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需求扩张遇到供给约束

徐高 徐高经济研究 2021-07-21
  • 2021年5月,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高位回落。从经济的量价关系来看,近期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主要不在需求面,而在供给面。

  • 目前,我国经济正面对着多方面供给约束的收紧:海运运力约束了我国出口;上游多个行业的限产政策约束了产出,并拖累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土地购置面积的减少给地产投资带来压力。

  • 与需求约束下的经济相比,当前在供给约束下的中国经济走势有很大不同。供给约束下的经济增长减速伴随着通胀压力。供给不足、物价上涨的环境又有利于企业的利润。此外,相比需求约束的情形,供给约束下经济的下行幅度会更小,且更容易浮现出经济复苏的动能。因此,不能简单用过去十年需求约束下的情形来类推当前经济走势。

  • 对证券市场投资者来说,现在的经济局面虽然有点类似美林投资时钟理论中的“滞胀”时期,又不完全一样。全球总需求的上升过程并没有结束,国内经济高景气的状况还会持续。在供给不足,需求过剩,通胀压力较大的时候,企业的高利润会支撑企业股价。而债券投资者则需注意债券收益率反弹的风险。



2021年5月,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高位回落。季节调整之后,我国出口、工业增加值、零售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水平均小幅度回落。尽管这四项指标目前的绝对水平仍明显高于疫情之前的高点,但其复苏的势头确实不如今年年初。(图表 1)
经济增长动能减弱的原因究竟是在需求面,还是在供给面,对判断经济走势有很大意义。观察经济中价格和数量间的关系,可以确定经济增长的约束在需求还是在供给在需求引发的市场波动中,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同向变化:需求扩张,价涨量涨;需求收缩,价跌量跌。而在供给引发的市场波动中,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反向变化:供给扩张,价跌量涨;供给收缩,价涨量跌。所以,如果约束在需求面,经济增长减速应该伴随着价格的下跌(通缩)。而如果约束在供给面,伴随经济增长减速的应该是价格上涨(通胀)。从经济的量价关系来看,近期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主要不在需求面,而在供给面。目前,我国经济正面对着多方面供给约束的收紧。

国内多方面供给约束收紧
先看我国的出口。2021年初以来,季节调整之后的我国月度出口金额高位震荡,进一步上升的动力有些不足。但同时,我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在2021年5月从高位进一步上升。如果是外需走弱令出口增长乏力,那么出口运价指数应该下降而非上升才对。目前这种运价涨幅高于出口金额涨幅的状况,说明相比外需而言,海运运力是我国出口的更紧约束。(图表 2)

而在国内,供给约束收紧的迹象更加明显。过去半年,我国高炉(炼铁)、焦化、化工PTA等多个行业的开工率明显走低。同期,与这些行业产品价格密切相关的南华工业品指数大幅上扬。正常情况下,产能利用率与产品价格之间应该正相关——产品价格上升表明需求旺盛,正是企业提高开工率,增加产出赚钱的好时机。产品价格上升的时候开工率反而降低,不符合经济规律,只能被归因为行政性的限产政策所导致。(图表 3)

这种产出与价格之间的背离,在我国制造业PMI指标中也能看到。最近几个月。PMI中的“生产”分项指数明显回落,而“购进价格”显著上扬(“出厂价格”也跟随“购进价格”指数同步上升)。而在过去十几年中,PMI中的生产和价格分项指数长期正相关。与之相比,近期PMI中价格与生产指数的背离极为反常。这是我国在长期面临需求约束之后碰到供给约束的又一个证据。(图表 4)

再来看我国的工业增加值。今年3月到5月,我国采矿业和制造业季节调整之后的工业增加值绝对水平先后回落。看起来,始于上游的限产已经传导到了中下游企业产出的下降。(图表 5)

随着供给约束在行业间的扩散,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通胀压力还在集聚。今年5月,我国PPI月环比涨幅达到1.6%,处在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去年2月到5月,因为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干扰,我国PPI曾连续4个月环比负增长,留下了较低的基数。去年的低基数反过来推高了今年2月到5月间的PPI同比增长率,使得一些人认为今年PPI通胀压力的高点会出现在今年2季度。但不能仅仅因为基数效应的变化就认为我国PPI通胀压力已经到了高点。事实上,在供给约束之下,国内PPI通胀压力还看不到缓解的迹象。(图表 6)

即使是在我国需求面的数据中,也能看到供给约束的影子。汽车销售是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5月,汽车销量增速下滑,拖累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不过,在5月汽车销量下滑的同时,汽车的库存也明显走低。如果是需求减弱让汽车销量下滑,那么理应在销量下降的同时观察到库存增加。在2015年、2017年和2018年汽车销量减少的时候,都能看到汽车库存上升——那才是汽车需求走弱的表现。而现在,汽车库存已经下滑至近八年来的新低。因此,当前汽车销量下降更应该被归因到供给约束上。(图表 7)

最后再来看国内房地产市场。2021年初以来,我国地产销售面积虽一直处在较高水平,地产新开工面积却明显走低。而同期土地购置面积收缩得比新开工面积更厉害。季节调整后,当前月度土地购置面积已经下滑到去年1、2月份新冠疫情刚爆发时候的低位。而当前的地产销售面积则几乎是去年1、2月的两倍。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土地购置面积下降的同时,土地购置费用却显著上扬,显示地价在大幅上升。土地是地产的上游供给。土地购置面积的收缩既会打压地产投资,也会给地价和房价带来更强上涨动能。(图表 8)


供给约束的经济学
从2011年“四万亿”刺激政策退出开始,一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我国在过去差不多十年时间里一直处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状态。需求长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相伴而来的通缩则是物价面临的主要压力所在。对我国来说,供给瓶颈全面收紧是多年未见的现象
供给瓶颈收紧既来自需求扩张,也来自对供给的政策约束。其中前者更重要。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全球极度宽松的宏观政策(尤其是美国强力的刺激政策)令全球需求扩张,提升了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正如笔者在之前一系列阐述全球再循环逻辑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全球形成了“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再循环格局(参见笔者2020年11月发表的文章《全球再循环》)【1】。在全球再循环中,我国需求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极大化解
而在需求扩张的同时,我国却因为种种原因,对生产活动施加了政策约束。这些限产政策让我国供给约束更快收紧,因而在最近几个月给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带来了明显压力,并让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
由于目前的供给约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策对生产活动的抑制,而非我国碰到了产能的边界,所以通过政策调整可以相对容易地放松供给瓶颈。近期,国内宏观政策相比之前已经有了一些变化,转而更加注重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抑制,以及保证重点产品的供给。这些政策调整会对供给带来正面效应。
此外,在需求旺盛的时候,行政性限产政策的效果恐怕也难以持续。以钢铁行业为例,尽管近期钢铁行业高炉开工率处在近些年来的低位,同期全国日均生铁产量却处在近年来的高位。考虑到全国炼铁产能近些年并未扩张多少,更不可能在最近几个月大幅增加,当前开工率和产量的背离恐怕只能用铁厂低报产能利用率来解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关企业增产的冲动。(图表 9)

过去十年,我国经济曾有过数次因需求走弱而增长见顶回落的经历。与这些需求约束下的经济减速相比,这次在供给约束下的经济走势有很大不同差别之一是通胀。需求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的回落伴随着物价向下的通缩压力;而在供给约束下的经济减速则伴随着通胀压力。这一点笔者已在2021年6月7日发表的《通胀的复归》一文中详细阐述过,此处不再赘述。【2】
差别之二是企业利润。需求萎缩、物价低迷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让企业利润减少。但供给不足、物价上涨的环境有利于企业利润。在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强的周期行业企业中,这一差异会表现得尤其明显。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量处在历史最高水平,并正在快速上升。(图表 10)

差别之三是经济前景。需求不足有自我强化的倾向——需求越是不足,企业越是不愿投资扩产,从而使得需求更加不足。因此,需求约束下的经济下行会比较持久,难以很快反转。但在供给约束之下,企业利润状况不错,投资扩产冲动较强——更不用说限产政策还会因为通胀上升而调整。因此,供给约束所导致的经济下行幅度会更小,且更容易在下行过程中浮现出经济复苏的动能
所以,不能简单用过去十年的经验来类比当前的经济走势。即使新冠疫情在明天奇迹般地消失,中国经济也不会回到疫情之前的轨道上,而是会因为全球需求的扩张而运行在增速更快的轨道上。当下,用疫情前的经济走势来类推未来的经济走势是刻舟求剑

供给约束下的投资逻辑
对证券市场投资者来说,当前的经济局面有点像“滞胀”。在投资者熟悉的“美林投资时钟”理论中,“滞胀”是经济往复循环四个阶段中的一个,发生在经济“过热”之后,经济“衰退”之前。在这个阶段,需求扩张超出供给能力,令物价上升,并触发宏观政策转向紧缩来冷却需求。从投资逻辑上来讲,在滞胀这个阶段,大宗商品会因为价格上涨而继续有不错的回报。但股票则会因为政策紧缩和需求走弱的预期而回报较差,甚至还比不上债券。
当前的经济局面虽然类似于“滞胀”,却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目前,全球总需求的上升过程并没有结束。随着各个国家因疫苗接种而逐步回归正常,前期宽松政策对总需求的刺激作用还会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而国内所面临的供给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是行政性限产所致,可以在短期内因政策调整而放松。因此,国内经济高景气的状况还会持续
投资者尤其要注意到当前经济环境与过去十年的差异。在疫情爆发之前的十年里,中国经济长期存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问题。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往往是政策刺激总需求力度减弱所导致。因此,在国内政策收油门、踩刹车之后,经济增速会很快回到下行通道上,通缩的压力也会很快浮现。在通缩的时候,企业利润会快速恶化。但这不是当前供给约束下的中国经济会呈现的面貌。
在需求旺盛、供给受限的情况下,通胀的持续时间会比过去十年历次通胀时期都要长,通胀高度也会更高。尽管在全球宏观政策全面转向紧缩,全球经济冷却之后,通缩可能会重新浮现,但那应该至少是两三年之后的事情了。
在需求不弱,通胀不低的局面下,企业利润会相当不错(周期性行业尤其如此)。在供给过剩,需求不足,通缩压力较大的时候,产能是企业的负担。但在供给不足,需求过剩,通胀压力较大的时候,产能可被看成企业利润的“水龙头”,只要开起来就有大把利润入账。此时,不能用过去十年的老经验来看待当前的资本市场。正如笔者在2020年12月文章《全球再循环的资产价格含义》中所预计的那样,对中国产能的价值重估正在发生这一过程还没走到终点。【3】
这个提示对债券市场投资者同样有效。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十年间,每当国内宏观政策开始收油门的时候,经济都会快速放缓,通缩压力也会很快浮现,企业利润则会随之明显恶化。这一般又会很快让货币政策放松,令债券收益率下降。但在供给约束的经济环境中,通胀会一直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压缩货币政策的放松空间。实体经济企业较高的利润率也会推升企业投资扩产的冲动,因而让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偏强。事实上,从2021年1季度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家调查指数中可以看到,银行家感受到的实体经济贷款需求还在明显上扬。这种情况下很难有债券的牛市。相反,债券投资者在当前更需要注意债券收益率反弹的风险。(图表 11)

(完)

————————————————
【1】徐高,2020年11月24日,《全球再循环》,https://www.bocichina.com/Details/detail/?id=dataindex3350969 。
【2】徐高,2021年6月7日,《通胀的复归》,https://www.bocichina.com/Details/detail?id=dataindex3351727。
【3】徐高,2020年12月18日,《全球再循环的资产价格含义》,https://www.bocichina.com/Details/detail/?id=dataindex3351001。 

近期观点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讲课视频


《金融经济学二十五讲》讲课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