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看|《孙子兵法》的另一个维度

2017-05-13 卫央 卫央悦读


      《孙子兵法》是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谓精华之精华,渗透在中国人的骨髓里,人人无师自通、自觉运用。特别是作为经典阐释《三十六计》,更是大行其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书也成就了今天中国人的群体特征,无所谓好与坏,只是某种意义上说也许坏了“传统”,没有它的中国与中国人也许更“美”吧。

      春秋时期的战争,代表是宋襄公的战事。宋襄公与楚国交战,宋军已经成列,楚军正在渡过泓水,有人劝宋襄公击其未济,他不同意。楚军既已渡河,尚未成阵,宋襄公又一次拒绝进攻。直到楚军结阵已成,这才鸣鼓而攻。宋军大败。春秋前期,旧礼犹存,战争有规则可讲。两国打仗要宣战,偷袭是要被人看不起的。春秋时期的战争其本质是为了争霸,用现在的眼光看,更似“竞技运动”,表现出来的目的在于使对方屈服认怂,而不在于消灭对手。因此用当下的标准看,你会对当时发生的很多现象表示困惑,比如发生在公元前597年的晋国和楚国之间的邲之战。晋国被楚国打得大败。在逃跑时,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楚国士兵不但不乘机追杀,反而还跑上前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的横木,让战车冲出陷坑。晋军脱离困境后,还回头调侃楚军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意思是,还是你们逃跑有经验啊!


  在春秋时期战争不是谁都可以参加的,能参加作战首先就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平民和奴隶参战但没有资格作战,只能充当后勤保障工作,叫做“卒”。而战斗则是由贵族阶层来完成,也就是“士”,所以叫“战士”。

      

     

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一般都很小,最短的一场战斗“灭此而朝食物”就吃个早饭的功夫。事先都要找好约架地点,一般都在两国的国境线,国境线叫“疆”所以我们管战场叫“疆场”。当时的战争以车战为主,并且两军出动的战车数量还要对等,你出了10辆战车,我要是出了20辆就会被天下人取笑。我驾驶的战车只和与我相对的那辆敌军战车作战。在敌军战车没有摆好,我方不得发动进攻。必须双方的战车都排列好了,双发打好招呼“你好了没有?”“好啦……”“我开始打啦~”“好的~~~”。这叫不鼓不成列。双方战车交错的一瞬间,车上的战士用戈互相敲击。战车在这个过程中不停。交错之后,第一个回合结束。双方战车掉头回来,再交错,战士再用戈敲击。


  《左传》记载的宋国内乱时,公子城与华豹的战车在储丘狭路相逢,华豹张弓搭箭,向公子城射来,结果却偏离目标。华豹动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公子城一见,对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为鄙!”按照当时的战争规则,双方一人各射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现在应该我射你一箭了。不守规则,岂不太卑鄙了!华豹闻言,就放下弓,老老实实地等公子城搭弓,结果被一箭射死。史书盛赞华豹以生命维护了士的尊严。

  春秋时期的战争规则可概括为如下几条。第一条,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必须要师出有名,派使者去敌国告诉对方之所以要揍他的理由,并且不能趁人之危,比如不可以趁敌国国君过世等重大变故发兵攻打。第二,不能在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必须要找个宽敞的地方,堂堂正正摆开阵仗干一架。第三,不鼓不成列。在对方没摆好阵型之前,不能发动进攻。第四,不重伤。就是说不能在对方已经受伤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对对方造成二次伤害。第五,不擒二毛。意思是不能俘虏花白头发的老人。第六,不逐北。就是敌人败退逃跑时,不能追。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

      可惜,这些规矩在《孙子兵法》之后,消逝了。

      在古人那里,最尊崇的是“仁义礼智信”,排首位的是最中间的“礼”。只能一声叹息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