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再谈文稿起草的八个问题》

2018-04-13 卫央思享家

覃道明,男,2017年4月任湖北省政府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再谈文稿起草的八个问题”为2017年9月覃道明同志在湖北省政府研究室机关干部集中业务培训上的辅导报告。重磅雄文,强烈推荐收藏,值得细细阅读。


再谈文稿起草的八个问题

覃 道 明

(2017年9月)


今天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再谈文稿起草的八个问题》。之所以叫“再谈”,因为2014年曾经在室(中心)内部培训上讲过《文稿起草八问》。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文稿起草中一些新的问题逐渐凸显。借此机会,作点归纳概括,与大家交流。同时,两个“八问”前后衔接,形成姊妹篇章。


第一问:为什么政府系统必须极端重视政治性文稿?


现在,政治性文稿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被重视,政治性文稿的写作越来越成为室(中心)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政治性文稿无论是驾驭难度、理论高度、思想深度,还是领导的重视程度,都堪称文稿工作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关键中的关键。为什么这么讲呢?


(一)从工作性质来讲,必须把写好政治性文稿放在首位。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是一以贯之的要求。政府工作是在党委领导下开展的,这是我们鲜明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因此,政府工作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


在省政府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晓东省长强调的“十个务必”,第一个就是“务必讲政治”。政府工作首先要讲政治,这是做好政府工作的根本前提。研究室(中心)作为政府主要参谋智囊,直接为政府主要领导服务,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写好政治性文稿、政策性文稿放在首位。


(二)从突出短板来讲,必须把写好政治性文稿摆在重要位置。政治性文稿是当前政府研究室(中心)文稿服务的突出短板。为什么会写不好政治性文稿?


我认为有“三不”:一是不感冒。从感情上排斥。有的同志认为,政府工作就是抓经济社会发展,熟悉这方面的文稿就行了。实际上,经济工作中有政治,政治工作中也有经济,不可能分开。二是不擅长。平时对政治理论学习关注不够,在政治性文稿方面练习不多,导致撰写政治性文稿不内行,离工作要求和领导期望差距较大。三是不自信。认为政治性文稿是政府研究室(中心)的短板,对写好政治性文稿缺乏底气,信心不足,甚至有畏难心理。


(三)从实践要求来讲,必须更加重视对政治性文稿写作的系统训练。写好政治性文稿肯定不容易,关键是怎么去看待,怎么去攻坚克难。清朝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任何难事,只要用心去做就不难。重在做到“三个系统”:


一要系统学习。学习决不能一般化、碎片化、零散化。要有计划、系统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学习《人民日报》第一版要闻、理论版和评论员文章,以及《求是》杂志理论文章,读一些经典著作等。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读进去,就是广泛吸纳有用的知识;读出来,就是善于一线串珠,理清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关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有知识不一定就有力量,只有形成系统体系和构架的知识才有力量。


二是系统练习。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说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平时要多作一些政治理论学习研究,多写一些相关的文稿、文章,特别是针对政治表态、党的建设、巡视整改等方面,抓紧练习、勤加练习,提高政治性文稿的写作能力。


三是系统总结。毛泽东同志讲过,总结好,大有益。思考、总结是学习的深化,学得越多、思考越深,就越能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今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定期对重要文稿进行“复盘检讨”,参与起草的同志谈得失,其他同志谈体会,室(中心)领导进行点评,大家感到受益匪浅。


第二问:为什么必须突出观点致胜?


观点是文稿的文眼,观点好,文稿就成功了大半。领导就是引领、向导,如何引导干部群众?关键靠思想。思想领先是最有优势的领先,思想领导是最具权威的领导。领导思想越深邃,越能拨动干部群众的心弦,越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形成统一的思想和意志。而观点则是领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观点是文稿的核心。观点体现文稿主题,文稿好不好,最根本的取决于观点。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写文章要处理好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强调“材料应与观点统一”,形成自己的看法。


比如,毛泽东同志讲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邓小平同志讲的“发展是硬道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山论”等,一听说懂,号召力强,是观点致胜的典范。


(二)好观点的基本标准。观点好不好,主要看是否精准到位、概括新颖、冲击力强,是否简洁清晰、表达有力、通俗易懂,是否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不善于提炼观点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依赖性强。一级推一级,一级靠一级,更多寄希望于领导拿盘子、出主意。二是畏难情绪。因为难度大,有的同志不愿作系统思考,或者缺乏全局观念。三是惯性思维。以前怎么讲的,现在稍作改动继续讲,依然还是老套路、老办法。要看到,现代领导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那种一般化、无创新、简单应付的文稿是不可能过关的。


(三)善于形成好的观点。观点是文稿的“四梁八柱”。一篇文稿观点立住了,文稿也就立住了。如何提炼观点呢?


一是善于从总书记讲话中汲取。这就要求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深刻到位的领悟,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比如,今年年初,全省召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动员会,省长讲话的第一个方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发展必须抓紧抓好的大事。这一观点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强调的内容。


二是善于原始创新。原创更能体现文稿高度、深度和宽度,是理论修养、实践经验的升华与集成。比如,今年省政府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主要是“两会”结束后政府工作的部署会。省长没有讲几个抓落实,而是围绕“干”字,讲了“上下同欲对标干、突出重点精准干、撸起袖子加油干、遵循规律科学干、扑下身子务实干”五个观点,既体现了领导的思想高度和务实力度,又起到了提神鼓劲的作用。原创观点能让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形成前所未有的强大震撼效应。因此,原创文稿历来就是文稿工作的高峰。


三是善于集成创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凡是研究一个问题,先要搞一个文献综述,看看前人在这方面都有什么见解。比如,去年省长的新经济讲话,“新经济是引领新常态的重要动力,新经济是发展竞争的重要焦点,新经济是后发赶超和先发引领的重要支撑”三大意义,就是在大量总结归纳不同省市的先进经验和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得出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第三问:为什么必须讲新话?


邓小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讲新话。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讲话求新,就是要根据特定的讲话场合写出有特色、有新意的文稿。求新,既可以体现在谋篇布局上,也可以体现在遣词造句上,适当的引经据典,恰到好处的比喻、排比、对仗等修辞方法,都可以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一)讲新话是领导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古人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能不能讲出新意,反映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经验厚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里的新意,既包括在探索规律、认识真理上有新发现、讲前人没有讲过的话,又包括把中央精神、上级要求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上讲有新思路、新举措的话;既包括角度新、材料新、语言表达新,又包括讲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话。讲新话是一个高标准、高要求,倒逼研究室(中心)的同志刻苦学习、深入钻研、求新求变。当然,讲出新意,并不是要去刻意求新,更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标新立异。


(二)讲不出新话实际上是对工作研究不深。领导讲话主要是针对开展工作来的,对工作研究越深,讲话就越有新意。讲新话确实不容易。韩愈曾经说,“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讲的就是“陈言老话”难去。为什么讲不出新话,根本原因:


一是功底不够。主要是对政治、经济等相关理论系统学习不够、领悟不深。二是懒政行为。不愿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也不在意受众的评价。三是思想陈旧。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存在对传统套路的路径依赖。用马云的话讲,就是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四是对工作缺乏研究。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李瑞环同志说过,讲新话体现的是对工作的研究深度,不是文字游戏。我们不能为写稿子而写稿子,而忘记领导讲话的根本指向是推动工作。


(三)与时俱进地适应讲新话要求。


一是学习新知识并用于新实践。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政研干部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状态,及时升级个人的知识体系,并应用于文稿实践。


二是熟悉传统套路并坚决抛弃传统套路。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既要善于“循门而入”,还要敢于“破门而出”。在迅速熟悉传统写作套路、掌握文稿写作规律的同时,敢于抛弃传统写作套路,努力开创新的表现手法与表现形式。


三是夯实功底并下足功夫。一方面,要努力夯实理论功底、政策功底、实践功底、知识功底、文字功底,打牢基础。另一方面,要狠下功夫。唐朝诗人贾岛创作时常常“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要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在结构、观点、语言等方面反复打磨,始终树立一流标准、打造一流服务,写出让领导满意的一流文稿。


特别要强调的是,讲新话就要善于讲故事。这既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讲新话的形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出访,无论会谈、交流,还是撰文、演讲,都注重采取讲故事的表达方式。


李克强总理也是如此。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访问澳大利亚期间,在澳大利亚最具影响力的《澳大利亚人报》发表署名文章:《推动中澳关系向前走》,其中讲到“前进,也是我从中澳两国国歌中听到的关键词”,引申出两国关系只能向前,不能后退。


现在很多省部级领导都非常善于讲故事。比如,不久前,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向外国政要与使节宣介江苏时,就讲了三个故事:江苏南部,有一家企业叫“好孩子”;江苏中部,有一家企业叫“中天科技”;江苏北部,有一家企业叫“徐工”。讲完故事之后进行提升总结,表达自己的观点。今年以来,省长在“亲”“清”政商关系座谈会、自贸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创新创业启动仪式等讲话和演讲中,都是从讲故事开始的。


第四问:为什么必须克服文稿起草中的随意性?


政研人必须时刻牢记,我们不是自由撰稿人、不是公知,我们提供的文稿不是个人文稿,而是用于领导决策和施政的。


(一)随意性是政研工作的大敌。文稿是辅助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文稿的随意性会造成领导工作不严谨的印象,这个责任谁都承担不起。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既影响领导形象,也影响单位形象,还影响个人成长进步。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始终牢记文稿工作无小事,文稿工作忌随意,要做到严谨严谨再严谨、认真认真再认真,以对领导、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文稿工作。


(二)随意性背后有着深层次问题。文稿工作的随意性,至少反映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态度问题。没有充分认清文稿工作的重要性,为完成任务而求快,不愿意花更多精力,把文稿工作当作一般性工作来对待。二是作风问题。有些同志过度依赖部门提供的代拟稿,过度依赖审核人的最后把关,而不是在自己那一关做到山穷水尽,这是工作作风不深不细不实的表现。三是能力问题。对如何做到规范表述心中无数、手中无术。


(三)切实提高文稿起草的精准性。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的要求,这也应该是对政研工作的要求。克服随意性,要做到两点:


一是读原文、查原文、用原文。凡定性观点、重要素材必有出处,定性的话一定要去查原稿,这要作为铁的纪律固定下来,切实把精准表达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写作形式、一种撰文习惯。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满意度为什么这么高?除了精炼、务实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精准”。这是一篇集众智、集大成的报告,报告每一句定性的话都有出处、都有来历、都有依据。一万四千多字的报告,支撑的各类素材是数百万字、上千万字。


二是训练精准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文稿求稳妥、求严密,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知识构架、严密的逻辑思维、精准的材料数据之上。要花时间、花精力,就像盖房子,既要精巧设计构柱搭架、又要精装修慢工出细活。不是特别紧急的文稿,宁肯放慢速度,也要追求准确无误。要做到谋定而后动(先设计好布局)、阅尽后动笔(尽可能参阅全部素材)。


第五问:为什么必须强调基本功的规范训练?


基本功是从事文稿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有下一步的能力提升空间。


(一)基本功训练不规范是目前的突出问题。目前,文字关等基本功不过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


一是逻辑不清、层次不分。观点不能支撑主题,内容不能支撑观点,前后重复,杂乱无章。


二是语言表达不精准、无力度。要么离题万里,要么不知所云,该讲的没有讲到位,不该讲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三是选取的材料或素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抓不住要害和关键,这既与个人能力不足有关,也与平时训练不够有关。


机关文稿中所称之为经典的,都是一代又一代政研人在实战中摸索出来的,没有专门的教材,但可以总结研究,形成规范。


(二)把质量规范作为研究室(中心)文稿的第一标准。有些同志有一个通病,就是写文稿“野路子”太多、随意性太大,通常是跟着感觉走,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纠正起来难度非常大,花费时间很长,根本原因是缺乏基本功的规范训练。要把质量规范作为文稿第一标准、第一道工序来抓,形成严格的写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第一关都过不好,就很难为领导搞好文稿服务。


(三)坚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规范训练。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一是照本精练。为帮助同志们更好地适应文稿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定期编印《例文选读》,让大家在写稿过程中参照练习如何谋篇布局、如何支撑观点、如何引经据典、如何层层递进论述,把规范意识贯穿到文稿起草全过程。


二是自我训练。领导帮带很重要,但做好文稿工作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大家要有自我训练的主动意识,自我加压,立足自身、抓住平时,多方请教、反复训练,形成规范思维。我不主张没有深入研究思考拿起笔就写,只有想明白,才能干明白。


在素材使用上要做到“三个善于”:即善于归集各类精彩的素材,善于区分最有价值的素材,善于抓取最高含金量的素材。


三是严格苦练。文稿工作是苦差事,必须下苦功夫。讲究方法,就是让大家从一开始就少走弯路,逐渐做到不走弯路。如果没有严格的训练,弯路可能一直都要走下去。军队讲政治之所以讲得好,与平时讲政治的严格要求与严格训练密切相关。俄罗斯飞行员的飞行技术之所以高超,根本原因在于从一开始就立足最复杂条件,接受苛刻而规范的训练,严格规范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流程,慢慢深入骨髓、形成自我意识和习惯。


第六问:为什么必须突破文稿能力的“高原瓶颈”?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能力水平暂时停顿甚至下降的现象。这里借用了这一概念。一般来讲,突破“高原瓶颈”之后,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能力水平也随之稳步提升。每一个研究室(中心)都需要能担大任的精兵强将:特长很突出、能力很全面、没有明显的短板、能够独挡一面。但是精兵强将有一个成长规律,其中一个必须环节就是要突破“高原瓶颈”。


(一)很多人为什么不能突破文稿写作中的“高原瓶颈”?文稿工作入门不是最难的,难在入门后迅速提高能力和水平。不能突破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思维水平跟不上。理论水平决定思维层次、文稿水平。有的同志缺乏理论思维和思维方式的系统训练,导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和领导的要求。二是进取动力不足。有调查显示,有些人在一个行业入职7年,往往小有成就,但是也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职业倦怠期,往往对职业前景、职业价值产生怀疑,导致一度陷入职业迷茫。文稿服务工作是个很辛苦的活,更容易让人产生倦怠心理。一旦产生职业倦怠,激情消失,没有了拼搏进取的奋斗姿态,工作就容易陷入停滞。三是知识结构欠缺。文稿服务综合性很强,要求我们对经济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都要懂,并且不是浅层次地懂,许多方面必须达到专家水平。如果知识面不够宽广,不注重通过全面学习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工作质量就很难再上新台阶。


因此,学文科的同志,要抓紧弥补自然科学的短板,强化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思维严谨性。学理工科的同志,要抓紧补人文知识不足的短板,夯实文化功底。当然,这种改造提升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长期坚持。


(二)如何突破“高原瓶颈”?


一要树立事业情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把工作当事业,乐在其中。既然从事这份职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本职岗位上开创一流业绩、打造品牌效应。


二要提高思维能力。文稿要靠思想站立,而能不能出思想取决思维能力。人的思维能力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智力的强弱,这方面大多数人差别不大;另一方面是能否运用思维技巧。思维技巧运用得好的人,即使智力一般,也能高人一筹。提高思维能力有三个关键点:


一是不要局限自己的视野。能够随时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思想,善于综合、比较和取舍。二是系统思考。不要线性思维,要有系统思维,既系统考虑文稿的主题,也系统思考会议的对象、场合、性质,全面把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三是突破惯性思维。在研究文稿提纲时,既要继承以往好的做法,也要解开思想上的束缚,鼓励大胆奇思异想,鼓励新老同志多提建议,最后把好的观点和想法都吸收进来,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三要提高学习能力。这是突破“高原瓶颈”的关键环节。学习的深度决定文稿的高度,学习能力决定文稿能力。要坚持问题牵引学习,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提高学习能力、提升思想质量的重要途径。带着问题去学习,盯着问题去思考,善于抓住问题背后的问题,剖析原因背后的原因,在深入思考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思考。要提高快速阅读能力,能够从海量的、繁杂的材料与信息中找到你所需要的关键观点、关键信息、关键数据。要能够驾驭统率别人的观点,而不被别人的观点所左右。


第七问:为什么必须把“零差错”作为工作底线?


研究室(中心)起草的文稿是领导文稿,不能错、错不得,也错不起,必须做到周详、周全、周密,确保万无一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把“零差错”作为文稿服务的底线要求。否则,差之毫厘可能谬以千里。1930年4月,阎锡山与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阎锡山和冯玉祥召开联席军事作战会议,决定各派一支精锐部队,在河南省的沁阳县会师,集中优势兵力,一举聚歼驻在河南省的蒋介石军队。谁知散会后,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在拟定调动部队的命令时,将“直插沁阳”写成“直插泌阳”,两地相距数百公里之遥,一撇之多、一字之差,输掉战争、改变历史。


(一)树牢风险意识。一方面,思想认识要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工作强调,要树立与风险赛跑的意识,做到守土有责。这个要求对文稿工作也很适用。虽然研究室(中心)系统不是实权部门,不存在滥用职权方面的风险,但从领导工作性质和领导要求来讲,主要服务领导的“说”,体现对工作的指导,不能有丝毫马虎,不能出半点问题。另一方面,风险点要严格把控。长期从事文稿工作,我们对文稿起草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必须心中有数。要分门别类,列出目录清单,时刻对照、严格审核,不留任何明显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


(二)做到三个零差错。


一是政治方面“零差错”。政治性是政府文稿的第一属性。一方面,在引用政治性表述上要精准无误。特别是专有名词或表述,要与中央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在涉及政治性问题或其它重大敏感问题上,必须与中央精神保持相一致。政研人脑子里永远要有一根弦:领导文稿就是政治文稿,切不可有丝毫麻痹大意。


二是实例数据“零差错”。实例与数据是文稿的重要支撑,如果不真实、不准确,观点很容易不攻自破。所列实例必须与事实相符,引用数据必须来自权威,必须与官方统计数据保持一致。


三是用词用语“零差错”。用词用语考验的是文字基本功,这方面错误是最低级的错误,是最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有的地方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意义可能全部变了。文稿再好,可能就因为一个错别字、一个错误标点或一处错误搭配,而大打折扣。


(三)把好三道关口。要多套几个紧箍咒。


一要把好初稿关。初稿是决定文稿质量的第一道关卡。很多错误在初稿中一旦形成,后期审改很难发现。比如把“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写成“改革不止步、开放不停顿”。要避免这一问题,在起草初稿时必须认真、严谨、规范,每个表述都必须有来源、有依据,且来源依据必须权威。


二要把好审核关。文稿审核的关键在于校正和提升。一般来讲,审核者相比起草者,政策理论水平更高、知识范围更广、工作经验更足、领导意图把握更准。审核者要发挥这些优势,拿起“放大镜”,戴着“显微镜”,对起草的文稿进行全方位审视审查,对疑似问题点要深查细究、精心推敲。


三要把好校对关。有人把校对比喻为字里行间的“啄木鸟”。校对是文稿出手的最后一道关卡,必须细而又细,确保万无一失。校对一篇文稿,最起码要过两遍:一是全文大声诵读一遍,最好两人以上。二是针对易错重点,全部审查一遍。包括序号、标点、多音易错字等。


第八问:为什么必须培养良好的心态?


心态的“态”,解字就是心大一点,就是心胸要宽广。良好的心态必须以宽广的胸怀来容纳。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研究室(中心)的同志,所处岗位特殊,工作性质特殊,必须培养良好的心态。


(一)好心态才能“立好足”。文稿工作是幕后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压力大,必须有一个健康、正确、平和的心态。心态好了,才能立好足、立稳足,才能全身心投入文稿工作之中。心思不静、心猿意马、患得患失是文稿工作的大忌。立好足要做到“三个正确对待”:


一是正确对待名利。选择了文稿工作,就要甘于默默无闻。写稿有我、出名无我,是我们工作性质决定的。要习惯这种状态,投入这种状态,以服务好领导决策为最高标准,以得到领导和群众认可为最大荣誉。


二是正确对待得失。有的同志认为,在研究室(中心)工作没有实权。但我们要看到权力是用来干事的,为领导文稿服务这个舞台足够宽、足够大,只要你有才,就有施展的最大空间。


三是正确对待岗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在哪个方面、哪个部门、哪个地方工作的党员干部,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更何况我们工作在领导身边,直接为领导工作服务,这是一种难得的政治责任。


(二)好心态才有“好状态”。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研究室(中心)的同志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阳光心态,有好心态才会有好的精神状态,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心态好的人工作时往往有三个特点:


一是乐观向上。乐观向上、好学上进,不仅体现在文稿得到肯定、写出好文稿时的满足感,更体现在能够享受写作的过程,能够体会攻坚克难、以文言志、以文感人、以文助人、有所创新的快乐。同时,还要培养如读书、运动、听音乐等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善于调节工作生活压力,激发对工作对生活的激情,养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二是持之以恒。无论领导表扬也好,批评也好,都能正确对待,始终专注于自己工作,执着于文稿事业,不为外事分心、不为琐事分忧,平时坐得下来、钻得进去、跳得出来,把拿出领导满意的文稿当作自己的追求。


三是认真负责。把对文稿工作负责与对领导负责、对单位负责、对家庭负责统一起来,认清重大意义,扛起肩上责任,努力打造一支理想特别坚定、作风特别过硬、战斗力特别强的文稿队伍。


(三)好心态才有“好未来”。有好心态,才能胸怀大格局、涵养大气质、勇于大担当、干成大事业。不要立志做大官,但一定要立志做大事,要善于把份内的事做到极致。有了好的心态,就不会与领导争名、不会与同事争利、不会与部属争功,能够把更多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有能力的同志凝聚在你周围,形成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的氛围,形成一个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强大团队。在这样的氛围和团队中,必定能谋求新发展、取得新业绩、开创新未来。

作者: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覃道明   来源:湖北政研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