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青时,闻一闻梅香
这是 麦田笔记 关于读书的 第18篇 读书笔记
从认识那个被我称作奶奶的人那天起,她就一直满脸皱纹,是个老太太。如果说岁月曾经给她带去什么改变,那也只不过是老了、更老了、都那么老了。
但是,在这儿之前呢?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也从来没有认识过她年轻时的模样。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老人,奶奶也是一样。
(一)
我出生时,奶奶大概60多岁。从世俗意义上来讲,那时候,奶奶就已经是一个老年人了。她是我见过生命力最强的一个人,要强、不服输、凡事争一口气,她一直工作到82岁,直到某次不小心摔了一跤;同时,奶奶是一个善良的人,相信因果报应,她在楼道里当了近30年的居民小组长,待人掏心掏肺地热情。
7岁之前,我几乎日日夜夜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15岁之前,我每个寒暑假都住在那间小屋子里。关于爷爷奶奶,我有太多的话可以说,是他们构成了我对生命最基础的认识:做人要善良、要勤劳、不要浪费、要努力向上……这是他们对自己一生最淳朴的认识,不得不说,我身上有很多他们的影子。
他们于我来说,是温厚的长辈。我在他们面前按部就班地好好长大,没有什么新鲜事。年岁渐长,他们对我的爱不曾削减一分,我却不再对他们那么依赖。在我印象里,爷爷是传统的男性,不爱表达自己的感情;奶奶虽然偶尔也会絮絮叨叨自己的年轻岁月,但多是用来勉励我勤劳懂事,不要偷懒。
我没有特别关注过在我出生之前,爷爷奶奶的故事。也许,以后也不会给我机会了。前天早上,我对着梦里的爷爷又哭又笑,就像龙应台所描述的那样:“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
(二)
写到这里,我是多么羡慕《梅子青时》的作者张哲。他做了一件我从没来得及做的事情,一次契机,让他有机会听听外婆年轻时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他是一个普通的外孙,他的外婆梅香,才是绝对的主角。
生于战争年代,长于战乱时代,和我的爷爷奶奶是同一辈人。在和平年代,我们很容易轻言分别,因为我们都相信后会有期;但是战乱年代,她们的一次分别可能就是永别,今天还坐在一起上课的同学,明天可以就被日军突然偷袭投下来的一枚炸弹炸得血肉横飞。唯有一本留言册,和陆续整理出来的物品,可以回忆往昔,纪念青春岁月。
书中分为两条线,外婆回忆往事和张哲描述当下,用倒叙和正叙的方式穿插书写而成,文中关于外婆的故事,都是由外婆口述,而外孙张哲负责考证和再加工。难得的是,文字部分和留言册上同学们的留言相片互相对应,要知道,那些临别赠语并不是针对这些回忆而写的。那个年代的外婆的同学,意气风发,对未来有期待、有惶恐、有留恋、有感慨,但字里行间言必有意,也期待着友谊天长地久。
照片里的少年们笑容开朗,眼里炯炯有神,期待未来,少女们穿着旗袍,嫣然而笑,70年过去了,他们成了毕业册上那些或许已经被外婆梅香画上黑框的名字,或许早就湮没在回忆中。可那个年代里,一起劳动、一起念书、一起逃难的情谊依然清晰如昨日,在外婆心里历历在目。
我们知道八年抗战,知道四年内战,知道大跃进,知道文革,知道胡适、知道陶行知、知道鲁迅……外婆是个小人物,她不出名,在一众校友中也没有做出什么成就,但大事件背后的小老百姓,才是历史所忽略的大多数。
梅香:“我又不是名人咯,你为什么要写我”
张哲:“因为你是我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