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会 | 宋志平: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2016-08-06 中国建材集团


导语

8月6日23点,北京财经频道《总裁读书会》栏目播出“宋志平与您共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下面,小编与您一起分享节目视频,并附上文字实录。

节目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319ruuptv&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节目同步在爱奇艺、优酷、乐视刊播,搜索“总裁读书会”观看。

文字实录:

韦嘉(主持人):总裁读书会,分享大智慧。现场的同学们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韦嘉,欢迎收看《总裁读书会》。财富管理首选首善,本节目是由首善财富管理集团独家冠名播出,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提供独家学术支持。


大家知道现在入选全球五百强的标准是什么吗?有人可能会说年收入或者是利润,或者是总资产等等,现在有一份非常标准和权威的这个答案告诉我们,就是财富杂志说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它的年营业收入。那么在中国有一位企业家,他在十年的时间里面,把一家企业的年营业收入翻了一百多倍,而且他也先后把两家公司带入了世界五百强的行列,在这样一个非常非常出色的成绩面前,全球只有两个人做到过,一个是日本稻盛和夫,一个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他是谁呢?我们通过大屏幕来了解一下。 

【VCR:十年,他让中国建材营业额翻了100倍,四年,他让国药集团营业额翻了五倍,并把两家企业带入世界500强。他是每个月都读一筐书的人,密密麻麻做满笔记。他连续六年获《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殊荣,他是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他被学界称为“企业家中的思想家”、“中国的稻盛和夫”。他就是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


韦嘉:现在让我们大家用掌声有请宋志平董事长,您好宋总。


宋志平:您好。


韦嘉:刚才我们说了您的骄人业绩,其实在这点非常非常难得,而且您也被称为是中国的稻盛和夫。把那么多的非常难得的一些企业的经验带到我们今天的这个《总裁读书会》,我们非常期待倾听。


总裁说

大家好!我是宋志平,大家看到这幅画面,是我的读书角,这个筐里面有20多本书,每个月换一筐。我今天跟大家推荐的书,是德鲁克先生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VCR:《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作者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之父,《经济学人》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这是一本强调创新与行动的书,指出创新不能停留在观念、思想和制度上,只有转化为行动和结果,才会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本书畅销31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被比尔·盖茨等成功企业家奉为案头书,被誉为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之作。】


这些书换了一筐又一筐,我总是把德鲁克这本书放在上边,我非常喜欢他这本书里的一些观点。


这本书是1985年出版的,讲的就是它的标题《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的背景,是在1965年到1985年之间,美国的经济和全球经济一样遇到阶段性的经济衰退。


那为什么推荐给大家这本书,因为我们国家正在经历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期,也正在经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这样的一个阶段,这本书非常契合我们的今天。


德鲁克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要进行有目的的创新。


大家知道,创新比较神秘,很多人认为创新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创新有很大的风险。但德鲁克先生在这本书里讲到,创新是可以学习,可以复制的。他认为,有目的的创新,可以减少90%的风险。在这个问题上,我可以举举例子,中国建材有很多创新,都是进行了有目的的创新。一个是我们成功的开发了T800级碳纤维,大家知道碳纤维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过去主要靠进口,一些发达国家限制我们,但中国建材十年前选择了这个方向,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先从T300到T700,再到T800大规模下线,实现产业化,解决了我们国家60%左右的市场需求。像这样的一个创新,就是一个有目的的创新,创新不应该是盲目的,而要选择有目的的创新。而且现在这个企业,也开始赚钱。这也就是创新可以减少风险。



再举一个大家好理解的例子,比如说现在拿的手机上有一片玻璃,我们叫TFT玻璃,实际上这块玻璃过去也是由美国的康宁和日本的旭硝子提供的,一直垄断我们的市场。但是在5年之前,中国建材决定攻克这块玻璃,现在可以告诉大家,中国建材的TFT玻璃已经成功,而且我们国家的大屏幕电视,还有我们的手机,用的都是中国建材提供的这块TFT玻璃。不光这样,我们自己的这块玻璃,比现在美国的玻璃还要薄,它们是0.2毫米厚,我们能做到0.15毫米厚,而且现在也赚了不少钱。

 

那讲这些例子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有目的的来锁定目标,来进行创新,可以降低风险,而且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那么,德鲁克先生认为,持续的创新,不光可以解决企业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讲?德鲁克说,持续的创新可引起社会良性的变革,使整个社会不断地稳定地前进。他认为,如果我们不进行创新,就会堆积大量的问题,引起社会上的一些动荡或者颠覆性的变革,那会引起生产力的破坏,带来一些问题。所以,他认为,一个创新的社会,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的第一个观点。


【VCR:在宋志平看来,有目的的创新,不仅可以有效规避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获取盈利,还能够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良性变革,使整个社会不断稳定前进。那么在激烈的商海竞争中,是否只要有目的的创新就足够了呢?】


第二个观点:只有创新还不行,必须有创新的管理。


大家知道我们有很多高科技企业,上了三板,可是没有效益,股票从很高的价格跌了下来,为什么?只有科学家,没有企业家管理。中国建材这方面也有个例子,其实很多人叫我中国水泥大王,或者世界水泥大王,原因是什么呢?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从没有水泥到重组了上千家水泥企业,有4.5亿吨水泥年产能,成了全球最大的水泥公司。大家认为宋志平不会做水泥,他却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水泥大王,究竟发生了什么,实际上这里边发生的就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我没有一家一家去建,而是采用联合重组的方法,采用混合所有制的方法,大家加到一起,迅速成为全球第一大水泥公司,同时迅速占领区域市场。但是,大家知道,如果你能够重组这些企业,你能不能把它管理好呢?这又是一个问题,如果你重组了,管理不好,每一个企业就是你脖子上的一条绞索。中国建材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管理创新和管理活动。中国建材推出了“八大工法”和“六星企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得中国建材在中国水泥重组之后,取得了利润。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创新,管理也必须跟上。



第三个观点:就是企业家精神。


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非常重要。他说,企业家不是说像文学作品里说的很有性格,叱咤风云,那些不可企及的神坛上的人物。德鲁克认为,实际上只要有创新精神,只要你去努力,你就可以成为企业家。德鲁克讲,如果我们开了一个小饭馆,可能也冒了一点风险。但是没有创造任何价值,没有一些新的东西,他就不是企业家。但同时他还认为,对于像麦当劳这样没多少科技,但是进行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新的价值,麦当劳的经营者就是企业家。

 

【VCR:德鲁克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只有创新,没有管理,那么企业便无法产生价值。宋志平在管理上的创新,不仅使企业通过重组兼并发挥出最大的能量,还成功地将它们带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但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依靠创新的生产力发展和管理上的革新,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

 

德鲁克这本书里边还给我们讲到。我们大家都希望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福利社会,但是他同时认为,福利社会也会给我们带来些问题,会使我们坐吃山空,会使我们懒惰,他认为下一个社会,应该是创新的社会,应该是企业家的社会,而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追求高福利的社会。他认为也只有创新和企业家这个时代,才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来满足社会福利的要求。


中国现在正在这样的一个过渡,我们也经历一个传统的经济向新经济的过渡,我们的一些传统产业,也在去产能逐渐地退出。我们还有大量的蓝领工人,他们急需找新的工作。所以,在这个时刻,我们希望用德鲁克先生教给我们的这些东西,大力地去推进,有目的的创新。加强我们的管理,来降低成本。同时,鼓励企业家精神,培育大量的企业家,带领这个社会向前进。这样我们就可以成功地跨越今天所遇到的困难,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


德鲁克这本书真真正正讲的就是这三个观点,当然书里还有很多的内容,很多的论述。其实这本书我读了好多年,也读了不同的版本。我也勾勾画画了很多的东西,大家看有钢笔画的,是我以前读的,有荧光笔画的,是我现在读的记录,我一直喜欢这本书。我们有很多创新的思想,当我们翻开德鲁克这本书的时候,都能从里边找到答案。我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家,一起来读德鲁克的书,更多的企业家研究一下德鲁克31年前写的这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谢谢大家!


书友汇


韦嘉:总裁读书会,分享大智慧。好,接下来我们进入书友汇的环节,首先让我们介绍一下今天的对话嘉宾,今天的对话嘉宾是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院长,王欣先生,欢迎您。

 

【VCR:王欣,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总院长,德鲁克管理思想研究专家、资深讲师,普天东方通信集团上市公司董事。曾任微软(中国)副总裁,拥有20年的国际企业管理经验。】

 

王欣:观众朋友大家好。


韦嘉:其实刚才我们宋总讲了很多关于创新的话题,我们现在就摆上了一个道具,是一个创新的节能小屋,我们看见上面有很多太阳能板,具体还有哪些创新的亮点,请宋总先帮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宋志平:这个小屋子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刚才讲的,我们现在大量的创新,不一定发生在高科技,而是发生在中科技、低科技,发生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者是说我们一些技术的组合,像这个房子,刚才我说它叫加能源5.0新型房屋。


韦嘉:已经到5.0了。


宋志平:1.0地热,2.0光热,3.0光伏发电,4.0家庭风电,5 45 33781 45 15287 0 0 4028 0 0:00:08 0:00:03 0:00:05 4028.0沼气。这样的小房子,我们农民去用,就从过去的一个家庭是一个消费能源的,变成能源工厂。



韦嘉:我们能简单给大家展示一下吗?给大家展示一下,上面是一个太阳能板,搭建的这个屋顶,然后像这个宋总介绍里面是有一些高科技的一些地热地暖,是不是它的能源都取材于太阳能,然后同时进行自己的内部的绿色循环和利用?


宋志平:对,它是太阳能、风能、地热,包括沼气等等这些。


韦嘉:这个节能小屋可以自己发电是吗?


宋志平:可以自己发电,大概每一年,两三千块钱电费收入。


韦嘉:还有收入。


宋志平:过去你家是要交电费的。


韦嘉:支出,对没错。


宋志平:今后你家是电力局每个月要给你一部分钱。


韦嘉:真是,还能当成一个挣钱的营生。现在已经在我们京郊的密云是吗?


宋志平:对,在京郊密云做了,不光是在京郊,在全国做了100个绿色小镇,都是用这种产品做的。


韦嘉:您刚才就讲了一些关于这个创新方面的话题,是不是我想请教一下王欣院长,是不是创新的基础一定是从无到有的呢?比如说像这种建筑方面的创新,是不是就可以在原有的一些资源和设备的基础之上的一些重新整合?


王欣:其实我非常同意宋总的这个观点,也是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里边反复强调的,他说科技虽然非常重要,新科技往往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元素,但是,很多的低科技,甚至零科技的管理创新,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它把不同的要素去进行了重新的组合,他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而这个过程呢,有点像这个树,长年轮,他不是把原来那棵树砍了,然后再种一棵树,如果那么做的话,人类的文明到现在估计还在那个农耕和原始社会。人类的文明的发展,就是在既有的基础上,他又添加了一圈,同时他可能又放弃了一些,过去的不太适合的这些过程,这样的一种的成长,才是真正的创新。

 

【VCR:创新不仅代表着新科技的创新,也要有管理创新和业务模式的创新,而这,那么对于创新的源头,彼得·德鲁克在自己的书中,是如何阐述的,而宋志平和王欣二位嘉宾,又是如何理解德鲁克书中的创新呢?】

 

韦嘉:其实我们提到创新的来源,那个如果说这个节能小屋的创新来源,它不是一个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比如说我们的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的话,那其实创新在我们这本书当中提到了七个来源?



宋志平:其实七个创新机遇的来源都很重要,但从我做建材的角度来看,我把产业和市场结构排在第一位,第二个就是程序需要。也就是说我们发展过程,有很多新的需要,又让我们来创新,比如说我刚才摆在那儿的,那个碳纤维做的折叠自行车,很轻,两公斤的电池,六公斤的车身,可以骑到地铁口,然后折叠起来,拿在地铁上,然后到那个地方再打开,骑到办公室,骑到楼里办公室旁边一放,不占地方。所以我觉得,现实中的这些需要,可以提供很多创新的机会。


韦嘉:这本书当中也把这几个做了一个归类,他认为前四项是一个内部因素,后三项可能是一个外部变化,我不知道王欣先生,您对宋总的意见同意吗?


王欣:既同意也不同意。我首先来讲我觉得宋总刚才这些观点我都非常同意,特别想强调的是,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因为整个中国经济,就在做这种大的这种调整和转型,所以非常同意这部分。同时呢,我说不同意的部分呢,就是说呢,德鲁克先生在他书里面,他这七个排序不是随便排的,他是说是从哪一个来源,最多的最容易的,创新的风险最低来排的。那么这个意料之外的事件,其实咱们这个翻译上也有一点小的这个可以改进的地方,不是那个意外,而是意料之外,就是我本来想着这件事儿是这样的,结果这件事儿变成那样的。今天在我们的企业里面有大量的这种,本来你觉得这件事儿应该如此,但实际上它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的这种事情,而我们的企业家、经营者和管理者往往忽略掉了,德鲁克上来就提醒这点,他说这点如果你注意到以后,有好多的机遇,第二点他说这个不协调,就是我在过去讲课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叫纠结。就是我们的很多行业里有一些,我们这个行的人都知道,比如说咱们建材行业,或者中医药行业,咱们都知道这些行业没办法,这么多年就是如此。但是如果读了德鲁克这本书,他恰恰告诫我们的管理者说,这背后就是创新的机会,你如果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很可能整个的行业怎么样,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商学院


韦嘉:好,感谢二位的精彩回答。接下来,我们进入商学院的环节,让商学院的同学们和我们的二位总裁面对面,直面问答,哪位有问题请举手。


提问:我的一个问题,我听宋总讲,优秀企业家是国家的英雄?我觉得这句话怎么解读,因为优秀企业家的标准是什么?谢谢。


宋志平:好,您的问题挺好,确实我多次讲过,我们这个国家需要英雄,那么,英雄的社会需要英雄的企业家,企业家应该成为社会里的英雄。所以你看中国,现在在飞速前进,但你去看在最前边的是哪些人呢?你会发现是企业家,是这些企业家,我们永远有领头的人,我们永远有这些胸怀理想,一往无前的这些人,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企业家精神。也就是这种创新和勇敢的精神。


韦嘉:好,下一位。

 

提问:王欣先生你好,我们已经知道,宋总他是正在担任和曾经担任着两家中央企业的董事长,并且先后把这两家中央企业都代入了世界五百强,从而被誉为中国的稻盛和夫,我想请教您的是,您觉得日本的稻盛和夫和中国的稻盛和夫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谢谢?


王欣:用一个旁观者视角来看,我觉得最大的不同,他们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习俗。因为德鲁克说管理,必须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和社会。而在中国的这个文化里面,特别是在央企的这个文化里面,它有有就很多中国的特色,我相信宋董事长,刚才宋总也提到,他在整个的创新和创业的过程当中,实践企业家精神的这个过程当中他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挑战,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两位企业家都在自己的文化里面将一个大型的企业,焕发出像小企业一样的创新与创业的能力。

 

韦嘉:好,下一个问题。


提问:宋总好,王院长好,主持人好。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人说央企是共和国的长子,国企是嫡子,民企是私生子。这里想问一下宋总两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央企与民企在市场经济当中的竞争地位,以及对民企有什么好的建议?谢谢。


宋志平:对,其实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敏感话题,这个其实我一直主张,央企和民企,或者国企民企,都我们共和国经济的一对孪生兄弟,他们不可分离而且现在像中国建材,我们其实和上千家民企合作,在中国建材的资本里边,三分之一是国有资本,三分之二是社会资本,包括民营资本,所以已经不再是那种传统的纯而又纯的国企,这是今天的改革。我觉得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无论国企也好,民企也好,一定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王欣:其实我特别同意宋总的观点,以及主持人的观点,就是今天已经不必要在去强调所有制了。我认为市场上只分成两类企业,一类是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和没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如果说,给民企什么好的建议的话,我的建议就是好好读读这本书,然后好好研究一下你客户想要什么。


提问:好,谢谢王院长,谢谢宋总。

 

韦嘉:谢谢二位的精彩回答,在整个两个多小时的录制过程当中,有人算了一下,创新这个词汇提及多达四百多次,那究竟什么是创新呢?一个钢笔或者是一个灯泡,或者一个节能小屋,它都可以是创新,那创新的试金石又是什么呢?我们今天最后的结论就是实践。知行合一,希望有中国更多的像宋总这样的企业家在实践创新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这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这也是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感谢收看这期的总裁读书会。


CNBM

中国建材集团在企业内部广泛开展读书会活动,干部员工踊跃分享读书体会。

部分书单与大家分享: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之江新语》

《我的企业观》

《整合优化:宋志平谈企业转型》

《大繁荣》

《第二次机器革命》

《从0到1》

《微笑曲线——缔造永续企业的王道》

《生存之道》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人性的效率》

《读懂国事,促进工作,解密生活》

《生活就是要快乐》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