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是万物的尺度 | 《人在纽约》

麦麦 麦田笔记 2022-09-29

这是 麦田笔记 关于读书的 第32篇 读书笔记


这句话出自古希腊的某个哲学家,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意思是,人认识万物,都是从人的角度来衡量的,所以万物的标准由人来制定。对事物的感觉也相对于人而言,人的感觉如何,便是如何。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事而异,无真假是非之分。


总为自然迷醉


但其实我是不同意的,这是一个悖论。如果人把自己当做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那么又如何衡量自己?标准不一,无法产生一个客观的参照物,那又怎么来公正地评价一件事物?



扯远了。之所以用这句话做标题,是因为《人在纽约》这本书,千百种人的面貌,不一样的人的瞬间,你看到的是什么,留在你印象中的纽约就是怎样的。它不是美剧里纸醉金迷的上东区,也不是人潮汹涌的华尔街,更不是美国队长们昼出夜伏拯救着世界的那个纽约。它是一个普通的纽约,属于每个平凡人的纽约。

 

在这个iphone和游戏机大行其道的年代,能够撞见手拉小车的画面,实在让人欣喜若狂。


这哥们儿靠街头卖艺挣零花钱。我请他把平生所学浓缩在一个动作上,于是我们看到了眼前这个造型。


12年前,菲利帕奇以前南斯拉夫难民身份来到美国。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清洁工,作为一名干脏活累活的保洁员,他负责倒垃圾、清扫厕所。每天深夜11点,打理完所有劳务,他开始挑灯夜战,熬夜苦读12年之后,他摘取了哥伦比亚大学古典文学学士学位。一个人同事拥有那么多令人欣羡的优秀品质,绝对难得一见。


在斯坦顿(作者)的镜头下,纽约客们的表情丰富多样,每一张脸都有鲜活的真实感。笑容是真,悲伤是真,面对镜头的局促和无措也是真的。这只是人们在纽约生活的某一个瞬间,甚至还不足一秒,正是这一个个不加矫饰的瞬间组成了一幅纽约浮世绘。


地铁面孔


我告诉他我想为他的手和脸拍张特写,于是她摆出了这个造型。


他们喜欢这样看云


说到底,人可能才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基础个体。有的我们遇见,有的我们错过。遇见的只是小部分,错过的才是大多数。每一张脸,每一个人,我们永远都无法感同身受地全然理解。只不过,其中的某一个瞬间,像极了你我。

 

这也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小人物,随口说来的一句话,都那么像生活哲理。因为,这就是生活啊。


所有的教派我都相信一点点。


他叫金斯利,他几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们所生活的国家和城市,对人远远没有一个大国该有的包容能力。

这一代人,还任重而道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