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是每个人的宿命 | 《灿烂千阳》读书会总结
谨以此文送给为读书会做了充足准备的姑娘焦糖,在正想偷懒之际,我想到了你,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
这是一本双女主的小说,所有人都会不禁将莱拉和玛利亚姆相比较。两人命运的迥异,从故事的一开始就是注定的。
玛利亚姆是个哈拉米(私生子),生活在偏远的农村,被人看不起,所交的朋友也只能是碧碧和法苏拉赫毛拉,哈拉米这个身份造成的最大影响就是让她嫁给了拉希德,再一次次流产之后,再也没有幸福过;而莱拉生在普通家庭,虽然母亲重男轻女,但她有一个极有先见的父亲,让她受教育,指引人生方向,有同龄的好朋友,有青梅竹马的感情。俩人因为共享一个60岁的丈夫,从此生命有了交集。玛利亚姆帮过莱拉,恨过莱拉,最后为了莱拉杀死丈夫,领受责罚,坦然赴死。
整本书两人的生命轨迹差得太多,在47章之前,我也认为玛利亚姆是最最不幸的。可我看到了这句话“然而,当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是带着爱,带着安宁死去的,玛利亚姆的人生不算太糟。她本人对她的一生是持有肯定态度的,她认为她的一生是有价值的,无悔的。就像前文所说,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这似乎对她不算太糟。
有些温暖来得晚而短暂,但来了便是来了,再也没有消失过。
玛利亚姆曾经对自己的人生反抗过两次,第一次是不顾母亲娜娜的反对,到城里去找父亲扎里勒汗,认清了扎里勒汗的真面目,导致娜娜自杀,自己住进父亲家后,又被迫嫁给封建猥琐又混蛋的拉希德;而第二次,她举起铁锹砸死了拉希德,救了莱拉,并且镇定地将案发现场收拾干净,并向塔利班自首。如果说第一次反抗,是不自知,第二次则是有清清楚楚的意识,为自己的人生做了选择,这也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选择。
小说的后半段节奏紧凑而又描写细腻,这个出身卑微、所遇非人的女人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表现得勇敢而坚强,她在回首看待自己的人生时觉得满足,在关进监狱里时,成为别人眼中的英雄人物。“这样死去并不算太糟糕,玛丽亚姆想。不算太糟糕。对于一段开头不合法的人生来说,这是一个合法的结局。”
不管是莱拉和玛丽亚姆,她们生活的遭遇,在我们看来,都是值得同情的。她们的不幸遭遇,背后是整个阿富汗(或者说是极端教义下的穆斯林)女性的不幸。当然,男人也有不幸,但对于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活受罪来说,可能还好一些。
作者还算是仁慈的,我想。他重新给了莱拉遇见塔里克的机会,塔里克没有变得和拉辛德一样残暴,如果塔里克薄情那么一点,莱拉所付出的一切只会让她的生活更加绝望。但作者给了一个还算完满的结局,莱拉和塔里克回到故乡,并为之奋斗,这难道不是一件激励人心的事儿吗?毕竟小说存在的意义,无非是加强人们的信念,让人们看到生活的活有所值。这个结局也许是在说:生活,是值得珍惜的,也是值得为之奋斗的。
几个姑娘都表示最喜欢的人物是莱拉的爸爸,莱拉要回到喀布尔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她父亲收拾行李要离开的时候。就用她父亲说的一段话结尾吧:
“我知道你还小,但我希望你现在就明白并且记住这个道理,她说,婚姻可以等待,教育却不行。你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女孩。真的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莱拉。这一点我很清楚。我还知道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了,阿富汗将会像需要它的男人一样需要你,甚至比需要它的男人更加需要你。因为,如果一个社会的女人没有受过教育,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可能,莱拉。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