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马站地方志》之序目录概述

2017-12-12 者乎也

序 

    盛世修志,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继《马站镇志》、《蒲门姓氏》、《蒲门大事记》之后,《马站地方志》又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值得马站人民庆贺的大事。 

    马站原称蒲门,历史悠久,山河秀丽,物产丰富,地灵人杰。唐时,设蒲门戍;明初,建造蒲门和壮士二所城,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军事戍地。并筑塘晒盐,是平阳县重要盐业生产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泰民安,发展生产,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市场繁荣兴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广大农村生机勃勃,马站人民正在向小康大道迈进。 

    正当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商品经济蒸蒸日上之际,编修《马站地方志》势在必行,意义深远。在各乡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下,修志人员广征博采,艰苦耕耘,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完成了志书的编幕任务,如期脱稿付梓。我们谨向关心和支持修志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所有为修志作出贡献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马站地方志》翔实地记载了马站地区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丰富史实和历史轨迹,展现了马站的历史和现状,使之前有所稽,后有所鉴,必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我们·希望马站的干部群众认真地读它,也冀望关心马砧的人士读它,以期更好地了解马站,宣传马站,热爱马站,建设马站。 

    愿马站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马站的事业中,锐意改革,奋发图强,勇于创新,开拓前进,开创新的美好未来! 

一九九六年八月 

凡例 

    一、本志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工交、财贸、政治、军事、丈.化、社会、人物等日编,共56章、194节。前冠序言、概述、大事记。配以附录、表、图、照片等。 

    二、本志记述范围为马站区行政区域,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管辖范围包括马站、矾山、赤澳等地。 

    三、本志坚持“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原则。记事时间上起有文子记载之事物发端,下讫1991年。部分章节延伸至1995年。 

    四、本志的历史纪年,建国前沿用旧纪年,夹注公元纪年;建国后概用公元纪年。

    五、本志立传人物,限于本籍人士,以卒年为序;只记生平事略,一般不作评述。 

    六、计量单位按习惯名称行文。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简称“建国前”、“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简称“党”。 

    八、本志资料主要来自馆藏档案、旧志、刊物、宗谱,其余由县伙关、乡镇和各部门提供。凡当事人、知情者口碑资料,均经考证核。


     第一编建置 

第一章建置沿革

第二章行政区划

第三章乡(镇)概况

     第二编自然环境

第一章地理

第二章岛屿港岙

第三章气候

第四章资源

第五章灾异

     第三编人口

第一章人口发展与变化

第二章人口构成

第三章人口流动

第四章性氏人口

第五章计划生育

     第四编农业 

第一章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第二章粮食生产 

第三章林业

第四章畜收业

第五章特产

第六章农机

第七章水利建设

第八章渔业

第九章管理机构

     第五编工交 

第一章工业

第二章盐业

第三章能源

第四章交通

第五章邮电

     第六编财贸 

第一章财税

第二章金融

第三章商业

第四章粮油购销

第五章工商行政管理

     第七编政治

第一章政党

第二章政权

第三章群众团体

第四章公安司法

     第八编军事 

第一章驻军

第二章军事设施

第三章兵役制度

第四章民兵

第五章战事

     第九编文化

第一章教育

第二章文化

第三章体育

第四章科技

第五章方言

第六章民谣

第七章文物古迹

     第十编社会

第一章民政

第二章卫生

第三章风俗

第四章宗教

第五章人民生活

     第十一编人物 

第一章人物传略

第二章革命英烈

第三章科技人员、先进人物

后记 

概述 

    马站区位于浙江省苍南县最南端,距县城灵溪镇27.5公里,地处东经120° 34'18''~120° 51' 5",北纬27° 6'18"~27° 18' 9" 。东南濒临东海,西接福建省福鼎县,北靠鹤顶山与矾山、凤阳、赤溪毗邻。全境南北长19公里,东西宽14.2公里,陆地总面积150.4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地区占15.8%;丘陵与山地占84. 2%。马站平原地势低平,河网交错,三面环山。山地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100米以下的占山地总面积近三分之一。鹤顶山主峰989. 5米,山脉连绵蜿蜒,与罗家山、笔架山连接,成为全境之西北屏障,形成冷空气“难进易出”的特殊小气候地区。沿海岛屿星罗棋布,礁宕矗立。主要有南关、北关、草屿等15个岛屿,45个海礁。全境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冬暖夏凉,无严寒酷署,春秋宜人,素有“浙江小昆明”之称。年平均气温18.5℃。1月最冷,平均气温8℃; 7月最热,平均气温28.5℃;无霜期长达284天。年平均≥10℃,积温为5932℃。是浙江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马站是温州地区降水量较少的区域之一,年平均降水量1303.9毫米,并且年内分配不平衡,一般4--6月降水集中,7一10月晴热少雨,常出现伏旱;夏秋之间常有台风暴雨,易成涝灾。 

    马站原称蒲门,其名始见于唐末诗人陈陶《蒲门戍观海》诗。据明仁治《温州府志》载:平阳县有10乡、55都。蒲门为平阳县招顺乡52~55 都。清宣统三年(1911),实行镇乡自治,建立蒲门乡,辖52~55都。民国19年(1930),设置蒲门区公所,蒲门始设区。民国21年,蒲门区更名为平阳县第六区,辖29个乡镇。民国24年,废间邻,编保甲,第六区更名昆南区。民国28年,昆南区辖霞关镇及华阳、南宋、矾山、凤阳、昌禅、龙沙、赤溪、信智、马站、城门、魁里、澄海、潇城等14个乡镇。民国29年,昆南区以区署所在地更名为矾山区,辖2镇、12乡、101保、1194甲,共18374户,85158人。民国32年,矾山区更名马站区。民国36年,马站区更名蒲门区。1949年4月24日,蒲门解放。8月,建立蒲门区人民政府。1950年6月,蒲门区析为马站、矾山2区。马站区辖马站、霞关2镇和城门、魁里、蒲城、云亭、沿浦、澄海、信智7乡。后乡镇建制几经变动,增设渔寮、南坪、岱岭3乡,全区共12个乡镇。1981年6月,建置苍南县,马站区隶属苍南县。1991年,全区辖11个乡镇,117个村,5个居民区,共25280户,92066人。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族、回族、土家族、水族、讫佬族、满族、侗族、黎族、苗族、壮族、藏族等11个少数民族,共3570人,占总人口的4. 04% 。 

    1992年5月,实行撤区扩镇并乡,·马站区撤销,全区域扩并为马站镇、霞关镇、沿浦乡(后改镇)、蒲城乡、岱岭舍畲族乡、渔寮乡。 

    马站人民具有坚强的民族反杭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明代,沿海人民长期坚持杭楼斗争,出现了陈老孤胆杀倭寇等英雄事绩。清初,蒲门人陈仓招幕义兵,展开反清斗争,攻县城,陷金乡,坚持数年之战斗,影响遍及永、乐、瑞、平、泰顺县。顺治年间,郑成功曾两次率兵进入蒲门地区,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多次击溃清军。清廷为断绝沿海人民对郑军的支持,于顺治十八年(1661)下达“迁海令”,强迫蒲门等地群众内迁10里(实为30里),使沿海一带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这就是平阳历史上有名的“迁界”惨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员王国祯、张培农,以中央农民运动特派员身份深入农村,领导农民运动,大革命浪潮席卷蒲门。此后,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马站地区先后建立党组织,组建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直至全境解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马站许多优秀儿女为革命抛头颅、洒鲜血,英勇栖牲,被追认为烈士的共有85人。1986年,马站共有9个乡(镇)、78个村被定为革命老根据地乡(镇)、村。 

    马站自古就是军事要地,海防前哨。唐懿宗咸通年间,设有蒲门戊,驻宁军队。明洪武二十年(1387),设置蒲门所、壮士所,分别建造蒲门所城和壮士所城,各有驻军1232名。并陆续在沿海各地建筑了城堡、关寨,驻军守卫。

    马站人物荟萃,名人辈出。自宋至元、明、清,有礼部侍郎陈捅、兵部侍郎陈现和吏部尚书陈等朝廷命官,有台湾总兵张琴等镇关武将,有抗倭英雄陈老和反清农民起义首领陈仓英杰义士,有文学家郑东、郑采和杰出诗人华文漪、女诗人谢香塘、著名演员叶良金等文艺界名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有浙南农民运动先驱者王国祯、张培农等著名烈士。 

    马站地大物卒,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河网纵横,适宜于发展根食生产和油菜、蔬菜等经济作物。广大的丘陵山地,可以大面积开发四季袖、荔枝等水果业;森林资源有杉木、松木等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有取之不尽的海洋资源,主要水产品有黄鱼、墨鱼、带鱼、鲳鱼、石斑鱼、梭子蟹及文蛤、紫菜、青蟹等数十个品种,海洋捕捞业和海涂养殖业前景可观。 

    马站滨海依山,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有蒲壮所城、渔寮金沙滩、霞关渔港及北关奇观、蒲江十景等。渔寮沙滩长2000米,宽700米,是中国沿海大法架上最大的沙滩,周围多奇礁、怪峰、深潭、幽洞,是巧夺天工的天然海滨浴场和浦夏度假的旅游胜地。 

    全区农业以农、渔为主,农、林、收、渔、副全面发展。名、优、特产品有四季袖、无核柿、荔枝、蘑菇及水产品等。根食生产以水稻、蕃薯为主。旧时,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落后,旱涝灾害频繁,根食产量很低,丰熟年景亩产不到200公斤。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农业生产,领导群众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使用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提倡科学种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2年,全区耕地面积53857亩,根食亩产251公斤。1978年.4良食亩产达480公斤,比1952年增长9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良食连年增产。1991年.全区耕地面积44430亩,才良食总产量26848吨,亩产604公斤,比1978年增长20%,是1952年的2.41倍;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933.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12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9.2倍和4倍。

    境内特产有四季袖、无核柿、荔枝、蘑菇、除虫菊等数十个种类,成为马站的一大特色。马站四季袖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试种成功,至今已有240余年历史。建国后,在人民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马站四季抽逐步发展,面积不断增加。改革开放后,群众种植四季抽热情高眼,迅猛发展。,至!991年,全区四季抽面积达14010亩。马站荔枝,列为浙江省荔枝生产基地。至1986年,全区种植荔枝1350亩。1971年,马站开始引种除虫菊,收入颇丰,广为种植。1981年,全区除虫菊面积激增至9179亩,总产量达284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1987年,全区除虫菊大丰收,总产量增至395. 6吨。马站于1979年开始种植蘑菇。1980年,全区栽培蘑菇13.6万平方尺,产量74.55吨。至1989年,总产量激增至1678吨,比1980年增长21.5倍。 

    林业生产有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主要树种有杉、松、按树等。1990年,全区有林地面积66749亩,比1976年增长35. 6%,森林覆盖率为59.131。其中:薪炭林41297亩,用材林25279亩,木材总蓄积量60205立方米,人均0.7065立方米。 

    马站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渔业生产居重要地位。主要水产品有黄鱼、墨鱼、鲳鱼、带鱼、马绞鱼、中国毛灯、三疣梭子蟹及海哲等;海涂养殖业有紫菜、牡蛎、蛤、海带等。1991年,全区渔业人口20068人.渔产量8172吨,比1981年增长40.2%。

    工业生产,旧时以盐业、手工业为主,发展缓慢。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工业不断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生产方兴未艾。境内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洪武八年(1375),天富南监盐课司就在沿浦建筑海塘,开辟盐田,年办盐四百六十五引迁,。建国后,于1954年创办沿浦乡盐场。1961年,改为地方国营马站盐场,面积900亩,年产原盐3807吨。1991年,马站盐场面积增至1745亩,原盐产量3759吨,比1950年505吨增长6. 44倍,占全县原盐总产量的50%,境内手工业开始较早。唐代,在城门谢家建有铁铺,故其地称铁场。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在蒲门厦材设官营造船场。民国后期,全区注①:引,长度单位,十五丈为一引,十五引为一里。传统手工业有铁、木、竹、瓷等50多个行业。建国后,手工业不断发展。1956年,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创办了铁器、木器、竹器、服装、制鞋、建筑等10多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入社社员250余人。至1978年,全区有自动化仅表厂、节能设备厂、机械配件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等工厂164家,职工2012人,年工业产值163. 68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工业生产发展较快。1991年,全区共有地方国营工业2家,二轻工业4家,乡镇工业31家,年工业总产值675.22万元,比1978年增长10.8倍。 

    马站的商业条件良好,发展较快。建国后,、商贸活动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辅以合作商店、个体商贩。1951年2月,建立马站供销合作社,在各个乡镇设立供梢分部,成为区域商业的主渠道。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商业和个体商贩走上集体商业道路,先后成立2个公私合营商店和8个合作商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商业和股份商业迅速发展,市场购销两旺。1991年,马站供销社共设生产资料批发站、农副产品采购站、马站综合商场和10个供销分社,商业网点77个,职工总数228人。全区股份合作商业、合作商店、私营、个体商业、服务业突飞猛进,农贸市场、专业市场发育壮大,市场繁荣昌盛。 

    境内水陆交通便利,公路、乡间道路和内河、外海连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水霞公路连接104国道,汽车通达全国各地;霞关港是国家一级一渔港,外海航运直达福州、台湾、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区内道路纵横,河道交错,实现了乡乡通公路。马站汽车站和个体运输户开辟了广东汕头、杭州、温州及灵溪、福鼎、沙理等地长短途班车线路,每天从马站往来各地的大客车、面包车及简易机动客车达80余辆,数百班次。 

    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较早,清尤绪三十二年创办蒲乡公学。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进展较快。1991年,全区共有普通中学3所,在校学生3512人;小学74所,在校学生12978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各乡镇卫生院和个体诊所不断发展、完善,逐步落实初级保健措施,山区群众少医缺药状况基本解决。文艺创作源远流长,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宋时,就有《无相居士集》、《东斋集》、《领川语小》、《厚轩居士集》等著作传世。元、明至清,有《郑氏联壁集》、《长安倡和集》、《三蒲综核》、《逢原斋诗钞》、《九松轩诗稿》、《红余诗稿》、《樵山遗稿》、材台情轩诗稿》等诗文留传,出现了许多文士和诗人。马站曾有“蒲门出戏子”之美誉。叶良金以昆剧生角出名,俗称蒲门生,被誉为清末温州昆剧“中兴名角”。建国后,全区京剧、越剧、欧剧等戏剧团体蓬勃兴起,各种剧团发展至11个,共有艺人400余人。农村实行改革开放后,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农村文化十分繁荣。电影、电视、广播、歌舞和卡拉0 K等的勃然兴起,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马站人民勤奋俭朴,聪慧勇敢,用自己的双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建设新的家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区人民正以百倍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和第二次创业的良好契机,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艰苦创业,开拓前进,奔向光辉的二十一世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