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艺术”,剧院的打开方式正变得多元化!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时指出,世界正进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深刻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表示:“我们积极推进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发展,着力探索艺术产业数字化,让科技赋能艺术,为艺术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艺术更加熠熠生辉。”如今数字化技术已经在国内各大剧院、剧场中应用并逐渐发挥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8月23日,国家大剧院线上系列演出已播出84场,全网总点击量累计超25亿。能有这个亮眼的成绩,互联网和数字化应用功不可没。”国家大剧院影视部副主任孙洋对剧院的数字化提升深有感触。近两年,国家大剧院线上系列演出积极运用科技数字化手段,使用8K直播,并首次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全球首个5G8K影厅及电视大屏端、全网高清平台同步直播,采用了“艺术+科技”的创新形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数字化提升和创新已经成为各行业竞相探索的领域,剧院如何更好搭乘这东风?
科技与艺术同行 剧院找到新支撑点
业内专家认为,在工业化时代和城市化进程中获得蓬勃发展的剧场演出,必须在互联网时代找到新的支撑点。互联网可以提供拓展产业链、开辟新营收渠道的新机遇,并最终将引领演出行业更高效便捷地走向大众。
▲《舞上春》线上演播的8K VR拍摄,超高清晰度带给观众宛如“置身舞台”般的全沉浸体验。(中国歌剧舞剧院供图)
5月22日,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支持下,中国歌剧舞剧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舞上春》——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业务技能展演线上演播达成战略合作。《舞上春》演播项目是探索演播商业模式的一次有益实践和舞蹈艺术产品化运营的新模式。其深入实践“演出演播并举,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思路,鼓励剧场进行数字化提升,推动数字技术在演艺产业应用,打造舞台艺术线上演播知名品牌。
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表示,未来将积极参与云演艺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与各方一起推动云演艺产业提质升级。借助新技术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更多可能。
近年来,国家大剧院响应“十四五”规划中“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数字化发展”的要求,结合剧院舞美制作的核心优势和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区位优势,设计开发了针对舞美行业的专业性数字化管理交流平台——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数字平台,该平台包括“一库一平台一中心”:舞美资源数字化管理库、舞美资源展示交流平台、舞美资源数字化沉浸式体验中心。据悉,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数字平台将于今年9月正式上线运行。
“面对互联网技术迭代带来的新经济浪潮,传统舞台艺术正在积极拥抱科技并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顺应线上演出这一新的市场增长点的需求。努力打造充分展示艺术魅力和文化活力的数字文化品牌。”广东省广州大剧院总经理何鹰告诉记者,网络平台让原本只有数百人观看的单场演出增长到观众过亿,使得艺术覆盖的群体更加广泛。
线上线下“双线”运营 打造多维艺术体验
上海大剧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培植原创力量,打造线上线下“双线”运营模式基础上,围绕穿衣、吃饭、娱乐、教育等拓展出“沉浸式艺术体验”。
正如上海大剧院日前发布的“2021-22演出季”节目内容,其主题“中国正有戏”,所谓“有戏”,不只是指舞台上精彩的演出,也指的是通过打造“沉浸式”的剧院,打造多维剧院体验,让生活“有戏”。不管是携手国潮老字号“飞跃”推出联名衣服鞋子,推出与演出主题相契合的特别套餐,还是开辟专门的亲子阅读游戏区“音·阅空间”,都在积极拓展着对于剧院体验的认知与想象力。正是在这方空间,剧院找到“软实力”的发力点,观众则找到属于自己的“中国正有戏”舞台。
在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看来,提“沉浸式”并非玩噱头:“并不只有观众追着剧情跑、离演员有多零距离,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多维体验。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那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艺术还原到生活中去。”
▲连台戏《雷雨》《雷雨·后》(图片来源于网络)
▲ 巡演零号站首场放映节目莱明·卡莱姆罗 个人音乐会(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此次演出季,上海大剧院特设“首秀首演”单元,原创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国乐《敦煌·慈悲颂——一条听得见的丝绸之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连台戏《雷雨》《雷雨·后》等重磅项目陆续上演。配合首演首秀,上海大剧院迭代线上产品,开辟直播新赛道。比如围绕连台戏《雷雨》《雷雨·后》推出分享会直播活动,邀请演员主创线上对谈。
《巡演零号站》在继续引进全球优质在线演艺剧目及纪录片基础上,大剧院将首次尝试“线上沉浸式戏剧”。其中自制原创短片《中国有戏》,将把目光投向嘻哈街舞、沉浸式戏剧、喜剧脱口秀、二次元文化等领域,发掘对年轻观众的深入解读,畅想演艺产业未来的发展目标。
张笑丁说:“剧院的‘软实力’便是有温度、有质感的服务与体验。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断提高的向往和追求,就是我拓宽思路、突破想象力,重新找到剧场在城市文化生活中定位的动力所在。”
打造自主品牌 持续创造新观感
在数字化探索上,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演院线旗下的广州大剧院持续发力,协同华为、联通和演出方、视频平台等多个合作团队,把线下剧院与最先进的5G技术、视频技术相结合,选取不同类型的节目进行拍摄或高清直播,包括2020年12月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54台高清摄像机+8机位全视角”)、《2021广州大剧院新年音乐会》(多屏多视角)、2021年1月的芭蕾舞剧《堂吉诃德》(“多视角+4K VR”,首个5G网络直播演出)、8月的舞台剧《活动变人形》(多屏多视角)等;多场精彩演出片段的录制,如杂技剧《化·蝶》、芭蕾舞剧《天鹅湖》、粤剧《相遇岭南》、木偶剧《长绸舞》等精品剧目,通过电视、手机、VR三屏带给观众自主沉浸式观演体验。有观众在线上观看《堂吉诃德》的直播后表示,多视角、VR视角的呈现效果非常新颖。
▲360度自由视角+VR拍摄广州粤剧院《相遇岭南》(广州大剧院供图)
▲54台高清摄像机拍摄广州芭蕾舞团舞剧《胡桃夹子》(广州大剧院供图)
▲ 5G多视角+4KVR直播广州大剧院少儿芭蕾团舞剧《堂吉诃德》(广州大剧院供图)
《舞上春》线上演播通过“艺术+技术”的有机融合,体验自由视角、4K多视角、8K VR超高清拍摄制作、MediaCube内容生产系统等新技术带来更为沉浸自由的云观演新视角,可以360度全方位实时拍摄,更加清晰地捕捉舞者舞动瞬间。华为公司战略部产业发展副总裁燕兴表示,希望通过线上传递多角度的现场感和舞台近距离的视觉冲击,为更多观众带来精彩又不同于线下剧场观感的体验,更好地实现互联时代舞台艺术深度走进生活日常。
“目前,我们最主要的问题是缺少有自主版权的节目。”何鹰告诉记者,国内大部分剧院通常只是引进剧目,在录制或线上演播时,都存在版权问题。“很多表演团体在观念上仍然不太认可线上演播形式。他们认为,节目在网上播出后会对后期的票房造成影响,在这方面我们遇到了困难和阻力。”何鹰认为,除了要把舞台上的节目做好之外,还要加大原创剧目的创作力度,在其所属的中演院线“新精典IP工程”战略部署下,创作更多自主品牌的节目内容,进而对数字化手段做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更多数字化红利在路上
何鹰对数字化还有更多期待,希望数字技术可以直接参与到节目的表现内容当中,用数字化讲故事,结合数字化的先进手段,推动剧情、渲染情绪,在剧目的创作和表演方式方面做到深入结合。
▲ 国家大剧院2020华彩秋韵8K+5G演出直播现场(国家大剧院供图)
▲ 在转播车内,通过大规模8K超高清网络云分发,进入8K电视和5G手机等消费终端的应用场景。(国家大剧院供图)
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数字平台的舞美资源数字化管理库致力于为舞美行业提供专业的资源管理系统,并计划将其在行业中共享开放。该管理库围绕舞美制作的布景、道具、服装、化装、灯光、多媒体等专业类目,分类管理文字、图片、音视频、CAD工程文件、三维等工作过程及成果数据,提供自主研发的数据采集方案与先进的资源存储工具,将有效提升舞美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效率;舞美资源展示交流平台通过舞美资源、舞美云展、舞美工坊、舞美讲堂、舞美动态、会员名片等模块,集中展示行业优质内容,建设信息交流窗口,链接市场供需,致力于促进舞美行业交流,盘活优质舞美资源,助力舞美产业发展;舞美资源数字化沉浸式体验中心旨在以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为基点,面向行业推动舞美人才、机构、企业、资源等线下互动与线上汇集。“设计师只要带着自己的创意和激情来,在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就可以将梦想变为现实。”台湖舞美数字平台相关负责人说。
未来,剧院必将是数字型、智慧型和体验型的场馆,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除实现专业演艺场馆必备的艺术交流、传播、教育等基本功能外,通过多媒体、AR/VR、AI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对演艺场馆的建筑物及人、财、物、业务行政和运营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智慧化管理,并实现院线资源的互补及联动。“数字化必将在剧院的运营、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其优势。”何鹰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城市光网整合,图文素材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文汇客户端及网络。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联系小编(微信号:snowwhiteche)~
END
本文编辑 | cxf
投稿、合作 | cxf@urbanlight.cn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