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宝石迷宫:矿工、商人、国王的荣耀之路丨谷雨报道

2017-08-23 夏偲婉 周塬 谷雨故事

◇ 纪录片《蓝》海报。


导演周塬及其团队历经19个月摄制,遍访泰国、斯里兰卡、英国、法国、比利时、梵蒂冈、意大利和中国山东昌乐地区,完成关于蓝宝石的五集人文纪录片《蓝》的拍摄。


“记录和发现这个世界中那些被遮蔽的故事,这是纪录片该干的事情。”蓝宝石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那优雅而神秘的蓝色光芒,还有一段人类文明,一个国家的众生相,一个匠人的谦卑,甚至还有一个当代中国的隐喻。


近日,周塬接受谷雨专访,为我们讲述了蓝宝石和《蓝》所见证的那些故事。《蓝》也将于8月28日在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独家播出。



宝石之路

分享/周塬

撰文/夏偲婉

编辑/迦沐梓


 国王死了,只有宝石留存


◇ 帝国皇冠上的圣·爱德华蓝宝石。


当我看到这张帝国皇冠的照片时,就觉得蓝宝石后面一定有什么东西。


最初的帝国皇冠造于1838年。195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的时候,她就戴着这顶帝国皇冠,帝国皇冠是天赋王权的象征,这顶皇冠上由世界上最大的红宝石、世界第二大的钻石以及各种各样的宝石点缀着,皇冠最上方是个十字架,十字架的中心是颗蓝宝石。


帝国皇冠保存在伦敦塔里,当我在伦敦看到它的时候很感慨。所有的一切,就是因为它而开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024hovpwl&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蓝》第1集-神往。时长:35分54秒


十多年前我参与过纪录片《玉石之路》的拍摄,那是国内第一部讲玉文化的纪录片,刚好也赶上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片子播出之后玉的价值翻了很多倍,人们对玉的那种狂热让我印象深刻。这次接触宝石,会比较容易明白人们对宝石的迷恋。“宝石”和“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性质不同,蕴含的文化也不同,它们就像两个文明的符号一样。东方人喜欢玉,就喜欢玉的那种温润、混沌的感觉,而东方人的性格也是如此,崇尚中庸平和。西方人喜欢宝石,它的鲜艳热烈的色彩,切割的方式,以及最后呈现的光彩夺目的样子,和西方文化里那种一丝不苟的思辨精神,那种张扬的个性遥相呼应。


珠宝文化来自西方,对于中国人,珠宝文化是随着我们打开国门,慢慢进入日常生活之后才开始的。


梵蒂冈和中国政府还没有建交,在梵蒂冈办官方手续时,那边人告诉我们,“你们是我们正式授权拍摄的第一个中国摄制组”。其实这个信息的背后意味着一帮子东方人可能进入了西方文化的核心,就像一帮西方人进到故宫,来拍我们的玉。


◇ 蓝宝石在西方是权力的象征。


讲述蓝宝石,我们必须溯源蓝宝石在西方文明当中的意义,它是神权的象征,也是王权的彰显,在很多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中被珍视。如今,伟大的国王君主们随风消逝,只有宝石留存。


在《蓝》的故事里,我们还原了与蓝宝石相关的人,他们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地域。中国观众可以看到他们的所思所想,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会发现自己距离西方的精神世界如此之近。


 把命运放在宝石上


斯里兰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蓝宝石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蓝宝石的国家,到现在关于蓝宝石的挖掘仍然是斯里兰卡的主要收入之一。这个地处交通要道上的国家国力弱小,苦难很多,从过去到现在,宝石一直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出产物,特别是恢复了和平之后,宝石承载着国家的希望,是国运之所在。

 

国家之外,斯里兰卡的民间个体亦是如此。无论是普通矿工还是宝石商人,他们都把命运放在宝石上。

 

斯里兰卡珠宝商人内马尔很早就开始做蓝宝石交易。有一天有个人带着一块特别大的蓝宝石来找他,那人说家有人生病,需要出售蓝宝石换钱治病。内马尔以特别低的价格将这颗宝石收入囊中。

 

这颗蓝宝石是我们整个拍摄过程中看到的最大的原石,应该也是有史以来人类发现的最大的蓝宝石。就是这颗酷似人头的大宝石,改变了内马尔的一生。

 

因为得到一颗世界上最大的蓝宝石,内马尔一夜暴富。


可能是为了方便卖出,也是为了利益最大化,内马尔将宝石切割成好几百块再次出售。当时正逢英国女王访问斯里兰卡,内马尔应领导人的要求赠送给女王一块宝石,这块宝石据说就是黛安娜王妃订婚戒指上所镶嵌的蓝宝石,如今传给了凯特王妃。

 

巨大的名气和财富降临到内马尔身上,他周游世界,用光87本护照,可生活也失去了平衡,他疏远了家人朋友,如今一个人住在落败孤寂的院子里头。面对采访,他会不厌其烦地讲述曾经的辉煌。他觉得自己哪里都去过了,拥有很成功的人生。我想他是不愿意承认现实的人,他不能捅破这层纸。宝石带来的幸运,早已结束。因为时间和其他原因,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太多精力讲述他的故事。

 

跟内马尔不同,当地还有一个人,我现在想不起他的名字,也是一个很大的宝石商,他太忙了,我没有见到他,也没有机会拍摄他的故事。这个人因为蓝宝石聚集了很大的财富,但是他和内马尔不同,这个人乐善好施,我去拜访他的时候,他不在,但是我看到很多人走在去他家的路上,等候在他家的门口,这些来的人都是有各种困难的人,但凡有人需要,到他家都会得到钱物的帮助。那种得到帮助的人站在门口告别时候的感激会让你明白宝石的意义。 


斯里兰卡还有一个人就是矿工苏内特。苏内特还是挣扎中的底层,他每天在矿井里工作十个小时。对苏内特来说,内马尔还有很多成功的人就是他的偶像。他希望挖到一颗能够改变命运的宝石。


挖掘蓝宝石的矿工们。

 

在追逐蓝宝石的这条路上,命运也如同宝石之蓝一般深不可测。这听起来好像很残酷,但是这就是他们的日常。我们从平视的视角观察与记录,没有去刻意表现其中戏剧性的东西。像矿工苏内特这样的人很多很多,我并不认为他们是悲苦的人。他们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件充满希望的事情,能够驱动他自己的事情,仅此而已。

 

在斯里兰卡,蓝宝石一方面承载了国运,一方面这里也有众生相,它折射出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也许就是宝石的魅力所在。


 到底什么是匠心


蓝宝石到了艺术家手里才会成为真正的珠宝。

 

这些艺术家,他们穷尽一生,把自己所有的才华热情投入到宝石的切割打磨和设计制作当中。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过程里,宝石也给了他们一种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匠心。


切割打磨工匠彼得和约翰。 


在伦敦哈顿花园,彼得和约翰一起合作了五十年,他们是全欧洲最顶尖的宝石切割工匠,一个负责切割,一个打磨和抛光。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们始终坚持手工。他们认为对宝石的切割打磨是非常精细的事情,手工的感觉会更敏锐。

 

其实在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我反复问自己到底什么是匠心。现在中国到处都在讲匠心,是因为我们太缺少。所谓匠心,我不认为是什么追求完美、持续专业的投入,这是一个工匠最起码的职业素养,要是连这种起码的持续性的热情都没有,你就不配干这个行业。


“这真让人伤感,我猜这就是人们称我们为恐龙的原因,因为我们拒绝适应环境。” 

 

这两个人的故事让我触动,从他们对自己职业的描述和他们所处时代的变化中,我所理解的匠心就是——当你知道你所做的一切终将消亡,终将被取代,而你还义无反顾的去坚持,这才叫匠心。因为坚持手工而不采用机器的切割打磨就是如此。你会老眼昏花最终被淘汰,会被视为异类。这种不为所动的坚持背后有一种宿命般的悲壮。

 

我们拍完之后,才知道这两位老匠人家境特别富裕。皮特他们家住的是庄园,应该算是个庄园主了,一个庄园主用自己的一生只干了一件打磨宝石的工作。西方的工匠和我们真的不是一个概念,他们谈论起自己的工作时,就像一个哲学家在跟你讲某种哲学。


我想,这样的故事会让中国的工匠有所感悟。我们绝大多数工匠仍然还在为生活挣扎,没有机会思考他所从事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国,在泰国,在斯里兰卡也是这样。他们是产出国,而真正的消费国在欧洲。一个卖资源,一个输出文化和观念。


约翰说:“我觉得有时候它们会对我说话,如果你去聆听的话,它会告诉你它想怎样被切割。”

 

有意思的是,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有很多国外的宝石商聚在一起,研究怎么应对中国市场的变化,怎么讨好中国的新贵。它实际上给我们一个命题,当我们开始消费这种宝石的时候,我们消费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真的懂得欣赏它吗? 


 人们被假货包围,所以向往自然的东西


在消费市场上,对彩色宝石的人工干预一直不是一个特别透明的概念。

 

泰国有一个宝石集散中心,叫尖竹汶,世界上非常大比重的宝石在这里销售,但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百分之九十的宝石都经过人工烧制。


泰国尖竹汶矿区。

 

通过人工干预,也就是加热技术,改变宝石内在的元素从而提升宝石的品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但是从最初的改善到现在技术提高之后的改造是完全不同的。随着人工烧制技术不断提高,人们最后会混淆人工和自然的概念,你到底买的是什么?


纪录片《蓝》应该是第一次呈现人与宝石关系中最秘密的部分。我们花了很大功夫联系到烧工群体,访问现代烧制技术的创造者,拍摄他们非常初级的烧制过程,看到这个领域的冰山一角。


在他们的理解中,世界上质地好的彩色宝石数量是有限的,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到了今天,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市场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宝石。通过人工把这一部分品质提升起来,实质上是挽救了一个行业。对烧工而言,他们的烧制方法挽救了当地的经济,他们非常捍卫自己的这种价值。

 

当然,平民也有拥有宝石的权力,但不是人人都能拥有完美昂贵的宝石。经过人工烧制后的宝石价格相对低廉,一般人也可以拥有,这也是人工烧制带来的好处之一。


经过热处理的蓝宝石。

 

但这里面就得有个分寸,宝石商需要事先告知顾客,不告知就是欺骗。曼谷的宝石鉴定机构比比皆是,因为市场上大多数宝石都是经过人工干预,买了的人心里没底,就会拿到宝石实验室鉴定。这也反映了人们热爱又特别不自信的心态。经由宝石,人性袒露无遗。

 

如果我们一边迷恋天然宝石,一边对市场的这种暧昧视而不见,到最后,宝石会从人类的生活中消失。影片里也有提到,“人们被各种各样的假货包围,所以向往自然的东西。”


 不应该别人说我们黑,我们就不行


关于蓝宝石,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很多让人惋惜的事情。由于国人对宝石历史文化的不了解,在过去几十年的相处中,我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


发现之初,昌乐蓝宝石被外国客商大量收购。

 

比如山东,当最初开采发现有蓝宝石后,“疯狂的石头”让一代人的命运就此改变。因为无知,无法计数的蓝宝石以低廉的价格被卖给外国客商。也因为无知带来的苦涩,让我们有一种渴望去了解蓝宝石究竟是什么。如同中国经济建设几十年后,在原始的、模仿别人的、粗放发展的模式之后,我们开始思考一些更深刻的命题。

 

《蓝》在当下传递的信息,有一点暗示的意味。

 

中国正在成长为一个全球性的国家。我们的文化要融入世界文化,需要对更多像蓝宝石一样浓缩西方文明因子的事物的理解。有意思的是,当中国开始成长的时候,西方历史中已经存在几千年的东西,在中国也被发现了,而这个发现,恰巧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最早的珠宝产业发展。

 

影片中山东昌乐的蓝宝石因为铁元素含量高,所以颜色深,偏黑,只有在强光的照射下才能看到蓝色。刚发现时,一些珠宝商说不值钱,很多泰国商人以特别低廉的价格成车皮地拉走。


“但凡有点光折射进来,昌乐蓝从深色里面透出,有点像黎明后的一丝曙光。” 


昌乐人对于当地蓝宝石究竟值不值钱的问题,纠结了很多年。直到今天,他们开始反思,“黑有什么不好,人还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呢。这不是宝石的问题,这是一种审美的取向、消费习惯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别人说我们黑,我们就不行。”


“春天刚刚到来。” 

 

这特别像中国在全球环境下某种心态的隐喻。一开始我们在模仿别人,追随别人,学习别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少理解和自省。几十年过去,中国人又重新出发,去寻找传统的好的东西。


 关于周塬

周塬,1972年出生,曾拍摄制作大量电视纪录片与影视节目,组织、策划、参与多次重大媒体活动。目前主要从事影视文化项目的策划实施和纪录片摄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