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及我的返乡故事
我是康丽,来自云南楚雄州的一个彝族山村。2015年底我辞掉北京的工作返回家乡接手村里合作社的工作,2016年我先生也回来了,我俩一起推动合作社的发展,销售社员们的生态农产品,帮扶县内其他从事生态种植的小农户。回归乡土,守护家园,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趁着国庆假期,我们也回顾了这些年返乡的经历,想跟大家分享。核桃是我们最基础稳定的产品,存在感最强,借由它开始我们的故事。
核桃是全村人的希望
即使是物资富足的今天,核桃也是我们山里人珍视的宝物,是我们山里彝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在物资贫乏的年代,没有食用油,核桃就是山民最重要的油料。人们煮菜前剥一颗核桃取仁,用木勺压住,在热锅中不断摩擦压出零星油,再炖菜。
听老人讲,解放前的核桃大多属于土司和地主。建国后土地一充公,核桃树也归了集体,等到收获了,核桃按全村人口平均分配,大家就存储起来炖菜用。
老品种核桃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成果
老品种核桃对环境十分挑剔,海拔低核桃枝繁叶茂但结果少,海拔高核桃容易破壳不饱满,只有在海拔1500米~2200米之间才能长得最好,果仁饱满,烘干后清香不油不涩。
这里是金沙江上游,而金沙江又是长江的上游,水土保育非常重要。政府一直以来鼓励退耕还林,种植核桃树,但是近三十年来反复尝试,外来品种的核桃苗成活率很低,能活着的又长不大。
核桃需要嫁接才能由铁核桃转变成可食用核桃,嫁接的核桃枝也有讲究,必须是本地改良成功的老树。小时候为了防止家里的核桃树被偷砍枝拿去嫁接新苗,爸爸妈妈和我经常去山里守着。有时候我自己一人带着狗狗步行到核桃地,收集一堆木柴点火冒烟,只要有烟冒出,他们知道有人,就不会来了,而我跟狗狗就蹲在火堆旁烤火。
百年老树,陪伴着山民成长,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夏天在百年老树下守水也是段快乐的时光。永仁干湿两季明显,每年5月份算是最热最干的日子。小时候我们还种水稻,但是山里引出来的水少,家家户户都要去守水,每家出一人就代表你家也有份。正好水渠出口就在一棵老核桃树下,还能乘凉,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窝在那儿玩了。早上我去上学,妈妈去守水,傍晚我放学了,换我去那儿呆着。小朋友聚在一起,抓虫子,烤虫子,夜里也睡在树下,还能抓萤火虫,数星星,听猫头鹰的叫声从不远处山里传来。现在回家看到那棵老树还能回想起童年的快乐时光。
虽然我的童年回忆中充满核桃树的身影,但小时候很少吃到。只有偶尔去外婆家可以分到一点她做的核桃零食。老人家在收获季末尾经常去老树下的草丛中捡漏,积攒起来剥了壳,加盐和辣椒干炒存起来,等着我们这些孙辈去看望她的时候分给大家吃。那个味道至今让我念念不忘,果然记忆中的味道是最让人留恋的。
从离乡到返乡,一边学习,一边分享
离乡,是为了更好的返乡。高中毕业没有继续读书,但我有机会在昆明和北京多个机构和平台学习工作。从行政后勤到农业推广,从摆摊零售到店面管理,从售后客服到微商运营,换了几个工作都还在生态农业圈子里打转。这些经历给我的返乡后有了很大的信心,同时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和消费者,他们都给我返乡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核桃也作为王牌产品供货给工作过的生态农产品销售平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2010年开始,家里的核桃开始供货给昆明的生态平台,2011年开始供货给北京的生态农产品平台。开始我们没有经验,对方要求无农药化肥种植无漂白加工的生态产品,我们的核桃都在大山里,自然生长成熟,其间无人干预,算是半野生状态了,符合他们的要求,直接发货出去了。但是年头不好,核桃会偏小,加上没有意识到需要选果,品控方面有漏洞,客户投诉比较多。
2012年年底,我们鼓励村民前参加全国合作社论坛,这次北京之行村民们有很多感触,开阔了视野,了解到农村发展需要大家合作起来,大家一致认可合作社的理念,回村后就开始筹备我们自己的合作社。
2013年我们注册了永仁县中和镇食安综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对核桃进行统一的管理,结束了之前各管各家的混乱状态,大家也有了选果的意识,在品控上更上一层楼。
但是培养村民的品控意识需要时间的。
那时我虽还在北京工作,但直接对接国内多家生态有机平台及团购。
2014年个别合作社成员核桃晾晒出问题,没有晒透导致分心木受潮长毛,顾客的反馈较多。受此影响,2015年我们的供货量下降。
销售下降,快递不便,远程操作繁琐,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受阻,这些直接促使我下定决心返回家乡,解决问题,推动家乡的发展。
现在,我返乡了,核桃也成为我微店里的支柱单品。但花无百日红,这些年的核桃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颇多曲曲折折,请听我细细道来。
返乡之路,有不同的风景,也有不同的滋味
从2016年开始,就核桃这块,合作社自己管理生产、采收、烘干和发货,中间三次选果,确保品质。
2016年初接待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考察,下半年北上广和东北生态有机平台负责人前来考察,体验我们的生产环境及过程,大家确认了持续合作的意向。
(家人与各大平台考察人员合影)
很巧合的是9月7号晚上朋友们刚走,当地下起特大暴雨,山路被冲断,县长还亲临现场指挥疏散群众。那年,我们太难了,核桃运输出了大问题,在崩塌路段,不得不下车人力背出,换车到县城发货。
返乡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2017年家庭矛盾爆发,我和张可返乡遭到家人的反对。从核桃这块看,我们不仅不赚钱,还拉着全家人一起辛苦。加上不少亲戚添油加醋冷嘲热讽,认为我们是在城市混不下去才回来,对返乡不理解不支持。
不过到现在,村里社员们的农产销售有保证,跟家人的持续沟通,他们也慢慢理解和接受我们。
走出山村,放眼全县,支持推动本地生态小农。
2018年春天来了一场冰雹,本年的核桃必然减产。我们开始认真考虑靠农业生存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俩都太狭隘了,只看到小直苴一个村的资源,没有放宽到整个永仁县这个宝藏地。
作为太阳城,永仁县的日照时间长,年均日照居全国第二,云南省第一,高原地区早晚温差大,加上降水集中在夏秋生长成熟季,种种天然的优势集合让这里种植的农作物少虫害甜度高品质好。
这里是国内不可多得适合做生态有机农业的好地方。这里一定还有支持或者已经在从事生态农业的农夫,我们并不孤独。
我们开始骑着小摩托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找寻偏向生态种植的农户,希望跟他们详细聊聊,推广生态种植。
这个过程我们认识了很多小农,也就有了现在的杨梅和百香果。
(我们和沃土小伙伴一起巡山)
8月,广州支持生态小农和返乡青年的平台—沃土工坊前来考察,小伙伴们走进彝家,深入山林,了解我们的种植环境及过程,最后确定了未来持续合作。
2019年,我们的团队增加了仓库和文宣,一是加强库存管理,产品分类存放;另外增强对外联络,将我们的产地产品信息及时传达给顾客,促进双方的联结互动。
我们一路走来,坚持做下去,得到越来愈多的生态平台及消费者认可,有了大家的支持,我们的生活压力随之缓解,家人也开始理解我们。
最近有人问我为什么返乡,为什么能坚持下去。其实原因很简单,城市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不是逃避,而是认识到现在的日子更适合我。不仅能帮助村里合作社销售农土产品,还能支持理念相同的农人转变为生态农夫,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养活家人。
踏踏实实的每一天,谁说不是最美的日子呢。
点击“原文阅读”,入手此款有故事的深山纸皮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