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蒲门姓氏》第三章宗谱祠堂

2017-12-15 者乎也

第三章 宗谱 祠堂 

    宗谱 

    宗谱又称“族谱”,主要记载一族人员的演变历史,各依宗支以红线制表而成。入谱均为男性,女子不记名。昔时,普遍崇尚姓氏宗族观念,宋代开始,谱碟尤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族谱既为一姓之史,其名目繁多,诸如谱序、源流、凡例派系、祠训、族规族约、祭典、祭仪、服制图、继论、祠图、居址记、河道记、坟图、告祖文、寿序、墓志、行略、世传、山岗契约。房系图以及跋等,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按惯例,族谱每廿年左右一大修,历时一年半载,谱成每房保存一部,以便考查。解放后,国家禁止建祠修谱,以防止封建族权复活和产生新的宗族、姓氏矛盾,进而消除宗法社会的封建糟粕。文革期间,族谱多数被抄查焚毁。现今尚存部分或近年补遗族谱,大多为明、清、民国时期以及建国后的几个朝代。 

    实际上,族谱特别是谱牒具有积极的作用。她是我国炎黄子孙相互联系的民族、世系的纽带,也是铸成我国史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大要素之一。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许多资料就来自族谱。 

    历史上,确有不少的族谱(家谱),对瞻仰先贤,了解历史,启迪后人,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族谱也可以说是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作用。 

    马站地区通过调查的109个村,可查阅的宗谱、族谱、家谱等共有256部,61个姓氏,146个支派(分支、房系),大多是明代到晚清时期形成的。但因年代久远以及战乱,逃荒和房屋烧毁等原因,现今重修的宗谱,一方面肯定了先辈遗留的文化遗产,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因时代变迁搞错,特别是清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廿三年这个时期,蒲门迁界,居民移徙外地,大多没有记载,致使宗谱的有些内容失去究整性。

    词堂 

    农村多聚族而居,人口较多姓氏设有祠堂,全区共有87座祠堂和纪念堂,通常称“某氏宗祠”。一般为.三开间、五开间,有台门和围墙。大的宗族祠堂有前后进,中有天井,左右有回廊。做官的宗族,祠堂大门外竖有旗杆夹。旧时,宗族有众田、房产,由族长管理,收入用于族内众事。土改时,众田曾分给贫穷农民耕种。近来有部分宗祠重建或修建。 

    祠堂主要用于供奉祖辈灵位及族里众事活动,每年春秋两次。族人赴祠堂祭祖。由族长主祭,祭毕,宴享族人,叫“享口”。(俗称吃祠堂酒)旧时,族首席,依次为大宗最长裔孙(亦称大宗子),最下辈的长孙(亦称长子孙),其余为有名望的以及男人六十岁以上的族人。有的宗族产多人少,全族男女老幼均参加享口。

附:马站地区部分姓氏祠堂一览表

姓氏 祠堂(座) 分布地点

林氏 8 魁里中魁(林公纪念堂)、岱岭杨家边、城门车岭脚、沿浦先锋头、沿浦新塘沿浦巷、南坪松柏林、南坪蛟龙头、南坪牛运

陈氏 11 桥头新厝、甘溪瓦窑头、城门下堡园、岱岭大厝基、城门丰岭、城门燕窠内、蒲城城北、马站金山、马站桥头、沿浦流岐、澄海路尾陈良底

黄氏 4 魁里南垄、魁里顶魁、城门英坑、蒲城城西

李氏 2 城门顶屿、沿浦李家井

叶氏 3 马站霞峰、澄海大垄、蒲城城东

吴氏 1 沿浦外垟

杨氏 3 岱岭大厝基、马站桥头白蝉、澄海仙岩

王氏 2 蒲城城东、沿浦鼻头

郑氏 3 岱岭东宫、沿浦岭尾、马站牛眠山

朱氏 3 城门、城门(小宗祠)、沿浦外垟陡门边

华氏 1 蒲城东门

蔡氏 2 澄海岙内、沿浦三卯

刘氏 1 沿浦斗门头

曾氏 3 马站后岘南山、马站霞峰古文山、云亭界牌

周氏 3 魁里下魁(周公纪念堂)、云亭内、鲂鱼山下殷

张氏 2 南坪、蒲城城南

范氏 1 马站凤尾山

金氏 2 蒲城城东、魁里下魁

郭氏 1 澄海路尾陈良底

江氏 1 云亭孟福林

童氏 1 魁里小姑 

柯氏 2 马站金山、魁里顶魁 

施氏 1 马站霞锋 

颜氏 2 马站闸桥头、马站山边(小宗祠) 

徐氏 2 蒲城城东、沿浦下在 

兰氏 1 岱岭坑门 

殷氏 2 城门谢家垟铁场、魁里鲂鱼山下殷(小宗祠) 

潘氏 2 沿浦岭尾、沿浦先锋头 

许氏 1 沿浦李家井上墩 

梁氏 1 岱岭杨家边石壁脚 

章氏 1 城门西边、城门西边后磨(小宗祠) 

阮氏 1 马站桥头顶阮 

胡氏 1 城门西边 

游氏 1 马站闸桥头(原称蒲峰或顶峰) 

庄氏 1 澄海岙内

夏氏 1 澄海岙内 

易氏 1 沿浦外垟

姚氏 1 沿浦下在宫尾 

甘氏 1 蒲城城北 

邱氏 1 沿浦下在内估 

简氏 1 城门西览 

倪氏 1 蒲城城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