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的旁观者:一个玛格南摄影师眼里的中国变迁
上个世纪中期,勒内·布里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当时大量的政治、历史文化事件,拍摄过不少历史浪潮中的名人。这位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大师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其为切·格瓦拉、毕加索、勒·柯布西耶等人拍摄的照片。1964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并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拍摄了大量与中国有关的作品。本文转自微信公号“理想国imaginist”(id:liixangguo2013)
半个世纪的中国
摄影/勒内·布里 来源/理想国
勒内·布里,瑞士人,1959年成为玛格南摄影师,此后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军事摄影师经历并拍下了多起政治、历史及文化大事(包括1989年的北京),成为继罗伯特·卡帕、卡蒂埃-布列松之后,玛格南第二代摄影师中和马克·吕布并列的中坚力量。但因其处事低调,在中国的知名度与马克·吕布相去甚远,当然,你肯定见过下面他拍的这两张照片。
▲法国普罗旺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957
▲古巴,哈瓦那。阿根廷政治家、工业部部长 切·格瓦拉在他的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俗称“抽雪茄的格瓦拉”,1963
和马克·吕布一样,勒内·布里同样记录中国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影响了一大批中国摄影师。1956年底,马克·吕布成为1949年后第一个获得中国签证的外国摄影师,勒内·布里则没有那么幸运,直到1964年,才第一次有机会飞抵中国的领空。但随着连续4次访问中国,改革开放后,他又数次访问中国,并重走长征路,记录了遵义、瑞金、延安、韶山等红色老区。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上的马克·吕布(上图)和勒内·布里(下图)。摄影:王勇。转引自摄影师那日松的微信朋友圈。
对比马克·吕布和勒内·布里关于中国的影像,非常有意思。马克吕布记录了中国的沧桑巨变,勒内·布里给人印象深刻的则更多是变化中的不变部分;马克·吕布的照片满怀深情又充满困惑矛盾,勒内·布里则像是一个琢磨不出表情的冷眼旁观者;马克·吕布的照片绝大多数都是黑白的,鲜有彩照,勒内·布里前期照片以黑白为主,后期则基本是色彩浓郁的彩色照片;马克·吕布更多的是“民间”视角,平实质朴,勒内·布里则充满了无处不在的政治气氛,并且时不时流露出一种超乎记录的神秘和象征意味。
说得太多了,还是自己来看吧,今天分享的是勒内·布里的中国影像,图片和图注都选自玛格南官网。
勒内·布里镜头下的中国
1964
▲北京,人民大会堂。周恩来在五一劳动节前夕的晚宴上向来宾举杯。晚宴客人数量多达2000,1964
▲北京,刘少奇,1964
▲北京,天安门广场,庆祝五一的群众游行,1964
▲北京,五一欢庆过后的天安门,陈列着放大的列宁和斯大林画像,1964
▲北京,天安门广场,反对越南战争的示威游行,1964
▲北京,长城,1964
▲上海,1964
▲上海,南京路,1964
▲上海,教室内的少先队员,1964
▲距上海40公里处的一个人民公社。公社成立于1958年,有6700户。陈中华一家正对着毛泽东的画像吃午饭,1964
▲上海,附近的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1964
▲上海附近的人民公社,集体耕作的农民,1964
▲河南,洛阳附近。孩子们在玩“长城”游戏,1964
▲河南洛阳,黄河边上的中国农民,棉花丰收,1964
▲陕西延安,1964
1965
▲北京,琉璃厂地区,1965
▲北京,墙壁上写着“爱武装”,1965
▲上海,南京路,1965
▲内蒙古,1965
▲沈阳,少先队员,1965
▲辽宁,鞍山钢铁厂,1965
1985
▲江西瑞金,长征的起点,毛泽东旧居,1985
▲江西瑞金,以前是佛寺,1985
▲中国,婚礼,重走长征路上,1985
▲中国,这位骑摩托车的人攒了好多年的钱才买到这辆日本摩托车,1985
▲中国,重走长征路上,1985
▲中国南方的刘梅河,重走长征路上,1985
▲泸定桥附近的大渡河,重走长征路上,1985
▲陕西延安,1985
▲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从国民党军队处缴获的美国武器,1985
▲北京,一支名叫“威猛”的西方摇滚乐队首次来华访问,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演出,1985
▲北京,紫禁城入口,1985
1989
▲北京,1989
▲上海,和平饭店,1989
▲湖南韶山,毛泽东的出生地,毛家饭店,1989
▲湖南韶山,一个毛姓人家的三代人,他们是本地的农民,1989
▲湖南韶山,毛泽东的出生地,他的父母的卧室,1989
2004
▲江西瑞金,长征的起点,2004
▲贵州遵义,这里是毛夺得领导权的地方,重走长征路,2004
▲陕西延安,市区广场上正在进行的晨舞,重走长征路,2004
2013
▲北京,长城,2013
▲北京,2013
关于Justyna Mielnikiewic
勒内·布里(1933- 2014),瑞士人,1959年成为玛格南摄影师。代表作品是其为切·格瓦拉、毕加索、勒·柯布西耶等人拍摄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