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地图》 | 地图,是扩张的历史
这是 麦田笔记 关于读书的 第22篇 读书笔记
“地图可以改变世界”,是这本《改变世界的地图》的前提。地图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呢?它传达了关于新大陆、商旅路线、殖民地的信息,世界便被扩张了:地域的扩张、商路的扩张、殖民地的扩张。地图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也是人们表述他们眼里世界的方式。我们的先辈们对了解他们自身和周围的世界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要想了解清楚自身所处环境是非常困难的。不同的时代、地域、文化、甚至个人身份背景下,地图的所呈现出来的信息都不同。从这本书,我们还能看到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个世界兴趣的变化。
本书收入了从一万两千多年前画在岩壁上的地图,直到2005年的《人口地图》和《蓝色星球图》,共一百幅。这里面有城市图,有道路图,有港口图,有世界地图,有国家地图,有城市地图,有地图集,有羊皮上的地图,有用木杆连接起来的地图……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本书大体上讲了西方的地图史,对亚太地区(中国)的地图史谈得极少。下面来理理这本书的脉络:
本书以时间为轴,分为古代世界、古典世界、中世纪的世界、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帝国时代以及现代世界,所讲所述主要是西方地图史。早期的地图常常被画在岩石、墙壁上,主要呈现自然景观和人类聚居点,包括他们的土地财产所属权、灌溉系统如何、前往来世之路的方式等等。
出自埃及《亡灵书》插图,古埃及人典型的宗教地理学。
古希腊人对制图业的贡献不可估量,他们第一次提出:世界是个球体。许多哲学家和数学家都积极地参与过地图制作的理论工作,虽然并非实践,这位后来的西方绘图者打下了基础。尽管托勒密所绘制的地图错漏百出,仍无损于他的“西方地图学奠基者”的称号。他绘制地图的理论至今都主宰着制图学,因为他发明了以新投影的方法来绘制世界地图,他还写道:地图学的任务是按照恰当的比例去测量整个世界,就像测量人的头部比例一样精确。
《托勒密世界地图》,地中海地区、西欧部分地区和近东看上去都和现代地图差不多,但有些遗漏和误差:托勒密不知道美洲的存在,将印度洋画成封闭的海洋,斯里兰卡画得比印度次大陆还大……
古代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地图,一边看一边需要调动无限的想象。当地图史发展到了中世纪,则充满了宗教寰宇观。这个时期的制图者大部分是神职人员或者一直受经院学者的教诲,把《圣经》作为绝对真理。这个时期的地图,耶路撒冷常常位于世界的中心,大大小小的教堂在地图上被标注出。
耶路撒冷是中世纪仅有的反复出现在地图上的几个城市之一。该地图以示意图的形式标注出来,主要建筑被加上了想象中的细节。当时,这类地图有助于保持耶路撒冷在基督教意识中的核心地位。
人们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时期视为一个伟大的时代,哥伦布发现美洲、达·加马开辟印度新航路、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探险活动的结果之一就是对地图和制图业兴趣的激增。与此同时,随着欧洲人为新大陆绘制地图的过程也使地图绘制技术得到不断地提高;印刷术的传入,也让地图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张地图由哈里·贝克在1933年绘制,实际上,当他1931年首次提交伦敦地铁交通图时,曾因“过于创新”而被否决。该图解决了如何清晰、美观地展现错综复杂的线路这一难题。1933年版伦敦地铁交通图不管各站真正的位置,而是以相似的间隔来标注它们,突出了伦敦市中心区域,从而让地图更加清楚明了,同时直线和换乘站标志简单、次序井然。此种类型图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地理大发现之后,地图成为瓜分殖民地、确立征服的依据,战争也助长了公众对地图的兴趣。地图成为描绘国际关系最吸引眼球也最容易理解的宣传工具。最后我们迈入和平年代,人们从无人区到深海探测,从发射卫星描绘地图到点击屏幕查看虚拟地图,科技的革新不断在改变整个制图学,谁知道下一步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