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天安门,蹲了30年
“
作为北京城的心脏,天安门广场见证过无数个国民汇聚的重要时刻。在那一蹲,就能拍摄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
”
● ● ●
如果说这个国家是一列快速行驶的列车,那么北京无疑就是列车的车头,所有的颠簸、加速和急刹车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20世纪处于巨变中的60-80年代。
当时,经历了百年屈辱史后重新当家作主的人们普遍有着参与国家大事的巨大热情,作为北京城的心脏,天安门广场见证过无数个国民汇聚的重要时刻。“我在那里一蹲,就能拍摄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家住校尉胡同的摄影师翁乃强一有什么事,就背着相机跑到天安门广场去,一蹲就是一天。30年间,这种守株待兔式的拍摄策略让他捕捉到无数历史性的时刻。
● ● ●
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新疆罗布泊上空升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消息传到北京后,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游行庆祝。在冷战环境下,是否拥有核武器,是大国一最重要的标识。中国原子弹的研制正式起步于1959年下半年,此时中国正在经历“粮食定量供应,副食品短缺”的经济困难时期,次年8月,赫鲁晓夫撤走了在华的全部核武器研究专家。按陈毅元帅的话说:“中国人就是没有裤子穿,也要造出原子弹”。巧合的是,在核爆同一天,另一惊人的消息从莫斯科传来:“苏共领导层将赫鲁晓夫赶下台”。
丨1966年7月16日,73岁高龄的毛主席再次在武汉畅游长江。他认为“游泳是同大自然做斗争的一种运动,你们应该到大江大海去锻炼”。图为1970年在北京什刹海矩形的“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4周年”游泳活动中,人们高举“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的标语牌。
丨 1967年,北京东长安街举办“纪念秋收起义四十周年”宣传活动。1927年,由于共产党的组织,湖南、江西、湖北、福建、广东等地在北伐战争过后出现了大量的农民武装,他们打土豪分豪产。另一方面,新政府军忙于军阀内战,无力维护社会治安,地主富豪为了自保也纷纷组织私人武装。就这样,各种武装集团为了利益不断火拼,乡村秩序大乱。就在这样的乱世之秋,毛泽东来到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点燃江西和湖南的农民运动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丨1971年,故宫重新对外开放时围观的市民。1966年夏秋,全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红卫兵”大串联。此时故宫部分地方因“属于封建糟粕”而不对外开放。后来,故宫内人员及秩序的杂乱引起了有关方面对故宫建筑和文物安全的担忧,终于在1966年8月18日周恩来下达了命令,故宫博物院停止对外开放,并由北京卫戍区派军队加以保护。由此,这个世界最大的皇宫建筑群大门紧闭直到1971年夏天。
丨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一夜之间城市成为废墟,伤亡惨重。这次地震波及范围甚广,北京亦震感强烈。大地震期间,北京王府井饮食服务部在中山公园为市民提供食物,当时伙食的价格不超过4角钱。上海女演员岳美缇去天津录音时经历了地震,28日下午坐车返京,她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街道路口都搭起了防震棚,我们天天都到街上看看,打听打听有什么震情,有什么新闻。每天只吃两顿,都是馒头,酱菜,蛋。我们在汽车里一直住到秋天。”北大教授朱光潜的防震棚就盖在自家门口的小花圃旁边,朱在里面住了半个月。
丨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中央决定建设毛主席纪念堂,并于11月破土开工建设。纪念堂前广场南北两侧各有两组群体雕像,创作时有真人模特在现场提供造型模拟,供来自中央美院等雕塑家参考。图中左边的模特是一名海军战士,右边的模特是一名少数民族女民兵。1977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一周年时,该纪念堂正式开放。
丨1976年的天安门广场,人民群众欢庆“四人帮”倒台。1976年10月4日,“四人帮”在中南海紫光阁主持会见毛泽东医疗小组成员之后的一次会议。这时他们正磨刀霍霍,准备接掌国家大权。也就是在这次会上,张春桥提出要召开中央全会,力促开除邓小平的党籍。他们没想到,三天后他们会遭到抓捕,进了秦城监狱。10月6日,人们从广播中听到了一个消息:“王、张、江、姚‘四人帮’”垮台了。一切又倏忽间恢复到日常的样子。但又似乎与之前有些不一样了。报纸上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全国青年人加入到读书热浪之中。
丨1977年5月,刚刚竣工的毛主席纪念堂北大厅内,正中安放着毛主席汉白玉坐像,背景是一幅《祖国大地》绒绣。
● ● ●
在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过程里,“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这种摄影理念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中国几乎绝迹,即便进入到80年代,用这种意识去拍普通市民日常的摄影作品也极少。而翁乃强在拍摄重大事件的同时,也关注着市井细民的生活。在他的镜头下,你能看见60年代的景山公园被大雪覆盖的样子,也能看到鼓楼东大街冒着寒风骑车上班的年轻人。他对平凡的注目,恰与林语堂在《北平的冬天》里的落笔相互映照:“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谢道韫女士那样从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
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市民在换房大会上交流各自的住房情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房屋互换活动开始在我国兴起。天津市自1952年开始兴建了大批职工住宅,同样,北京城的所有职工都由单位统一分配住房。市民们为了解决上下班路远、夫妻分居、孩子上学等问题,在民间开始了“换房”活动。图为市民将自家房屋的情况写在纸板上,以便来换房的人了解。
丨清晨,小贩们瞪着三轮车载着新鲜的蔬菜到早市出售。早市背靠紫禁城,面对筒子河,是京城百姓生活的一大特色,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渐活跃起来。早市起初是为了解决市民购买蔬菜、水果,以及安置个体就业等需要而设,后来逐渐扩大到售卖各种日用百货。早市一般设在皇城根附近或人口密集的街区,自天蒙蒙亮就开始,一直到中午前闭市。
丨20世纪60年代的北海公园被冬雪覆盖,散发出一种平静和大气的调子。在50年代的北京公园中,北海公园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从曾经的皇家园林,上层阶级的公园转变成了真正的新中国普通百姓的公共空间。人们在这里游玩,采风,划船,锻炼,这时候的的北海已经与以前相比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丨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五一”劳动节,在公园等待表演节目的孩子们。
丨20世纪70年代,东单菜市场,市民在春节前夕购买活禽。在那时的北京,只有在重大节日前夕,才有活禽供应。
丨20世纪70年代,故宫东华门城墙下早读和锻炼身体的人们。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面的城门。
丨20世纪70年代,北京顺义肉联厂的工人正在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两瓶酒(啤酒、二锅头)、一块肉(肉联厂)几乎就是顺义工业的全部。
丨20世纪70年代末期,公园是谈恋爱的首选地点。图为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附近,长椅上谈恋爱的年轻人。在十年动乱中误了青春的他们在属于中国的春天里开始了对爱情的追求。那时的爱情含蓄而内敛,人们会因为一个举手投足,一首诗朗诵,一场表彰会而对一个人怦然心动。怦然心动的年轻人回家提笔写下一封还带着革命感情的求爱信:“XX同志,XX活动以后,回想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你的发言完全表达了工人阶级真挚的情感........”最后落款忘不了来上一句:“将我们的热情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携手同行,共勉。”
丨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品质有了新的追求,当时全社会都时兴跳交际舞和迪斯科。一些大城市的舞会复苏,人们不仅在在舞厅跳,还在公园和街头跳。图为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跳集体舞的年轻人。
● ● ●
图片选自中信出版社
《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
网易看客已获得授权,转载请联系出版社。
摄影 / 翁乃强
编辑 / 简晓君
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转载请在公众号pic163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看客栏目长期征稿,一经刊用,将根据质量提供稿酬。投稿请致信 insight163@163.com。
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