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颜值却拼才华,中国病毒学界的科研女神你知道吗?

2016-12-11 Tony 病毒学界



2015年Nature做了一项针对全球科学院(各国学术界最高水平)女性调查显示,在2013-2014年间,全球69个科学院女性所占比例为12%,而中国仅为6%。全球整体科研人员中女性的比例也不仅为30%。目前,仍有许多因素阻碍和影响着女性投身科学工作,而其中很大的一个阻碍大概属家庭和事业的平衡问题。传统观念中,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往往要更多。应个景,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中国病毒学界的科研女神(排名不分先后)。


“流感侦探”陈化兰 


陈化兰,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在《科学》(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是2015年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之一。




1994年以来,一直从事禽流感及猪流感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国家“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在国际重要学术杂志发表禽流感研究相关SCI论文50多篇;已获得6个禽流感疫苗新兽药证书,其中3个为基因工程疫苗;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完成成果“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研制及其应用”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成果“重组禽流感、新城疫二联活疫苗”获得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持研发的各种禽流感疫苗在国内外推广应用700多亿羽份。


2013年4月,陈化兰和她的科研团队发现,在中国导致人感染的新型H7N9流感病毒,与同一时期存在于活禽市场上的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在国际上首次从病原学角度揭示了新型H7N9流感病毒的来源,为中国科学防控H7N9禽流感提供了重要依据。5月,她们又发现H5N1病毒确有可能通过与人流感病毒的基因重配,获得在哺乳动物之间高效空气传播的能力,从而具备引起人间大流行的潜力,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H5N1病毒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的现实威胁。7月,她和科研人员研究发现,H7N9病毒对禽类无致病力,但该病毒侵入人体发生突变后,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与水平传播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从而揭示了H7N9病毒存在较大人间大流行的风险。这些成果先后发表在《科学通报》英文版及《科学(SCIENCE)》杂志上 。


2015年,由来自国际科学界的13名著名科学家组成的独立国际评委会,从超过2600名杰出女科学家提名人选中遴选出5位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莱雅“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获得者。陈化兰因“在禽流感生物学领域的杰出研究,流感有效疫苗开发及应用方面的领先成果”而获选。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于1998年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女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对她们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给予充分的认可,并为其科研事业提供支持。该奖项每年在5个代表区域(欧洲、北美洲、非洲及阿拉伯国家、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拉丁美洲)各选出1名女科学家进行奖励。至今,中国(包括中国香港在内)共有5位女科学院家获得该奖项。获得2016年该奖项的5位科学家将于2016年3月24日在巴黎的索邦大学接受每人10万欧元的奖励,以表彰她们在科学领域的贡献。


疫苗专家陈薇:埃博拉病毒“终结者”


陈薇,女,中共党员,1966年出生,浙江兰溪人。1988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1991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全国妇联执委。



2014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接见部分来自基层一线的军队人大代表时,与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陈薇代表亲切交谈,听取她的工作情况汇报,并祝愿她在医学尖端领域取得更大成绩。


陈薇研究员是“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多年来致力于生物防御和生物高技术研究。成功研发广谱抗病毒药物“基因工程人干扰素ω”,在抗击SARS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胡锦涛主席亲临军事医学科学院,高度评价陈薇研究团队“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牵头研发的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完成I期临床,证明安全和良好的免疫原性,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刘延东副总理专门批示:“向陈薇团队表示祝贺!”。汶川地震期间担任国家卫生防疫组长,为“大灾之后无大疫”作出了重要贡献;奥运安保中担任“奥运安保军队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员,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被评为总后勤部“援奥工作先进个人”。


2003年荣获第14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军非典防治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2006当选总后勤部“科技银星”,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求是”杰出青年奖,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现任全军生物武器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药典生物技术副主任委员、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等。2002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并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以来,招收博士、硕士生研究生70余名,培养了一支团结协作、朝气蓬勃的科研创新团队。


最美80后女研究员王延轶,以蜗牛姿态勇登金字塔尖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动物可以到达金字塔顶端:雄鹰和蜗牛,王延轶笑称自己算是那只蜗牛,仍在科研的金字塔上慢慢爬行,爬行中虽然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她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地一点一点去实现,终能到达顶峰,那时迎接我们的将是生命中为自己感动和骄傲的时刻。”




王延轶,1981年生,博士,研究员,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助理、病毒病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分子免疫学学科组组长。先后在北京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Colorado School of Medicine)、武汉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作为武汉病毒研究所最年轻的研究员及学科组带头人,王延轶的科研工作聚焦于抗感染天然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等多项课题,并在相关领域做出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她发现了抗病毒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信号转导中的多个关键信号和调节蛋白,为抗病毒反应及炎症反应分子机制的阐述做出了贡献。


目前已在Molecular Cell、Cell Host Microbe、PNAS、Cell Research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19篇,累计影响因子161.98点;论文被SCI他引1170余次。她曾获得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武汉市青年科技奖、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武汉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14年度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于2013年入选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王延轶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荣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


石正丽:与病毒相伴的女科学家


2013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领导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成功分离到一株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通过遗传信息分析和对病毒进行功能测试,进一步证实了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




病毒,作为吞噬健康的“黑客”,被世界公认为是公共卫生安全的敌人。在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研究领域中,奋斗着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她就是此次追溯SARS病毒自然宿主的博士生导师石正丽。2016年获得“法国棕榈教育骑士荣誉勋章”。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2002到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暴发了SARS。研究表明,SARS 冠状病毒是造成 SARS 暴发的病原,那次重大疫情造成全球8094人感染和774人死亡。当时,武汉病毒所领导班子及时作出决定,以开展SARS研究为契机,将科研重点转向影响人类健康和新发传染病病原的研究领域,在所里的整体部署下,石正丽联合中外科学家开展深入研究,将SARS病毒溯源集中在蝙蝠身上。 


当时作实验需要到野外去采集蝙蝠样本,整个过程非常辛苦。“石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爬山,进山洞。”助理研究员张化俊回忆道,为防止传染到蝙蝠携带的病毒,“每次出发前,石老师都会反复提醒大家戴好手套、口罩,作好防护准备”。

从2004年3月开始,石正丽带领的研究小组在广西、广东、湖北和天津四个地区,采集3个科6个属9个种共408只蝙蝠的血清、咽拭子和肛拭子样本,做了SARS病毒抗体和基因的检测。


经过半年多的实验,石正丽在新病毒的分离、鉴定、检测技术、基因组和基因功能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她带领的研究小组终于在菊头蝠属的4个种里发现SARS病毒抗体和基因。


科学研究要有严谨的态度和缜密的思维,石正丽钟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她对工作细节要求非常高。每周五下午,石正丽都和研究小组的成员聚在十余平方米的办公室开例会。每周例会学生把每天的实验记录非常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做成幻灯片在例会上进行报告交流。学生们都说,“无论是成功的实验,还是失败的实验,石老师都要求我们记录,在交流中,她会帮助我们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式方法。有时石老师还会要求我们做重复报告,目的就是能促进大家的工作态度和进展。”在学生眼里,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却让大家的逻辑思维、分析思考、表达交流和临场应变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不仅严格要求学生,石正丽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如果不出差,学生们经常会在办公室或实验室见到她的身影。同事张化俊还告诉记者,“研究组从野外捕捉几只蝙蝠准备做实验,可是每天需要喂食。春节期间,同学们都放假回家了,石老师就默默承担了饲养蝙蝠的任务。”此项研究成果是石正丽团队继2005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蝙蝠是SARS样冠状病毒自然宿主”后的又一重大突破。


石正丽说,“通过细胞感染实验发现,本次分离的SARS样冠状病毒为中华菊头蝠是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同时也为其他病毒的防治研究提供了思路。”


可是谈到她的日常生活,石正丽非常低调地拒绝了采访。通过她的同事才得知,虽然每天从事大量单调的科研工作,但是石正丽是个“非常有情调的人”。她的助手告诉记者,“有次,她从法国出差回来,带回来很多奶酪和葡萄酒,在周五一次例会上同大家分享”,“过节时,她会邀请同事和学生去她家包饺子,或是聚餐”。生活中,石正丽爱好唱歌。她的学生透露:“石老师嗓音非常好,喜欢唱女高音,尤其是《青藏高原》唱得特别棒!”

中国病毒学论坛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公益性论坛,致力于共建病毒学研究人员的交流互助平台。秉承“积极交流与分享,携手合作与共赢”的理念,中国病毒学论坛特创办“病毒学界”自媒体,在此向公众征稿,竭诚欢迎病毒学领域研究进展、科普文章、相关会议信息及求职招聘等各种形式投稿。

联系邮箱:china@virology.com.cn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期编辑:Ton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