往大赛中选择的项目投资,也大部分是成功的,我觉得这非常难得。希望投资人能更好地、坚定地支持航空航天机构的创新活动,把目标和利益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大家共同取得成功。
  
最后我还想再说两句话,一句话是,现在的航空的大势应该怎么看呢?现在的确遇到了很多难处,尤其是在国际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对我们国家的航空发展的大势有一个清醒的、审慎乐观的态度。我们军机领域的军事装备发展。其实我说这些问题的时候,航天也有类似特点。由于特有的政治军事形势,现在东西南北中所有从事军事航空装备生产的厂所都在开足马力。需方最喜欢讲的一句话就是:能生产多少,就要多少。而且这种势头,按照我的判断,至少还有十数年不会改变。现在大家都在算账,按产业化估算公式能算出来。过去说万亿,有人觉得可能吗?甚至觉得这是个虚妄的概念性的描述,不是实实在在的场景。现在,当一些重要的军机品种年产达到百架的时候,而且不是一个品种,而是若干个品种时,就很容易能算出几千亿的规模了。

民机的困难会比较大,但是民机有许多种,我们不仅仅有ARJ21和C919。而ARJ21在疫情之中的三年里已悄然地成长起来,现在蓝天上每天飞的都有 ARJ21。迄今为止已经交付74架了,到2022年8月底会再交付6到8架。乘坐它的旅客人数已经在6月底突破了500万这个惊人的数字。陈勇总亲口告诉我,到2022年年末,ARJ21的交付数量要突破百架,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对我们中国的民机产业有信心。民机产业最大的问题在于适航取证和自主保障。这件事情要从两个不同的维度上来看,从技术上来看,我认为没有根本性的技术障碍。断供、脱钩,当它来得更激烈些时,反而能促使我们丢掉一切幻想,自己把路走出去。但是目前,我们还是要尽量地维持这样一种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斗争又合作。何况我们的民机的的确确是需要按照适航取证来规范性要求的。总的来说,民机市场也有万亿的规模。今天大家都多次引用了未来20年全球干支线飞机的市场规模的数据,中国在中间不出意外地应该占到1/4到1/3的市场。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若干年之后,多少年呢?若5到10年,能够占到1/3的份额,我们的民机产业的规模也就上去了,所以军机、民机都有这个万亿的愿景。
  
通航在2016年已经提出了万亿目标,很遗憾,到2020年这个计划的结束节点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指标都没有完成,但是我认为也没有必要悲观。国家的主管机关描绘了通航的万亿产业规模,而且详细地列出来了通用航空器多少具,通用机场多少个,作业小时多少,作业小时里还做了分类。这毫无疑问地展示了通航未来的发展空间。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抱有信心,对我们中国的航空的发展要有信心。航空和航天现在都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航空跟航天又有不同的特点。航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产业效应,我们对供应链及基础工业的带动作用更强,航空产业链条很长,链长的责任非常重。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创业又有了新的时代背景,所以我觉得应好好把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更进一步地向前推进。
  
最后一句话,因为我毕竟是从中航工业退休的,我特别高兴地看到了在第六届大赛中,航空工业厂所的项目表现得非常好。有些项目从提出到现在的进展,也包括路演,都表现得那么整齐。我真的为集团公司的这些年轻同志们感到高兴。其中特别是成飞,近几年我因工作关系去过几次,他们有一大批博士生各司其责,都在各自的领域大显身手。这次,成飞竟然有三个项目进到决赛,这种基本的判断还是公正的。这三个项目中,有两个是做技术和装备的,一个项目是做IT技术云平台的。前两个项目有很好的普适性,基于它的技术很快就可以推广应用。虽然扩大应用还需要再考虑斟酌,但是现在的成果很让人欣喜。但是类似IT的项目,不管是过去叫资源管理系统或者现在叫云平台,它跟组织、模式、实践及数据不可分割,所以也请你们适当考虑考虑,项目在推进时的通用性和普适性。如果你们在这方面继续发力,能给我们整个航空工业的其他厂所提供更好的支持,甚至你们的成熟经验能够转化成为产品和商品,从而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希望我们航空工业的厂所继续努力,在大赛中能够表现得越来越好。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张聚恩在【第六届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的发言整理。

转载、合作、加入粉丝群请联系小助手
(微信号:Aeroinn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