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失去所爱,却又向往自由 | 《无声告白》读书会总结
三个人的读书会更像是朋友之间的闲谈聚会,《无声告白》是一本私密性极强的书,谢谢闪电小姐愿意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选择《无声告白》有两个原因。这本书是一本节奏很紧凑,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它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倒叙写的,开头很简洁,直接告诉你“莉迪亚死了”,直接引起你的好奇心。然后在一个个片段里不断地灵活切换,但读起来很流畅。这是其一。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它讲了一个可能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故事。人们可能会因为爱去承诺一件事,去牺牲自己的意愿,会因为害怕失去而顺从,所以爱有时候就会成为一个人的负担。
莉迪亚一家除了父母是中外结合之外,其他看上去都很和谐,父亲功成名就,母亲把家庭料理地井井有条,哥哥考上了哈佛,但莉迪亚的死把这个看似平静的家庭撕开了一个口。他们一家其实隐藏着很大的认知分歧:父亲的孤独感,让他一辈子都在追求与他人一样;而母亲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愿望完全寄托在女儿身上。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是父亲和母亲截然相反的期望压垮了莉迪亚,她是全家人的中心,担负着维持家庭团结的重任,但她其实并不是很愿意。
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自卑的一面,所有人都在盼着有一天可以逃离这个自卑心,这便像个牢笼,你想着有个人会替你打开牢门,可是你却忘了,钥匙正式在你自己手中。为了避免不愉快,所有人都避讳谈及任何与之相关的话题,可是不谈不代表不存在,事实上这些疑问在各自的心中如新树扎根,越陷越深。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很少,甚至截然相反。柴静曾经有个采访视频,是讲一群相约共同自杀的少年的。他们在大脑中百转千回后作出自杀的决定时,父母和家里人毫无察觉。《无声告白》这本书,就有写出这种后知后觉。莉迪亚死了之后,父母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这本书应该是很多年轻人会有的体验,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太强烈了。有一个网络段子说,世界上有三种笨鸟,一种先飞,一种不飞,还有一种下个蛋,让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很多时候,父母对子女的爱会变成一个人干涉另一个人生活的一种强大力量。这种力量从我们出生开始,少看闲书,不准早恋,要考第一,到大学毕业以后早点结婚,要去相亲,早点生孩子。这就像是一个设定好的电脑程式,好像应该按照顺序进行下去,但孩子有一天会成年,当自我意识觉醒之后,脑子里会开始打架,会开始判断父母的意愿对或者不对。
《无声告白》的故事应该是以上我所说的一个极端,而野老板分享了另外一个极端:我记得之前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爸爸如何放下父亲这个角色,在女儿一生中只是默默看着,在她受伤时做她的港湾,却从不出手干预。哪怕他知道女儿的男友是个人渣,哪怕她知道某一段时刻女儿正在走一条错误的道路,但,那是她的人生,那些错误才是她来人间走一遭的意义所在,所以他强忍着心痛和愤怒始终保持着距离。
已为人母的闪电小姐则认为,这两种都不可取。如果完全旁观,那人类一代代的经验为什么还要传承下去呢?在管与不管之间,恰当地把握好度才是对的。女性可能在逼迫别人让人感到窒息这件事上,更加有天赋。但在两个极端之间,非要选一个的话,还是父亲的那种做法好。
上一代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这个时代,出发点是好的,也并不能保证一个完美的结局。如何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有思辨能力的个人,可能才是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要摆脱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做真正的自己。不管是父母的期待,还是伴侣的期待,还是别的什么。而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真的爱别人,就应该给别人自由选择的权利,让他成为自己。
麦田和远方书店合作了一个读书会,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