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马站地方志》之第一编建置

2017-12-12 者乎也

第一编建置

    第一章建置沿革

    马站,原称蒲门,地处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最南端,界山濒海,环境优越,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蒲门之名始见于唐末诗人陈陶《蒲门戍观海》诗。其地秦时属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为东瓯王属地。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属回浦县地。东汉光武帝时属章安县,顺帝永和三年改属永宁县。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23 9)改属罗阳县。宝鼎三年(268),改穰侯罗阳县为安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更名为安固县,蒲门属之。 

    晋武帝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县横屿船屯之地置始阳县,寻改名横阳,蒲门属横阳县地。五代后梁末帝乾化四年(914),更名平阳县,蒲门属平阳县地。 

    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平阳县有10个乡。其中招顺乡及所辖五十二至五十五等四都,为蒲门之区域。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颁布城镇乡自治章程。平阳县于宣统三年(19日)划定自治区域:“隅一,镇四(万全、北港、江南、南港),乡三(小南、蒲门、金镇)”。蒲门乡辖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于一五都。 

    民国18年(1929) 筹备建置蒲门区。翌年,正式设蒲门区。21年,取消原区名,冠以数字,蒲门区更名第六区。民国24年,撤销区公所,设置区署,代行县政府职权,第六区公所更名昆南区署。民国29年9月,昆南区以区署所在地命名,改为矾山区。民国32年,矾山区又更名一马站区。民国36年5月,马站区更名为蒲门区。 

    1949年4月,蒲门解放,8月,建立蒲门区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蒲门区,属平阳县人民政府。1950年5月.平阳县进行划区建乡,蒲门区分为马站、矾山二区。1958年10月,全县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区建社,马站区改为马站人民公社。1961年10月,以乡(镇)建社,恢复马站区。 

    1981年6月,建置苍南县,马站区属苍南县。1984年6月,苍南县实行撤区建镇,以镇辖乡体制。马站区改为马站镇,下辖11个乡。1985年2月,撤销镇管乡建制,恢复一马站区。 

    1992年11月,撤区扩镇并乡,马站区撤销,建立马站镇、霞关镇及岱岭乡、沿浦乡(后改为镇)、蒲城乡、渔寮乡,各乡镇直属苍南县。

第二章行政区划 

    宋代县以下行政区划有乡、都、里(保)之制。始改里为图。明初沿袭元制。清代实行乡(镇)、元至元十六年(1279)都、村庄制。民国初期,制等推行乡(镇)、都、村庄制,后又推行区乡(镇)、司、邻和保、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区(镇)、乡(镇)、村建制。

    第一节清代行政区划 

    据明隆庆、清乾隆《平阳县志》记载,自明到清在蒲门境内设置招顺乡,辖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等四都。 

  △五十二都:辖石塘、后陇(后陇岭)、渔墅(大渔、小渔)、大香、小香、韩峰(安峰)、武曲等地(今属赤溪、中墩、凤阳、龙沙和大渔等乡镇)。 

  △五十三都:辖城门、王孙、魁里等地(今属马站、渔寮等乡镇。 

  △五十四都:辖岑山等地(今属马站、岱岭等乡镇)。 

  △五十五都:辖夏材(蒲门城内)、外香、井门、后磋、镇下等地(今属蒲城、沿浦、霞关、渔寮等乡镇)。

    第二节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据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载,民国8年(1919),蒲门乡设4都79个村庄。 

  △五十二都18村:石塘、后陇(后陇岭)、大渔、小渔、大香、小番、韩峰、凤阳、七溪(赤溪)、中墩、沙坡、李家山、尖礁、完潭、洒洲庵、半阳、塘头、双牌。 

  △五十三都27村:城门、王孙、后磋(后槽,、魁里、大陇、观音岭、雾城、毕湾、大姑营、兰陇、大冈(大贡)、关头、铁场、车岭脚、谢家阳、云遮、三步擂、圆林、牛头尖、乌岩、朱家阳、湖井、圆仕、望湾(蒙湾)、汛地(信智)、白湾、南番。 

  △五十四都11村:岑山(金山)、坑门、岱岭、程西阳(陈西羊、甘溪、后砚、积谷岭、凤尾山、马站、中峰、霞峰。 

  △五十五都23村:蒲门(厦材)、外香、镇下、窑洞、大按、松柏林、南屏(南坪)、蛟龙头、三罾、埕溪、路尾、外阳、山崖(仙岩)、端美(岭尾)、李家井、沙埋岭、云亭、牛乾、木林、金家山、沿浦、大姑、小姑。

    民国17年,省定县以下实行区街村制,下设阎邻。18年里,实行村里制。19年,将村里改为乡镇,里为镇,村为乡。

    民国21年,蒲门区改为第六区,辖蒲城、镇关2镇和马站峪峰(今中小姑)、狮城(今城门)、霞峰,岱岭、云山、沿浦、兰山、福森、南坪、仙岩、小沙(今小槽、长沙)、王孙、智、赤溪、南香、中墩、凤阳、玉沙(今龙沙玉沙)、洒水(今半样洒安)、石塘、大渔、超华、达华等27个乡。 

    民国24年,推行保甲制度,取消乡邻制。民国28年,昆南区辖赤溪、信智、城门、马站、魁里、蒲城、澄海、凤阳、龙沙、矾山、南宋、昌禅、华阳和霞关等14个乡镇,共180个保、1909个甲。民国29年,县以下行政机构进行调整。矾山区辖14个乡镇不变,保甲调整后,共101个保、1194个甲。 

    马站镇辖8保、97甲,镇公所驻马站街天后宫。 

    霞关镇辖6保、69甲,镇公所驻镇下关街第9号。 

    矾山乡辖7保、83甲,乡公所驻矾山街亭子顶第1号。 

    昌禅乡辖6保、72甲,乡公所驻昌禅街第5号。 

    南宋乡辖8保、109甲,乡公所驻北山街第4号。 

    华阳乡辖6保、63甲,乡公所驻碗窑尾第8号。 

    赤溪乡辖8保、99甲,乡公所驻赤溪街第13号。 

    信智乡辖6保、62甲,乡公所驻雾城宫。 

    蒲城乡辖10保、140甲,乡公所驻城内金氏宗祠。 

    城门乡辖6保、86甲,乡公所驻城门朱氏米祠。 

    魁里乡辖6保、85甲,乡公所驻中魁林氏宗祠。 

    澄海乡辖10保、98甲,乡公所驻路尾街第10号。 

    龙沙乡辖7保、82甲,乡公所驻沙坡大宫。 

    凤阳乡辖7保、49甲,乡公所驻凤阳宫。 

    民国32年,马站区仍辖14个乡镇,共166保、1789甲。民国36年5月,马站区更名为蒲门区。全区扩乡并保后,辖矾山、南宋、赤溪、蒲城和马站、霞关等6个乡镇,共98保、1173甲。马站镇辖22保、283甲;霞关镇辖12保、147甲;矾山乡辖15保、157甲;赤溪乡辖23保、263甲;蒲城.乡辖11保、150甲;南宋乡辖15保、173甲。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 

    解放后,1949年8月,成立蒲门区人民政府,辖马站,霞关和蒲城、赤溪、矾山、南宋等6个乡(镇)。 

    1950年6月,蒲门区分为马站、矾山二区,马站区辖城门、魁里、蒲城、云亭、沿浦、澄海、信智和马站、霞关等9个乡镇。1952年4月,依据政务院《关于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工作的指示》和《浙江省乡人民代表会议试行组织条例(草案)》精神,结合土地改革工作,重行划区建乡。马站区公所辖岱岭、城门、魁里、蒲城、沿浦、澄海、云亭、福森、长沙、信智、王孙、雾城、南坪、岭尾、兰山和马站、霞关等17个乡镇。8月,将信智乡划归赤溪区。10月,又将岱岭乡分为岱岭、坑门二乡。 

    1956年8月,根据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关于调整本省区、乡行政区域决议》精神,县制定了《平阳县调整区、乡行政区域决定》,开始撤区并乡工作。先后撤销福森、兰山、岭尾、王孙、雾城、岱岭、坑门7乡,魁里、城门二乡合并,更名魁城乡。将赤溪区的信智乡复归马站区。同时,增设合作乡。撤扩并后,马站区辖魁城、渔寮、信智、蒲城、沿浦、云亭、澄海、合作和马站、霞关等10个乡镇。同年7月,又将魁城乡分出复设魁里、城门二乡。1957年6月,撤销合作乡,建立岱岭乡,并将桥头、后观、霞峰3个高级社(村)复归马站镇。 

    1958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和平阳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规定》、精神,建立马站人民公社。下辖岱岭、城门、魁里、渔寮、蒲城、沿浦、云亭、澄海、南坪、信智和马站、霞关等12个乡镇。1959年3月8日,中共平阳县委106号文件通知,将12个乡镇统一改称管理区。同年5月,又将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马站人民公社辖12个生产大队。 

    1961年10月,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实行以乡(镇)建社,恢复马站区,将马站、岱岭、城门、魁里、渔寮、信智、蒲城、沿浦、澄海、南坪、云亭、霞关等1.2个生产大队改为人民公社。 

    1984年5月31日,根据中共温州市委(1984) 132号文件通知,撤销马站区,建立马站镇,实行镇管乡体制。将马站区的信智乡划属赤溪镇。1985年2月,撤销镇管乡体制,恢复马站区建制。各乡镇体制不变。 

    1992年5月18日,根据浙江省民政厅(1992) 423号文件《关于实行撤区扩镇并乡的通知》精神,撤销马站区建制,将城门、魁里二乡并入马站镇;澄海、南坪二乡并入霞关镇;云亭乡并入沿浦乡。保留岱岭畲族乡和蒲城、渔寮3个乡建制。 

    马站镇辖28个村、3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山边迎宾路。 

    霞关镇辖32个村、2个居民区,镇政府驻霞关村; 

    沿浦乡辖19个村,乡政府驻沿浦村; 

    蒲城乡辖8个村,乡政府驻城西村; 

    岱岭畲族乡辖11个村,乡政府驻东宫村; 

    渔寮乡辖19个村,乡政府驻渔寮村。

附表一:
马站区行政区划表
(1991)
乡镇名 驻地 村居(个) 户数 人口
马站镇 南新街 12 3577 13853
云亭乡 云亭村 8 1849 7036
岱岭乡 东宫村 11 1609 6239
澄海乡 路尾村 9 1603 6180
城门乡 城门村 10 1922 6652
南坪乡 南坪村 17 2473 9350
魁里乡 中魁村 9 2137 7617
渔寮乡 渔寮村 18 2277 8657
蒲城乡 城西村 8 2078 7023
霞关镇 霞关村 9 1529 5443
沿浦乡 沿浦乡 11 4226 14016

附表二:
马站区各乡镇村(居)一览表
(1991)
村(居)名称 户数 人口 自然村数
马站镇
马站 532 1215 3
凤尾山 280 971 2
金山 260 930 3
山边 101 399 3
桥头 734 2713 13
闸桥头 305 1238 3
后岘 371 1478 6
霞峰 410 1326 2
石头岗 84 287
南新居民区 4
街头居民区 5
草程居民区 3

岱岭乡
东宫 191 719 4
云遮 169 639 9
云山 195 709 9
坑门 168 630 10
福掌 141 542 4
斗湾 50 220 3
朗腰 70 304 2
杨家边 154 552 3
龙凤 98 411 3
南山 104 365 2
大厝基 267 1083 4

城门乡
谢家洋 149 492 7
棋盘 257 860 9
城门 295 996 4
风门 127 453 4
上半岭 93 356 4
西边 201 756 4
西览 92 332 1
大贡 233 880 8
车岭 226 810 2
下屿 191 656 3

魁里乡
顶魁 230 851 4
中魁 378 1261 3
下魁 276 960 7
小姑 225 702 2
中姑 324 1256 3
利垟 113 359 4
南垄 198 701 3
三墩洲 186 676 5
鲂鱼山 195 661 5

渔寮乡
渔寮 190 725 5
罗家山 65 310 1
叠石 70 300 1
关头 215 768 8
王梅岭 80 290 3
务城 152 592 3
割草旦 70 280 1
蛤蟆头 120 495 3
交椅宽 80 335 3
虎井 110 437 3
王孙 215 800 12
览瑞 110 400 4
流源 90 325 1
打石坑 68 225 1
荷包田 235 905 2
崇安 220 750 9
四亩脚 75 258 3
后槽 105 425 5

蒲城乡
城东 313 1076 1
城南 287 899 1

城西 289 962 l
城北 267 910 1
甘溪 314 1176 7
牛乾岭 158 636 4
西门外194 723 8
水路山 115 465 1

云亭乡
云亭291 1051 8
界牌92 344 1
牛乾312 1122 6
南堡岭 259 964 9
孟福林 151 516 5
白蓬岭 188 787 9
木林 353 1373 11
沙岭 203 841 3

沿浦乡
沿浦 593 2095 3
鼻头 185 675 3
大姑 193 623 4
新塘 315 1032 5
李家井 213 750 4
下在 410 1582 5
岭尾 426 1676 7
外垟 295 913 4
老虎垵 130 493 4
三茆 134 465 2
斗门头 150 567 6

澄海乡
路尾 250 1035 9
十五亩 78 287 5
斗垟 73 267 4
仙岩 225 849 6
大垅 261 974 3
沛垒 50 198 1
陈家坪 87 348 4
岙内 278 1070 7
库下 272 980 3

南坪乡
南坪 192 677 4
柳垄 254 876 7
流枫仔 121 433 4
桥仔头 75 279 3
牛运 122 426 6
下林 83 309 1
蛟龙头 158 647 1
松柏林 250 924 4
水门宫 118 418 3
长沙 210 808 6
深湾 107 430 5
卓垟 160 547 6
下南坪 165 665 4
义吾 110 449 4
顶海 51 182 1
下海 52 237 3
小槽 238 1011 7

霞关镇
第一居民区 60 150 1
第二居民区 63 165 1
霞关 66 187 1
霞关渔业 30 120 1
三星 199 718 4
大垵 177 619 5
瑶洞 546 861 4
蕉坑 190 590 7
南关 175 602 3

第三章 乡、镇概况
第一节 马站镇
    马站镇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苍南县城27.5公里,是全县重要集镇之一。东与渔寮乡为界;南与蒲城乡接壤;西连岱岭乡;北邻赤溪信智。陆地总面积36平方公里。1995年,辖3个居民区,28个行政村,共8179户,28819人。
    马站镇历史悠久。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此设立驿站,加强海防守备,故名马站。民国19年(1930),始建马站乡。民国23年,改为马站镇。建国后,仍为镇建制。1961年10月,改称马站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马站镇。1992年5月,城门、魁里二乡并入马站镇,直属苍南县人民政府。
    马站原为乡村小镇,房屋低矮简陋,街道狭窄不平。1982年开始进行老集镇改造和新集镇建设,形成群众集资建设热潮。到1992年,全镇新建房屋263045平方米,占全镇房屋总面积的84.09%;改建、新建街路15条,总长4.7公里;桥梁6座;敷设排水管道20多公里。南新街、北兴街和朝阳路街道宽敞,楼房林立,是全镇的繁华地带。供电、供水、交通、邮电、卫生等公共设施逐步完备,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布局分明,市容整齐。
    马站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境内有“蒲江十景”中之岑山花井、十八孔奇、铁场瀑布和蒲江九九,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别有一番风致,令人叹为观止。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马站试验站,具有南国园林特色,终年树木茂盛,鸟语花香。座落在积谷岭脚的古遗迹张琴墓,矗立于园山仔山巅的马站革命烈士陵园,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镇区地处苍南县三大平原之一的马站平原,具有冬暖夏凉的独特地理环境,种植业闻名省内外。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镇人民兴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推广优良品种和新的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199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1698吨,一亩产730公斤,分别比1992年增长46. 85%和46%。全镇国民经济总值7585. 17万元,人均收入1311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2.21倍和2. 05倍。马站镇经济作物种类繁多,有四季袖、无核柿、荔枝、麻竹、除虫菊以及蘑菇等名、特、优产品,远近闻名。四季袖、蘑菇多次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优质奖、金质奖和银质奖。目前,全镇种、养、加工业综合发展,初具规模。
    商业发展很快,市场兴旺繁荣。1995年,镇内建有小商品、蔬菜、粮食复制品、水果、农副产品、畜牧交易等7大贸易专业市场,共有国营、集体、股份、个体商店500多家。经商已成为镇民就业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
    工业生产方兴未艾。境内以乡镇企业为主,出现新的工业热潮。1995年,全镇有工业企业54家,工业总产值1925. 30万元。此外,境内还有县仪表厂、罐头食品厂、马站酒厂等。国家机械委定点生产气体流量仪表的苍南仪表厂和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的县罐头食品厂,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产品销往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日本、俄罗斯及中东、欧州、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马站镇水陆交通方便。水霞公路经过境内,客运班车开往温州、灵溪、福鼎、沙埕以及马站境内霞关、沿浦、渔寮等地。有豪华双调卧铺客车开往广东汕头,每日两班。蒲江(马站河)自闸桥头至沿浦线可通航小汽轮,连接外海。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95年,全镇有小学1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 6%,新建马站镇中,实现中等普及教育。文化站、电视差转台、影剧院、录像厅(场)、歌舞厅、卡拉UK厅、溜冰场等文化设施遍布镇区,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卫生院、妇幼保健所、爱国卫生办公室等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节 霞关镇
    霞关镇是浙江省最南端的滨海集镇,距县城37. 5公里。东南濒临东海,与福建海域连接;北靠渔寮乡;西与福鼎县沙埕港隔海相望。陆地总面积34. 45平方公里。1995年,全镇辖2个居民区、32个行政村,共5764户,21399人。
    霞关旧称镇下关。明洪武时,为防御倭寇入侵,曾派兵驻守。并在山上设烟墩警报,与北关、南关二岛形成崎角之势,所以又称“三山镇港”。清代驻扎水兵,为重要军港。民国19年(1930),建立霞关镇,属平阳县蒲门区。1961年10月,改称霞关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霞关镇。1992年5月,澄海、南坪二乡并入霞关镇,直属苍南县人民政府。
    霞关是革命老地区之一。早在大革命时期,南坪等地就展开农民运动。抗战初期,在南坪建立中共蒲门区委,领导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4月11日,在中共鼎平县委的领导下,举行了“霞关起义”。
    霞关渔港为全国有名的天然良港。海岸迂迥曲折,岛屿、湾口众多,有利于海上捕捞和近海养殖,又是外轮停泊和对台开放的重要港口。每逢冬季渔汛,闽、浙、苏、沪四省市和港、台渔船数百艘鸡集于此,加油、供水、修理船舶,渔民上岸休息。1987年10月,国家农牧渔业部确定为重点渔港。霞关又是帆板运动基地。1983年3月,浙江省帆板运动队在霞关集训,并在此举行全省帆板运动竞赛。1991年6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对台开放港区。港内设有霞关渔港渔船签证检查站、对台接待站以及渔民招待所等设施。
    霞关是苍南县渔业重点镇之一。全镇有25个渔业村,渔业户3729户,人口13170人,渔民2749人。有机动渔船306艘(渔轮10艘),54950吨位,20752马力。近海渔场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鳗鱼、海蜒、力鱼、马蛟鱼、龙头鱼、马面鱼、W鱼、石斑鱼、鱿鱼、毛虾、梭子蟹等200多种。资源千吨以上的有带鱼、毛虾、海蜒等。1995年,全镇水产品总产量16210吨,比1992年增长67. 53%。渔业总收入4165.6万元,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1.66Y。名贵水产品细鱼、石斑鱼、梭子蟹、黄鱼、海蚕等,出口日本、美国、加一拿大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海水养殖有紫菜、海带和白鳌等,年产量442吨。
    镇境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宜种植水稻、番薯、蔬菜和水果等。199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2826吨,亩产370公斤,比1992年增长4. 35%。人均收入1029元,比1992年提高l倍强。畜牧业生产不断发展。1995年,生猪饲养量4144头,存栏数1705头;牛67头,羊183头,兔1564只,家禽7261羽。近年,水果业发展较快。现有水果面积8658.5亩,年产量153吨。乡镇工业逐步兴起,先后创办有渔机修配厂、冷冻厂、发电厂、自来水厂等。1995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23万元。
    霞关水陆交通方便。水霞公路贯穿镇境22个行政村,每天有30多辆大汽车、面包车通往马站、矾山、灵溪、温州等地。海运南至福州、广州,北至上海、南京等地。近途有沙埕、台山、北关和南关客轮往返直达。
    霞关镇列为浙江省级文化建设重点集镇。1995年,全镇有小学16所,62个班级,在校学生1977人,教职工93人;初中l所,15个班级,在校学生765人,教职工515人。镇内开办有舞厅、卡拉0K厅、游艺厅等,电影队、影剧院、广播站、电视差转台等设施逐步完善,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第三节 沿浦镇
    沿浦镇位于马站区的东南部,距苍南县城30.8公里。东与澄海接壤,南向沿浦港的广阔海涂,西连福鼎县和蒲城乡,北邻马站镇。陆地面积34平方公里。1995年,全镇辖19个行政村,1个制盐场,共6258户.21580人。
    沿浦镇自然条件优越,东部为丘陵山地,北部是马站平原,西临高山,南部属滨海涂地,海水浓度高,拥有取之不尽的制盐资源。水霞公路经过镇境,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沿浦港航运可通福州、温州等地。
    民国21年(1932),始建沿浦乡。建国后,1950年6月,在今镇境内成立沿浦乡、云亭乡。1952年6月,增设福森、岭尾二乡。1956年3月撤销福森、岭尾二乡。1961年10月,改称沿浦人民公社。1992年二月,云亭乡并入沿浦乡。1993年4月,沿浦乡改为沿浦镇。
    近年,全镇努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广水稻、番薯高产优质良种,实施吨粮工程,建立三千亩吨粮千元基地,实施高产模式栽培,取得粮食丰收。1993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5392吨,农业总产值2839.75万元,比上年增长43. 17%。1995年,农业总产值6090万元,粮食总产量6731吨,分别比1993年增长114 .5%,24.83%。
    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股份合作企业,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1995年,全 55 41972 55 23193 0 0 8681 0 0:00:04 0:00:02 0:00:02 8680工业产值429万元,比1993年增长12. 69倍。
    沿浦的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明洪武八年(( 1375),天富南监盐课司在沿浦建筑海塘,开辟盐田,为全县盐业基地之一。1994年,有盐田面积1350亩,原盐产量3299吨,占全县原盐总产量的50%。1995年,原盐产量降至2245吨。
    沿浦镇为全县海水养殖基地。沿浦湾滩涂1.7万亩,可养殖面积1万多亩。养殖品种有鱼、虾、贝、藻四大类。1993年,全镇海水养殖面积15200亩,比上年增长38. 1%。其中对虾5300亩,紫菜5800亩,海带450亩,蛙子2100亩,贻贝250亩,混养青蟹500亩,梭子蟹800亩。全年水产品产量2752吨,渔业生产总值1726. 33万元,比上年增长53.93%。1995年,渔业总产量增至3312吨,产值2931.01万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20.35%和69 . 78%。
    沿浦镇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发展以名、特、优产品为重点的商品生产基地。至1995年,共发展四季袖800亩,无核柿50亩,速生白毛茶600亩,栽培蘑菇100多万平方尺。蘑菇生产已成为全镇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
    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较快。1995年,全镇有小学12所,61个班级,在校学生1820人,教职工84人。初级中学1所,15个班,在校学生916人,教职工57人。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电视差转台、舞厅、卡拉OK厅、溜冰场等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市场基本形成。

第四节 蒲城乡
    蒲城乡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蒲门之名亦源于此,位于马站区西南部,距苍南县城30公里。东与沿浦镇接壤,西、南与云亭相连,北与马站镇交界。陆地面积9平方公里。1995年,全乡辖8个行政村,共2105户,6929人。
    蒲城以古建筑蒲壮所城闻名。其地相传原系海边淤涨之地。海曰蒲海,因扼蒲海之门,故称“蒲门”,为古代戍守要地。唐时设蒲门戍。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置蒲门寨。明洪武二十年(( 1387),为防倭寇,置蒲门千户所,在此建成蒲门所城。后雾城壮士所并入蒲门所,改为蒲壮所城,简称“蒲城”。
    蒲壮所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观。除保护完好的古城之外,还有后英庙、守武真官墓、武德将军墓、革陋碑、
校场头牌坊、城隍庙、仙岩合掌以及唐会昌年间建造的东庵(旧称东林寺)和西竺寺、景福寺等,吸引了不少游客。
    蒲门为古代军事要地。唐至宋均有派兵驻守。宋哲宗五年(1090) , 曾在此设官营造船场,建造兵船。明洪武二十年(1387) ,蒲门千户所驻守军队1232人。嘉靖十九年( 1540),浙江都指挥李俊,奉旨率兵驻蒲壮所城数月。四十一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领数千戚家军,经蒲门入闽追剿倭寇。清初,郑成功曾两次率部进入蒲门城。康熙八年(1669) ,设置蒲壮营,驻兵4030人。民国期间,曾先后驻有蒲门警察所、防务队、自卫队、护航队等。
    清宣统三年(1911),蒲城为蒲门乡治。民国19年(1930),设置蒲城镇,属平阳县蒲门区,为蒲门区治所在地,是蒲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国后,仍称蒲城乡。1961年10月,改称蒲城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蒲城乡。
    蒲城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比较发达。199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73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8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85和41.08%。粮食总产量2256吨,比上年增长11.02%;亩产682公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生猪存栏数610头,全年饲养量1522头,耕牛曰头,羊96只,长毛兔存栏数5740只,家禽4575羽。全乡共有水果园1366亩,产量234吨。
    蘑菇种植业是蒲城的重要产业,也是全乡农民家庭的主要副业。1995年,全乡种值蘑菇275万平方米,种菇户占全乡农户总数的65%,年产蘑菇1500吨。创办了蒲城食用菌开发公司,盐水蘑菇远销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国家。
    蒲城的工商业逐年有所发展。1995年,工业总产值2066万元,比上年增长83 .64%;。商业和饮食、服务业收入66万元。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1993年,全乡实现普及初等教育。教育四率“达标”,入学率98 .51%。1995年,全乡有小学1所,13个班级,在校学生578人,教职工27人;初中7个班,在校学生327人,教职工17人。广播站、影剧院、卡拉OK厅、溜冰场等文化设施,逐步建成。
    蒲城人物荟萃。宋时有礼部侍郎陈桷、兵部侍郎陈岘、吏部尚书陈昉、枢密院都承旨兼检正中书门下省公一事陈均。明时有抗倭英雄陈老。清时,先后出现杰出诗人华文漪、平阳县杰出女诗人谢香塘,以及温州著名演员蒲门生叶良金。在大革命期间,温州早期中共党员、农民运动领导人王国祯,曾任中央农运特派员、中共浙南特委书记,为温州地区的农民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第五节 岱岭畲族乡
    岱岭畲族乡位于马站区西北部山区,距苍南县城25. 5公里。东临马站镇,南连福鼎县,西与矾山镇南堡相连,北邻马站镇城门。陆地总面积20平方公里。1995年,全乡辖日个行政村。共1663户,6322人。汉畲二族杂居,畲族人口占32%,为县内两个畲族乡之一。
    岱岭畲族乡地处鹤顶山坳,四面环山,中间呈盘形,村落星罗棋布其间。鹤顶山主峰海拔989. 5米,直指云天。村民以农为主,兼营林业、畜牧业。粮食作物有水稻、番薯和蔬菜、花生等。共有耕地面积11005亩,其中水田2753亩,旱地1252亩。199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744万元,人均收入504元。粮食总产量1233吨。全乡有宜林地面积1.8万多亩。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好,年生猪存栏数1290头,饲养量2726头;牛200头;羊885头。
    岱岭是“二战”时期革命老根据地乡。1935年,中共平阳中心区委在岱岭福掌等村组织抗租团和赤卫队,开展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等五抗斗争。此后,全乡人民在中共鼎平县委的领导下,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坚持革命斗争直至解放,许多英雄儿女为革命作出了牺牲,共有43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占全区烈士总数的50%以上。
    民国21年(1932),建立岱岭乡,后撤销。建国后,1952年6月从马站镇析出11个村,成立岱岭乡。同年10月,分为岱岭、坑门二乡。1956年3月,岱岭、坑门二乡和马站镇的桥头、后岘、霞峰3村合并,成立合作乡。1957年6月,撤销合作乡,成立岱岭乡。桥头、后岘、霞峰3村仍划归马站镇。1958年4月28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建立岱岭畲族乡。1961年10月,改为岱岭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岱岭畲族乡。
    岱岭畲族乡为苍南县十个贫困乡之一,是县政府重点扶贫地区。1993年发放扶贫资金35万元,重点扶持朗腰茶厂和云遮、大厝基2个综合场,效果显著。朗腰茶厂开垦速生茶园400亩,年产茶叶50吨,生产总值30万元。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全乡人民积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坚持植树造林,逐步消灭荒山,扩大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量;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全乡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199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比1992年增长3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8倍。
    教一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也有进步。1995年,全乡有小学6所,22个班,在校学生557人,教职工31人,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新建初中教育楼1座,有初中3个班.在校学生178人,教职工9人。创办了乡广播站、文化站、卫生院等;实现村村通广播;电影、电视等也进入了山村,大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第六节 渔寮乡
    渔寮乡位于马站区东部海滨,距苍南县城30公里。东面临海,南与霞关镇交界,西与马站镇城门、魁里接壤,北与赤溪镇信智相邻。陆地总面积17平方公里。1995年,辖19个行政村,共2370户,8808人。
    渔寮面临东海,三面环山,北部罗家山主峰海拔517.8米。全乡有6条小溪自西向东流入大海,海岸线长20公里,属沿海渔区和山区。全境为“七山二水一分田”,渔农兼营,以渔为主。农业生产适宜种植番薯、水稻和蔬菜等作物。
    建国初期,渔寮属马站镇。1950年6月,分别属马站区城门乡、魁里乡和信智乡管辖。1952年6月,建立王孙乡和雾城乡,渔寮分属王孙、雾城和兰山乡。1954年1月,始建渔寮乡。1956年3月,王孙、雾城二乡和兰山乡的崇安、后槽、荷包田、打石坑等村并入渔寮乡。1961年10月,成立渔寮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渔寮乡。
    渔业,在渔寮的商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后,不断提高渔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扩大远洋捕捞业和海沙滩养殖业,渔业生产迅速发展,渔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全乡有9个渔业村,1416户,渔业人口5395人,渔民1198人。有大小机帆船121艘,517吨位,5774马力。渔业总产量3796吨,总产值1190万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1.083倍和1.64倍,创历史最高水平。合理调整了捕捞作业,采用一船多网、多作业捕捞方法,发展了生产,提高了渔业产量,石斑鱼、梭子蟹等产量显著上升。试养文蛤成功,创办文蛤场,年产量30吨,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二1995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425万元,人均收入504元。宜林山地}0800-亩,大多数种植黑松、马尾松等薪炭林。全乡有茶园798亩,年产茶50。担。畜牧业生产也有所发展。生猪存栏数681头,全年饲养量2215头;牛149头;山羊存栏数881头。罗家山村创办了养羊场,牧羊150多头。并开发利用草屿岛,试养马头羊成功。全乡的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也有扩大,虎井、览瑞二村成了盘菜、瓜菜栽培基地,瓜菜远销省内外市场。
    渔寮金沙滩,周围多奇礁、怪峰、深潭、幽洞,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沙滩长2000米,宽700米,是中国沿海大陆架上最大的沙滩,沙粒细净,脚踩不沾,是难得的天然海滨浴场和消夏度假场所。沙滩上有击之可奏不同曲调的“音乐石”和金钩钓鲤鱼等奇景,以及礁、峰、幽洞、龙揪、古树和明朝的壮士所古城遗址,还有蔚为壮观的海上日出以及东西的顶草屿、孝屿、大丽关等天然屏障,一派自然风光。现已建有海滨浴场等旅游设施,提供旅游服务。入夏之后,白杨垂柳,一片苍翠,奇花异草,争妍竞放。登山远眺,海涛风帆,山峦林海,构成一幅绝妙的风景图画,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为开辟旅游事业,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路、电、水等基础一没施发展很快。渔寮公路连接魁里直通马站,每天有17辆面包车来往于马站与渔寮之间。19个村全部用电照明,有1个村能通电话,12个村饮用自来水。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迅速发展。1990-年,全乡有小学11所,32个班,在校学生781人.教职工46人。初中7个班,在校学生375人,教职工26人。建立了广播站、电视差转台,使山区、滨海群众普遍听到喇叭声和收看电视的清晰画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