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婆婆偷走的孙子

UM心理主笔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8-04
点击↑ 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为什么你对他越好,他越不爱你?(点击)


作者:一叶舟


对于大部分女人来说,比起被婆婆偷走老公,更恐怖的是被婆婆偷走了孩子。那才是真的噩梦。



1.

“婆婆偷走儿子,我差点报了警”


媛媛在咨询室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哭着的,她说想让我帮她:与儿子亲近,与老公修复关系,与婆婆正常相处。


听上去,她在家里的孤独和沉默很是深重。


在沙盘中,她讲出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左上,一个看上去慈祥可亲的银发老太太,坐在树下的小板凳上。她的旁边,却停着一辆很突兀的警车。
“那一天,我差点就报警了,因为她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只跟我老公说了一声,就把我两岁的儿子带回了老家。我知道,她就是在向我示威。她这就是偷!那一刻我真想让警察把她抓走!”
我很好奇,带走孙子可以向儿媳示什么威呢?
警车不远处,摆着一张空荡荡的床,旁边堆着一些玩具。
“她摆明了就是让我知道,儿子可以没有我,却不能没有她。每次听到儿子哭着喊‘我要奶奶,我不要你’,我的心真的就碎成了渣。吃饭不要我喂,睡觉不要我哄,玩闹不要我陪,那我还是什么妈?最可悲的是,我老公还说我这是矫情,是作,是不知足……”
她盯着那张床,哭得特别伤心。让我想起有人说,“孩子跟谁睡,就是谁的孩子。”想来的确是伤女人的心。
床的右边,是一栋像是办公楼的建筑。
“怀我儿子的时候,我吐得都不成人形了,生的时候又是疼了整整两天,到最后还是挨了一刀。我和他共同经历了这么多,而我婆婆只是在我上班的时候照看着他,为什么他就会把奶奶当妈妈?我就是想不通,我婆婆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把孩子从我身边偷走了……”
因为儿子的疏离,媛媛和老公吵了很多次。
有一次她甚至把儿子锁在自己的卧室里,想强迫他不出去找奶奶。可是儿子哭的嗓子都哑了,老公冲进来骂她丧心病狂,婆婆更是一把抱走了孩子,看她的眼神就像是看一个恐怖的精神病发作患者。儿子紧紧缩在奶奶的怀里,像是找到了最温暖的港湾。


亲妈反而成了“人贩子”,这种感觉真的太糟糕了。

“我真得有病吗?希望儿子和自己亲近一点,希望老公多理解自己一点,希望婆婆更有分寸感一些,我就是有病吗?”
现实中有太多个“媛媛”这样的妈妈了。为了孩子,可以变身孙悟空上天入地,可无奈,孩子一个跟斗就跑出了十万八千里。

2.孩子不亲,我们很怕
“妈妈”们快被逼疯了。孩子被婆婆偷走,到底可怕在哪?


因为,孩子的亲近,是他们爱、信任和感到安全的代名词。

所以妈妈们最难过、最怕的是:
1 孩子不爱自己,“妈妈”身份消亡
妈妈们手捧着满心的爱和关注,追着要给孩子。可是,孩子却哭着躲开了。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心理距离,疏远的感觉都让妈妈们得不到爱的回应。
当我们感受不到来自孩子的爱,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失落啊。
孩子不爱自己,那“妈妈”还是“妈妈”吗?这个身份还存在吗?
况且,那些为了做“妈妈”已经放弃了“自我”的女人们,“我”这个人还存在吗?
2 做惩罚者的悲哀
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却把自己当外人甚至是危险的人,这让妈妈们内心极度不安。
而孩子的不信任,让“妈妈”的力几乎无从施展。只能恶性循环持续扮演一种“危险人设”。
这种“危险人设”的来源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奶奶在“养”,妈妈在“育”,这也就天然地使妈妈们更多地承担了“惩罚者”的角色。
当孩子对“惩罚者”的恐惧,几乎完全成演变成为对妈妈的恐惧时,妈妈们的难过,难以形容,无以复加。

3.孩子害怕妈妈,妈妈的安全感触底
不仅仅是妈妈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孩子也同样是在给妈妈提供安全感:包括角色稳定的安全感,被接纳的安全感,被持续需要的安全感以及情绪的安全感。
而一旦孩子跟妈妈在一起不能感受到安全,比如夜色降临就非要哭闹着找奶奶哄睡,这就让妈妈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功能,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开始对自己平时忙于工作感到愧疚不安,开始疯狂嫉妒那个能给孩子安全感的“第三者”。
这一切都让妈妈们的安全感触底。
所以,孩子不亲,我们很怕。除了怕之外,更多的还有绝望。


1 孩子是不会被爱偷走的
也有很多人,就比如媛媛的老公,他们会说,“多一个人爱孩子不好吗?”“孩子跟奶奶亲近,说明奶奶平日里是真心待孩子好的,这难道不好吗?”“有人帮你带着孩子,让你放心,就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等孩子开始疯狂黏你的时候,你肯定也会想哭的!”
道理都懂。
可是,一想到奶奶们拿出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爱跟孩子在一起,就还是好嫉妒啊,妈妈们真的不想做一个可有可无的隐形人啊。
那么,问题就在于,奶奶爱孩子,妈妈就会被迫退场吗?
2 妈妈不会退场,养育本就是妈妈的主场
妈妈永远都会是孩子的第一养育者。因为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依恋对象。
这个第一养育者,不会、也不能因为有其他养育者(比如奶奶、姥姥)的参与而退场。
除非,孩子已经感知到“妈妈”这个主要的依恋对象不再存在,他们才会逐渐去寻找新的依恋对象,以确保他们的生存安全。
所以,孩子是不会被爱偷走的。


他们只是想找到一份持续存在的依恋而已,然后被足够多地关注到,被足够好地照顾到,希望有人第一时间看到他们的情绪,希望有人第一时间回应他们的需求,以及希望确认自己是被爱的。

3 只有分离,我们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依恋
孩子与妈妈的依恋并不仅仅意味着持续的永久共生关系。
而且,真正好的依恋,是允许孩子与妈妈的短暂分离的,是期待孩子走向真的独立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妈妈们可以把奶奶或者是姥姥等其他的重要养育者看作是温尼科特所说的短暂的“过渡性客体”。而这个“过渡性客体”之所以能够作为“外部的表征母亲”起到依恋的作用,则正是说明孩子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内部母亲表征”。
简单说,正是因为孩子内心最爱妈妈,而恰好奶奶像妈妈,妈妈又短时间不在场,孩子才选择了亲近“奶奶”这个“外在的妈妈”。

所以,孩子不会被爱偷走,他们内心最踏实的,还是妈妈的爱。


4.妈妈更需要孩子的爱
说到底,我们怕孩子被另一个亲密的养育者“偷走”,只不过就是嫉妒孩子把那一份独一无二、软软糯糯的依赖、信任给了别人。
因为,比起孩子需要妈妈的爱,是妈妈更需要孩子的爱。


1 “妈妈”不是一个人,是一个角色、一种身份

而我们都知道,“妈妈”这个词永远都是相对于“孩子”而存在,它从来就不是独立的。所以,妈妈需要通过孩子的爱,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否则就会引发存在焦虑。那么基于这个点,妈妈们就需要考虑,“我”除了作为“妈妈”去抢夺和等待孩子的爱,是不是还可以作为“朋友”或者是“伙伴”去更接近孩子的爱;
2 被孩子需要最能满足妈妈的自恋
“妈妈”这个角色之所以会让人着迷,还因为它常常包含着最让我们陶醉的全能自恋,被孩子依赖,被孩子需要,被孩子爱,就是满足这种自恋的最直接的途径。
而问题是孩子似乎转眼就可以不再需要我们,只剩我们还停在原地,一遍遍呼唤着他们回头来给我们一点爱,以免我们自恋损伤。
其实,希望自己是最被孩子需要、最被孩子爱的妈妈,我们要做的不是强制孩子爱着我们,而是卸掉我们自己对无能、不完美的恐惧。


3 妈妈们面对分离的悲伤
相比起孩子,妈妈们总是更怀念和孩子在孕期十个月中的那种紧紧依偎。因为那时候孩子完全被妈妈包裹着,一个呼吸频率,一种心跳节奏,最重要的是,谁突然离开谁都不行,我们彼此需要。
可当孩子与母体分离,似乎一天一个模样,甚至还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秘密或者躲避、远离妈妈。这让妈妈们瞬间就感受到了真正的“分离”。


但在这个点之下,最想要提醒妈妈们注意到的是:与孩子的“分离”,并不意味着爱也被分离了,我们也大可不必以追爱的名义紧紧追着孩子的脚步。

原来,

孩子是不会被爱偷走的,
而比起孩子需要妈妈,妈妈更需要孩子的爱。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唱歌跳舞啥也不行的张雨绮,竟然有领导力?

2.一个没有性魅力的人,过得到底有多糟?

3.钟晓芹被全网劝离婚:婚姻中的两个人,最后怎么撕成仇人的?

4.在爱情里,你扮演着什么角色

5.老公如咸鱼,能有多无语 | 漫画

6.没被稳稳爱过的人,才会这样折腾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