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颜长江的三峡:一半浮于现实中,一半沉在深水里 | 谷雨影像

2016-05-30 颜长江 李媚 谷雨故事



▲长寿区扇沱,王爷庙后留影的教师夫人,2006年2月17日。


编者按

2003年,颜长江急促的脚步一次次地奔走于峡江之中。他的生活与三峡完全搅在了一起,魂牵梦绕,无法离弃。颜长江的三峡不是旅行者的眼中的三峡,甚至不是一个标准的职业摄影师拍摄的三峡,他的三峡是“他自己的三峡”,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溶于斯哀于斯感于斯的三峡。他的“三峡”似乎让人感觉到一种介于纪录与“私影像”之间的影像状态,也许是因为,对于他来说,三峡就是这样:一半浮于现实中,一半沉在深水里,在魔幻与现实中游走与交错。

 


01 20   【三峡之一】秭归县泄滩中学,2003年1月5日。



02 20  巴东县楠木园,小学,2003年1月6日。



03 20  巫山县大昌镇,城门前面的大宁河,2003年1月10日。



04 20   云阳县双江镇,王维、苏东坡来过的下岩寺,2003年6月5日。



05 20   涪陵区蔺市镇,击鼓的妇女,2003年12月30日。



06 20   奉节县城,2002年10月6日。



07 20   忠县曹家乡,冉家祖坟和后人,2003年6月7日。

 


08 20   奉节,江坝石信号台,2003年6月1日。



09 20   巫山县城,玩耍的少年,2002年5月27日。



10 20   长寿区木洞镇,江滩,2006年2月15日。



11 20  长寿区,长江水,2005年3月29日。



12 20   【“三峡·黑匣子”行为作品】作为长年拍摄三峡的摄影师,在三峡蓄水、传统三峡消失之际,颜长江觉得用客观摄影方式已无法充分表达,于是很自然地决定用在三峡库底埋下黑匣子的行动作为作者与三峡、与中国问题之间的一个暂时了结。



13 20   实施步骤:1、2:准备若干黑匣子,正式编号,准备匣子内容――即无价之记忆;准备好军用铁锨、密封材料等必备物品并运往三峡;准备好纸钱,由当下报纸剪成。在三峡一系列重要地点、在即将淹没之库底,选择好挖掘地点,将已准备好的内容和现场搜集之内容密封;然后再用黄胶带缠绕;然后掩埋、压石。图为巴东,2003年5月。



14 20   3:在上一过程中,拍摄黑匣子在埋藏地点的场景照片、作者持黑匣子并撒纸钱的照片、作者持缠绕黄胶带之黑匣子并撒纸钱的照片。图为夔门,2003年5月。



15 20   4:埋盒后数日,再次巡看所有埋藏地点,证实完好无损,目击这些地点隐入至少三十米深的江水之下。图为茅坪,2003年5月。



16 20   5、6:在6月1日即所有盒子入水之后向外公布此行动,同时拒绝描述匣内何物,同时可公布地点乃至详细的藏宝图;至此该行为暂行告完成。作为追加行为,作者与王景春、曹勇、马莉诸人于2003年6月2日,组织奉节民乐手在夔门前瞿塘峡江心演奏两小时,曲目有《渔舟唱晚》、《三泉映月》、《梅花三弄》等,以便正在下沉或上升的山水能在乐声中安祥告别。图为青石,2003年5月。



17 20   7:若干年乃至二百余年后,因严重干旱、清淤放水、大坝寿命至期停用等原因,使发掘黑匣子成为可能。作者本人、作者之子孙或任何人士可据图发掘,届时作品最终完成。效果:作者完成上述前六项工作后,由多年的焦灼转为安宁,感到对三峡山水、人民己作了个人力所能及的交待,作者的工作从以描绘为主转为思考为主。同时,作者意识到这个行为不仅是代表他个人。此行为代表了因“非典”而不能前来的艺术家们,也代表没有话语权的普通百姓。图为扇沱,2006年9月。



18 20  【三峡之三——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云阳双江,下岩寺,2006年9月25日,6时。



19 20   涪陵蔺市,安澜桥碑,2006年9月22日,14时。



20 23   长寿扇沱,王爷庙,2006年9月23日,19时。

 


颜长江拍摄的是自己的三峡

文/李媚


2003年,颜长江急促的脚步一次次地奔走于峡江之中。


他的生活与三峡完全搅在了一起,魂牵梦绕,无法离弃。


2002年全国摄影记者云集三峡,颜长江拍摄的是自己的三峡,而不只是作为报道对象的三峡。


三峡,是颜长江最为重要的生命之地,当这块生命之地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时,为三峡留下遗照便成为他心头无法弃之的愿望。面对行将消失或改变的一切,有什么是比拍照更好的行为方式呢?


他选择“6*6”正方画幅与数码相机拍摄三峡。前者作为内心表达,后者作为客观纪录。天方地圆,方圆之间便概括了宇宙万物,红尘世间。正方,是一种敬畏,肃穆的框定。正方画幅的拍摄与135小型相机截然不同,它是端详的,审慎的,庄重的,容不得人随意。而这,正是颜长江对待三峡的态度,他需要端端正正恭恭敬敬双目相对三峡的自然与人。“天变,地变,人走,城走,竟然嘎然而止!”(《最后的三峡》颜长江)面对这惊天地泣鬼神之变,作为一个三峡的儿子,唯有匍匐大地,行膜拜之礼!


6*6的画幅暗含着与肖像相关的隐喻,颜长江用拍摄肖像的的方式拍摄三峡。肖像有一种凝视的气质,不由得人不正视,不由得人不恭敬。在静默的注视中,我们看到了三峡丰富的表情,飘浮于表面的现世隐退而去,留下的,只是一种异样的震动和无法言说的感受。


颜长江的三峡不是旅行者的眼中的三峡,甚至不是一个标准的职业摄影师拍摄的三峡,他的三峡是“他自己的三峡”,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溶于斯哀于斯感于斯的三峡。颜长江的“三峡”似乎让人感觉到一种介于纪录与“私影像”之间的影像状态,也许是因为,对于他来说,三峡就是这样:一半浮于现实中,一半沉在深水里,在魔幻与现实中游走与交错。


有时候他像个梦呓者,有时候他像个恋人。作为三峡之子,生生死死往返于山水古镇老桥之间,他的图像不取悦于人,只表达爱与哀,生与死相关的经历,表达特定地域的文化兼性与气质,表达沉睡与消亡的震动与静穆。


让照片为时间毫无怜悯的溶解作证!


让那些消逝的三峡人文与自然景观因为照片而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李媚,原《现代摄影》、《焦点》杂志主编,摄影活动家,策展人。


关于颜长江


颜长江,1968年生于湖北秭归,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现居广州。当代著名摄影师、艺术家、摄影批评家、策展人,《羊城晚报》编辑中心图片总监。曾多次荣获国内摄影比赛大奖,其作品在平遥、广州、汉城、东京、休斯敦等国内外城市展出。出版有《广东大裂变》、《最后的三峡》、《纸人》、《三峡日志》等著作。2005年至2006年,担任连州国际摄影大展学术委员,2006年兼任中山大学传播学院课程副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