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麦田笔记阅读清单
临近年末,什么事都急匆匆地,显得迫在眉睫,必须马上去做,去完成。
我想,可能是对今年一事无成的恐慌吧。能被称为Flag的大事左右都是注定无法完成了,那剩下的“今年事今年毕”是我们唯一能安慰自己的。这篇阅读清单由此而生。
在我开始写这篇推送的前几天,豆瓣的读书电影音乐报告出来了。一页页的数据看上去似乎比我更了解自己的这一年的动态,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留下的感受。但是它不知道,我最喜欢哪本。看完这份书单,你可以猜一下。
今年一共读了127本书,有很大一部分是摄影集和绘本。从阅读过的书目中,一次次筛选出其中26本,作为推荐。选择标准仍然与往年相同,好与不好全凭个人喜好及趣味,不媚俗,也不会故意避开热门。于我来说,读书不求有用,只求有点启发。
注:专业类、重读的、冷僻的书依旧不在今年的书单内。
《未来简史》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译者: 林俊宏
豆瓣:8.5分
这本书要不要推荐,我着实犹豫了一番。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在论述上,没有《人类简史》那么严谨,尤其在内容上也和《人类简史》有大量的重复论调。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这两本书也有互相补充之处。如果你不了解人工智能或者没看过《人类简史》,这书可以看看,但其中观点需要自己思考,重新咀嚼下。
本书最重要的议题在书中的最后一章有重新提到,作者说:“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整个什么劲,其他的问题或发展的重要性,都比不过以下三项息息相关的发展:
1、科学正逐渐聚合于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数据处理。
2、智能正与意识脱钩。
3、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这三项发展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希望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仍能常挂于心: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茶之精神》
作者: [美]弗兰克·哈德利·墨菲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译者: 高彩霞
豆瓣:6.7分
喝茶这件事,其实挺玄乎的。就算你喝了再多的好茶,也不见得你真的能说自己理解茶。总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性灵,这书的作者结合了诗歌,哲学,宗教来讲他理解的茶之精神。从《易经》说到《茶经》,再到里尔克,旁征博引,却讲的都是大白话。能把一件事物结合自己的理解,消化后,再清楚地用接地气的语言表述清楚,这才说明他是真正理解了“茶之精神”。书中观点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总体来说还是好看,并值得推荐的。
《今日店休》
作者: [日] 坂本健一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93岁旧书店主写给生活的情书
译者: 吴菲
豆瓣:8.8分
因为那一张张海报,青空书房和店主坂本健一在微博上火了好一阵。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旅途上随意翻阅的轻松小书,而且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因为你读到的是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对人生的感悟。
成长的故事,与妻子相濡以沫的生活,开书店的经历,都穿插在一张张海报中了。非常感谢翻译老师,忠于原著朴实无华的文风,让人读起来觉得很温馨。老爷爷的教诲大多都是朴素的大道理,不是说教,让我想起了幼时爷爷奶奶一边帮我洗脸,一边给我“上课”的经历。
“只要还能活一天,我就要多让一个人开心,所谓生命,就是为了让人开心而存在的。”
“在生命终结之前,我还想读书、想学习、想受教于人。”
“我一直喜欢画画,写文章,只是默默无闻很久了,如今倒有一种,怎么现在才大受好评的感觉。……看了海报之后想读书的人,哪怕增加一个也好啊。”
《风.沙与星辰》
作者: [法] 圣·埃克苏佩里
出版社: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
副标题: 附英文版
译者: 宁远
豆瓣:8.4分
安东尼的其他作品被《小王子》的盛名掩盖了,在我心里,绝对不输小王子。广阔的天空、无尽的黑夜、星星点点的灯塔以及脚下未知的风土人文……人啊,果然还是要有自知之明,还要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许多我们不了解的复杂事物,才会对万物有敬畏心。
扣掉一星给排版和插图,完全没有逻辑的排版和插图放在这里显得像低幼儿读本,但又没有拼音。不推荐这个版本,大家可以买译文出版社的。
《如何看懂印象派》
作者: 丰子恺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豆瓣:9.0分
蒋勋有一句话是这么评价印象派的:“印象派是西洋美术史上的一场白话文运动。”比起那些玄而又玄的画派,我的确也更愿意看印象派,因为相比较而言,好像更容易能感受到艺术之美。
这本书是抽了丰子恺先生的《西洋画派十二讲》的其中5讲关于印象派的内容,我觉得最好的地方是:丰子恺把印象派在西方美术史上的影响说清楚了。语言逻辑很清晰,深入浅出地说美术。先是讲起源,告诉大家印象派受时代思潮变化而产生,然后再介绍印象派里的具体发展脉络和派系,着重介绍几位代表画家和作品。这么一说之后,连我这样的普通读者都可以理解到印象派画家们画作的共性和每个人作品中不一样的特质。明年要把《西洋画派十二讲》也看一遍,这本书也值得推荐。
《书与你》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译者: 刘文荣
豆瓣:9.0分
毛姆在我的印象里,是很刻薄的。骂起人来毫不留情,夹带着嘲讽,三言两语中冒出一两句金句。但是没想到,他赞美起同行来,也是毫不吝啬。
毛姆的推荐书目,读起来不是很艰深,大部分是经典名著,也是许多人还没读过的。在这里不做赘述。建议大家买书来看,按图索骥,各取所需。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毛姆对于读书这件事的观点,是我非常认同的:
“每个人自己就是最好的批评家。不管学者们怎么评价一本书,不管他们怎样异口同声地竭力颂扬,除非这本书使你感兴趣,否则它就与你毫不相干。别忘了,批评家也会出错,批评史上许多明显的错误都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在读,你就是你所读的书的最后评判者,其价值如何就由你定。我们各人的口味不可能完全一样,只是大致相同而已。因此,如果认为和我口味的书也一定合你口味,那是毫无根据的。”
《故事新编》
作者: 鲁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豆瓣:9.2分
《故事新编》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先锋的作品,王小波的《唐人故事》改编便是效仿的鲁迅。看《故事新编》的感觉很过瘾,最喜欢《铸剑》和《非攻》。
《济南的冬天》
作者: 老舍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豆瓣:8.7分
《北京的春节》
作者: 老舍 文/ 于大文 绘
出版社: 连环画出版社
豆瓣:8.6分
《真正的生活者》
作者: 老舍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豆瓣:8.7分
老舍的作品,今年推荐过很多次。我记得有一次在书市上,和一位读者聊起这位平民作家。说起以前的人和现在的人,写作方式不一样。用词非常地“古”,又很“雅”,让人舒服。 看老舍的书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很高兴,因为感觉很热闹呀。一个热心肠的北京老大爷在和你唠嗑,絮絮叨叨地说着日常生活小事,顺便吐槽一下,而后又回到生活中去。我不禁感叹又惋惜,这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老先生啊。
人生的好滋味,还是慢慢尝比较好,这样才能细水长流。
《我在伊朗长大》系列
作者: [伊朗] 玛赞·莎塔碧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马爱农 / 左涛
豆瓣:9.2分
这套书从小庄处得来两本,又上网补齐剩余两本,时隔一年,终于打开书本读完。大事件背后的普通人的生活,是历史书上忽略的,我们很难触摸到的另一面。这个系列的绘本从1980年代的伊朗开始讲起,一直到跨入新的世纪。画风和题材都有些压抑,但作者偶尔跳脱的想法,又忍不住让人会心一笑。
作者说:
“人们谈起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总是将她与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我作为一个在伊朗长大的伊朗人,知道这个形象远非真实。
正因为此,创作这个系列对我来说才那么重要。我认为,不应该根据少数几个极端分子的恶劣行为而对整个国家做出评判。我也不希望人们忘记那些为了捍卫自由而在狱中失去生命、在两伊战争中丧生、在各种暴政统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离开亲人和祖国的伊朗人。
人可以原谅,但绝不应该忘记。”
《刀锋》
作者: [英] 毛姆
出版社: 猫头鹰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译者: 林步升
豆瓣:9.0分
毛姆这次倒是没有讽刺人,也是第一次把自己代入进去写一个故事。不得不说他真是圆滑,看透又不说破。一辈子就置身事外旁观,奢靡享乐。顺便说一句,拉里这样理想化的人,毕竟是少数。推荐阅读其他译本,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的。
顺便要推荐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乔·昆南的《大书特书》,读起来也很过瘾。许多段落,我忍俊不禁地翻个白眼,然后心里默默想:“我也是”。
《阿勒泰的角落》
作者: 李娟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豆瓣:8.9分
几千公里之外的地方,有沉睡的茂密森林,与时阴时晴的天空无缝衔接。马儿活泼泼地跑过那片大地,尘土飞扬。一派天真的人扎扎实实地生活着。在这里,人不是主宰,人只是渺小的存在。
5年前第一次读到李娟的书,只觉得新鲜和生动。5年过去,再次阅读李娟的文字时,却感觉到:这是多么孤单的姑娘啊,文字柔软又活泼,可是为什么字里行间又让人觉得心疼呢。 同样是对未来抱有期待,尔尼的《我有一切美妙》,她是快乐的。李娟有所保留的。
《大理外传》
作者: [英]万哲生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英国人的大理速写本
豆瓣:8.4分
这本书主要是用手绘的方式,来描述作者在大理当地的所见所闻。内容包括了民俗、宗教、动植物等。在作者眼中,大理的风花雪月、草木乡民,都不只是游客的消费对象,而是每天心之念之的邻家故里。正如他喜欢的一个大理当地的说法,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老地、老伴和老友”。
《生命是什么》
作者: [奥地利] 埃尔温·薛定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活细胞的物理观
译者: 张卜天
豆瓣:9.0分
我觉得,这本书在薛定谔的所有书中,大概是我唯一能看懂的。他用物理学中的一些原理来解释了生物学,读起来还蛮清楚的。我觉得薛定谔老师做科普还挺厉害的。
这个月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提问和质疑。
《知弥先生》
作者:李知弥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三月的时候,知弥老师在店里做分享会。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我立马低头看看,再抬头看看,心想:“嘿,他和书上这个画像真像。”知弥老师看到我的表现,也笑了。
一年365天,常常有许多小事值得事后回味,有些人就任它随风而逝了,而知弥老师却敏锐地捕捉写来,画成画儿。书中所画的物件是寻常的,让人感觉到的美也是寻常的。
如果我们不执迷于眼前在做的事情,常常抬眼看看,能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美和真意。人的许多烦恼,一大半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太忙碌的时候,需要这样的书,让自己平静下来。
《虫子旁》
作者: 朱迎椿
出版社: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豆瓣:8.2分
我曾经有很多次机会阅读这本书。但我一直对这本书抱有偏见,认为它是骗钱的。这也不能完全怪我,谁让过去我被这位书籍装帧设计师骗了好多次。但读完之后,emm,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这本书说的是朱赢椿家后院的虫子们的生活。设计师先生婆婆妈妈地带你参与到虫虫的生活中,以上帝视角干涉,拯救,迟疑,研究……可以说是Drama Queen了。但话又说回来,这不也正是我们小时候每天会上演的剧目嘛?我想起我小时候,蹲在地上一两个小时,拯救了水漫金山的蚂蚁窝,回到家,奶奶帮我洗手,我还会手舞足蹈地描述我的丰功伟绩,水珠洒落一地。
人长大后,总有更重要的事情去注意。做人难的是发现生活中的真意,更难的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人间一切生灵。“虫子们休闲散步,偶尔碰头,礼貌相让,保持着彼此都很舒适的距离。这么惬意的早晨,只有一帮心平气和的虫子,不争,不抢。这里,就是它们幸福的当下。
万物生而有灵,世间冥冥中自有秩序。脚下的那片微观世界,也是一片小天地。
《张爱玲的画》
作者:张爱玲
出版社: Chen Mi Ji
副标题: Collected Drawings of Eileen Chang 1936-1946 Shanghai
豆瓣:9.0分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很惊喜的。第一次知道张爱玲的画也那么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的神态,而且活灵活现。后来听说,这些画当年是为了舞台剧《半生缘》画的,可惜,后来张爱玲不画了。
是好书。但,我不喜欢张爱玲的画。因为和她的文字一样刻薄。
《十一种孤独》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豆瓣:8.2分
“我想所谓孤独,就是你面对的那个人,他的情绪和你自己的情绪,不在同一个频率。”
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不适合深夜,阴雨天,晴天阅读,总之读起来不是很愉快的体验。(但是,你会喜欢这本书的)
读的过程真是《自讨苦吃》,没有安慰,一路心冷。每读一篇,都阴郁好半天,更何况读的季节正值黄梅天ORZ。
人啊,终其一生都要付出成倍的不值一提地努力,去对抗这说不清楚,别人无法感同身受又无处遁形的情绪。
我想,一定还有第十二种的。
《营造法式》
作者: 王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读库
豆瓣:8.6分
我们家有一面书墙,最上面的其中一本就是《营造天书》,从诗集开闭开购得。买这本书的最初缘由,除了因为书的内容好之外,我当时还想把这书镇在我家书墙之上。事实证明,封建迷信是无用的,直到有一天,我按照建筑学里最简单的理论重新搭了一个书墙,再也没倒过。
《营造天书》解读的是《营造法式》,也说了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故事。梁思成在大学时代接触到这本书,但内容因为种种原因晦涩难懂。梁思成立志破解这本书,并用现代大白话来翻译它。之后,他和营造学社一起探访中华大地上的各处古建筑,寻找《营造法式》中提到的木结构。这番经历对他破解《营造法式》有关键作用。
“直登顶层,扶栏俯瞰,全城在望,城北一片平原,桑干逶迤;城南为翠微、雁门诸山,长城及雁门关所在,气象至为雄伟”。
看到这儿的时候,能想象到凭栏登高望远,眼前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放下书的时候,那时正乘车经过长江出海口,我想到“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
题外话,写《营造法式》的李诫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琴棋书画,木匠赌博,样样精通。写了不少著作,但只有《营造法式》流传后世。这本书说的是建筑施工和设计,最重要的是各种建筑用材的标准——“材”。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作者:谷川俊太郎
出版社: 雅众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谷川俊太郎诗歌精选集
豆瓣:7.8分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栩栩如生的画面感,无论何时拿起阅读,我都能找到乐趣。
这是一本怎样的诗集呢?给人的感觉是:
就着夏天的风,狗崽子在草地上打滚,小孩子穿过稻田唱着歌,恋人们在月色下轻声细语。
想想就觉得很开心啊。
《步履不停》
作者:是枝裕和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豆瓣:8.7分
我以前以为来日方长,我还有大把的时间去珍惜身边人,去做我想做的事。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时光流逝不休,刷地一下就飞驰过去,等我们真正明白之前,一切都已经戛然而止了。
“到最后,我也没有和父亲去看足球,也一次都没让母亲坐过我的车。唉,早知道的话……每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机会都早已从我身边溜走了,而且再也无法挽回。
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那就是我失去父亲还有母亲之后,我最真实的感受。”
我现在想起故去的人,可能会哭,可能也会笑吧。
《陆犯焉识》
作者:严歌苓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豆瓣:8.8分
是本值得一读的书,我喜欢它。
张艺谋实在是会挑,《归来》只是全书最后部分的那一点点温情。但是看罢全书,了解那漫长的铺垫,欲哭无泪,才会更加知道:这微末的温情来之不易。
“作为逃犯的陆焉识的第一次归来都被冯婉喻看在眼里,他却不自知;失去记忆的冯婉喻有爱她的陆焉识陪伴左右等待陆焉识,她也不自知。这种错过,一直持续到死亡将二人分开。”
读到一半的时候,还有些遗憾;
读完,却觉得挺圆满的。
弥留之际,婉喻问焉识:“他回来了吗?”
“回来了。”
"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婉喻最后这句话是在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我有那么一瞬间想到胡一刀和胡夫人相知相守的桥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还能长久,还来得及怜取眼前人。
Ps: 我最喜欢的不是“归来”后的那些故事,而是在西北劳改的那几个章节,真是活色生香。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
作者: [英] 尼尔·麦格雷戈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豆瓣:9.2分
“当我们审视世界历史之时,一定要清楚,我们所见的并非不同文明的截面抑或它们被一—分离状态下的历史。这一认识非常重要。因为文明间存在着客观的接触,它们彼此具有内在的联系。我认为世界历史并非一部文明史,它应当是有同有异,始终互动的世界多种文明的演变史。”——《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这套书值得二刷,三刷,甚至更多。这100件物品,像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每一件都散发着熠熠生辉的光芒。边查边看,有一种身为人类的骄傲,油然而生。
不敢说完全看懂,或者记住了,但对人类历史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人类,真的是伟大又渺小的生物啊~
《被遗忘的人》
作者: 吕楠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豆瓣:9.2分
我听野老板说,每次有熟识的朋友在店里作天作地的时候,她就会推荐此人去角落里取下这本书翻一翻。
这本书的阅读底色是暗的,文字寥寥。但你知道,千万字的描述可能都抵不住一张照片给你的震撼力,更何况是一次次让人直面触目惊心大开本。
“人对他人活生生的感觉记忆,在什么程度上能成为公共记忆,则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就算你知道你过得比他们幸福,就算你知道他们其实也是人,也挺痛苦的,就算你知道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你能想象到,在面对这样一群人时,你会和吕楠一样第一反应保护好自己的头,却意想不到对方对你友善地伸出手;如果你有相机,你只能在他们清醒时答应他们,给他们拍一张照片,却寄不出去;你可以将这些曝光;你还可以做很多。
但你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什么都做不了,这太残忍了。
《赖声川的创意学》
作者: 赖声川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豆瓣:8.1分
创意学不是一门学科。这本书教你的不是创意,而是观察世界的方式:用纯净的眼光看世界。当我们不再随意地贴标签,放下自己,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万事万物之间就有了无限联结的可能性。
“能不能坐看日落,不立刻下结论说多美,不立刻掏出相机拍下来?能不能单纯自由的看,不加以联想,不贴上标签?在它“美“之前,它是“日落”;在它“日落”之前,它就是太阳下去,事情很简单,是立刻贴标签的动作让事物失去原貌。当我们能看到事物的纯净原貌,意味着事物被解放,这时它就能和任何事物联结,而不只和标签所指的事物联结。真正的艺术家懂得放下自己,这样才能找到作品。放下就是延长“纯净觉察”(看见事物的原貌)和“赋予觉察意义”之间的空间,让我们自由地看待世界,解放世界原貌。放下自己,学会“看”,正式放下对自我的执着。”
你面临的所有标准,谁说它是一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