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悦听聊斋丨清官具慧眼 一诗定谜案



悦听聊斋   第32期

这篇故事叫《诗谳》,谳左边一个言字旁,右边一个贡献“献”,是审判定案的意思。话说青州府的范小山外出做生意,妻子贺氏常独自在家。一天夜里,贺氏被杀害了。那是四月份,当晚细雨濛濛,案发现场发现了一把扇子,上面是王晟赠给吴蜚卿的题诗。王晟,也不知是何人,吴蜚卿与范小山是同乡,两人也相识,又加上吴蜚卿平日放荡不羁,自然就成了头号嫌疑人。吴蜚卿被捉去审问,他不承认是凶手,严刑逼供后,认了罪。案子经历了十多个官员之手,都没有异议。吴蜚卿自认为是死定了,就让妻子把家中财产拿去接济孤苦的人,吴家很快就败落了,不过他家门口乞丐云集,诵经声也传得很远。吴蜚卿想服毒自尽,但梦到神人告诉他说:“你不要死,往日是‘外边凶’,眼下是‘里边吉’啊!”反复几次梦境都是这样,他就打消了自尽的念头。


不久,周元亮任职山东青州海防道,他对吴蜚卿的案子提出了质疑:“破案的证据是什么?”范小山说:扇子为证。周道台又问:“王晟是什么人?”没人能回答。周道台下令解除吴蜚卿的死囚刑具,将他关押到了一般犯人的外仓。面对范小山的抗议,周道台斥责:“你想冤杀一个人了事呢,还是想抓到真正的仇人呢?”当时,大家都暗自怀疑周道台与吴蜚卿有私交,只是不敢说。

周道台继续行动,他下令拘来南部某店的主人,周道台问:“你店里墙壁上署名李秀的诗,是什么时候题的?”店家回答:“是去年提学大人来青州府考试时,日照的几个秀才喝醉了所题。”周道台又下令拘捕题诗的李秀,审问他:“你身为秀才为何杀人?”李秀惊惶地说:“没有啊。”周道台把扇子掷到他的面前,说:“这分明是你作的诗,为什么伪托王晟?”李秀回答:“诗,是我作的,但字不是我写的。”周道台继续审问,李秀说:“这字迹,像是沂州府王佐的。”周道台又派人拘捕王佐,王佐说:“这是益都城铁商张诚求我写的,说王晟是他的表兄。”周道台果断拍板:“凶犯在此!”立马派衙役捉来张诚,果然全部招认了。


原来,张诚见贺氏美貌,就打上了主意,还提前想好了金蝉脱壳之计,就是那把扇子。没想到贺氏因经常独居,平日就准备了一把刀防身,当晚,他翻墙进入贺氏家中,贺氏以刀自卫,并大喊呼救。慌乱中张诚夺过刀来,杀死了贺氏,还故意丢下扇子。案子几经周折,终于真相大白,周道台被称赞断案如神。吴蜚卿也明白了梦中的“里边吉”,原来就是个“周”字。


后来,有人向周元亮请教这个案件,周元亮笑着说:“这很简单,贺氏是四月上旬被杀,那晚又下雨,扇子并不是急需之物,它出现在事发地不合常理,摆明了是要嫁祸于人。刚好之前我见过城南店铺墙壁上的题诗,与扇子上的题诗完全相同。起初猜测是李秀,但顺藤摸瓜,就找到了真凶。”

蒲松龄在篇末写道:“对天下事情能够深入本质去探讨的人,就会在看似无用的地方发现玄机。《易经》云:‘知道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的因素,那是多么神奇呀。’周道台正是具有这样的智慧!


这篇小说从一个小的线索层层深入,最后案件水落石出,堪称一部初具雏形的推理小说。周道台不放过一丝疑点,不理会外界舆论,审理中有理有据,用过人的智慧和为民之心将案件断个明白,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可以说,蒲松龄用这个故事,给当时的庸官昏官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➀聊斋文化的研究与弘扬

➁纪念馆服务

➂政务公开


主播丨蒲艳珂
编辑丨孙鑫淇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