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6年10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10元救命药竟被炒上万!揭黄牛黑市将救命药炒高几百倍的真相

2016-10-06 ngfgsa

言论环境恶化,封号频繁,为避免失联,长按下方大美女林志玲三秒,可加小编为微信好友,朋友圈文章更有种、有趣、有料。

10元救命药被炒上万,由于药荒不少患者错过了最佳抢救期。“鱼精蛋白谁能找到现货?等着这个药做手术,请帮忙找找。”“不到8个月婴儿疑似患婴儿痉挛症,需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求药!救命!”……近年来,鱼精蛋白、平阳霉素、放线菌素D等“救命药”频频出现“药荒”,导致手术延迟、抗癌治疗中断,不少患者因此错过了最佳抢救期、治疗期。随之产生的则是黄牛市场、民间仿制药等乱象的出现。


只能在黑市买到的廉价药


   物美价廉本应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欢迎,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关键时刻一些能救命的廉价好用药在现实中却成为“孤药”。廉价救命药缘何“一药难求”?“输”了市场却“赢”了“黑市”,症结何在?

    寻找ACTH 有多少家庭能碰上爱心接力?

    不久前,杭州萧山区一位出生不到8个月的韩果果患上婴儿痉挛症,进入浙江省儿童保健院进行治疗。医生说,用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医院没药,很多都是病人自己想办法买药。

    打电话向多家医院询问无果后,孩子母亲周女士8月15日将求助信息发到了微信朋友圈。

    看到信息后,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主治医师陈澍马上在医院内部系统搜药,也无货。他随即转发求助信息,多方寻找发现武汉基本无药,而且全国多地相熟的医学界人士都反映各自医院也无药。

    还好,最终有热心人联系得知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药。8月16日晚上,两盒ACTH连夜送到孩子父亲手中。

    但并不是所有类似患者都会像韩果果一般幸运。在福建,一岁零10个月的婴儿痉挛症患者小宸正躺在漳州市一家医院里,从春节开始他就断药了。他母亲告诉记者,之前帮忙买药的人说已经买不到药,“黄牛”本来同意以8000多元两盒的价格卖给他们,但犹豫之时,却被别的患者家属买走。事实上,一盒ACTH正常只要7.8元。

    记者发现,这些婴儿痉挛症患者都面临着同一种困境,长年以来,患者家属不停地在网上发帖找药,患者家属聚集的找药qq群、微信群也数不清。一位患者家属称,在北京一家大医院患者需自己准备28支ACTH才可以住院。

    畸形市场,几多反思

    记者通过多方调查发现,目前在网上能搜到的ACTH的生产厂商基本上只有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一家。针对韩果果事件,该公司发出声明,为便于患者获取有关ACTH的信息,已经设立专线提供有关服务。小宸的母亲致电该专线,接线员给了她一个业务员的电话,拨通后业务员却直接表示没有药。

    目前,黑市上的ACTH价格惊人。在一个有关婴儿痉挛症的qq群里,群成员达到1944人,包括不少患者家属及“黄牛”。记者发现,一盒ACTH被炒到了4000元,相当于正常价格的500多倍。

    一位药品销售商透露,ACTH一盒只卖7.8元,利润只有2%,再加上需求量很少,很多厂商不愿意生产,分销商也不愿意备货。上海医药总公司一位销售经理说,作为全国第二大的药品分销商,他们目前ACTH的库存也只有两箱,每箱100盒。而他们一般的药都有几万箱甚至几十万箱的储备。

    在医院里,受长期以来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影响,一些医院会选择进贵的替代药而不是便宜药;在备货方面,据医务人员反映,这些药品需求量不是特别大,如果长期备药不用会造成浪费,医院索性就不进货。

    但是,“黑市”中的药从哪里来的?一位大型医药公司的销售负责人告诉记者,黑市里流出的真药,绝大部分是“黄牛”通过一些医药公司、医院的渠道弄出来的。业内人士透露,一般是黄牛通过适用这个药的其他病症,将药品开出来,或者跟一些医院的医务人员、医药公司工作人员私下操作获得药品。

    近年来,不少类似好用的廉价药,如“鱼精蛋白”、在心脏手术中用来控制血管痉挛的“罂粟碱”等,都曾出现紧缺。浙医二院普外科副研究员、博导龚渭华说:“非常好用的磺胺药人工合成抗生素、多粘菌素也出现过紧缺,尤其是多粘菌素,最近很多人在找。”



“救命药”为何总是缺货?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学副教授刘宝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原副会长、药品流通行业专家王锦霞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药学部副主任药师张亚同


近年来,鱼精蛋白、平阳霉素、放线菌素D等“救命药”频频出现“药荒”,导致手术延迟、抗癌治疗中断,不少患者因此错过了最佳抢救期、治疗期。随之产生的则是黄牛市场、民间仿制药等乱象的出现。




“救命药”短缺成常态



8月中旬,杨军(化名)五岁半的儿子误食火锅液体燃料后,出现肚子疼、头疼等中毒症状,被紧急送往北京儿童医院救治,因情况危急转入重症监护室。


医生称,目前最好给孩子注射甲吡唑进行解毒,不过目前国内没有这种特效药。杨军一家十分着急,在微博、微信上求助,不少热心网友纷纷帮忙,联系制药厂、医院,国外网友也帮忙出主意。


庆幸的是,经过一天寻找,国外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药。“太揪心了,不敢想象找不到药的后果。”至今,杨军对此仍心有余悸。


其实,像用于心脏手术的必备药——鱼精蛋白、妇科肿瘤化疗药——放线菌素D等缺货现象已成全国性问题。



8月23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彭澎还在微博发出倡议:请国家尽快出台措施保证救命药生产,为患者呐喊!文中提到,该院化疗药放线菌素D因某些原因缺货,何时恢复供应尚不确定,而放线菌素D对妇科肿瘤患者而言,是一种必需的救命药。


9月上旬,甘肃省药品耗材采购办公室发布《2016年甘肃省急救短缺和直接挂网药品目录的通知》,称短缺目录有43种药品,直接挂网目录有100种药品,而急救目录有70种药品。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药学部副主任药师张亚同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鱼精蛋白、他巴唑、新斯的明、放线菌素D、平阳霉素等药品,是手术、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甚至慢性病必不可少且无可替代的药物,然而,部分基本药物、罕见药物短缺现象存在多年,拖了治疗后腿。


专家表示,就目前来看,“救命药”存在“缺”与“贵”的乱象。一方面是基本药物、罕见药物的短缺,另一方面则是治疗癌症等疑难杂症的高价药“一药难求”。


面对如此之大的用药缺口,黑市贩药、黄牛倒卖从中渔利,10元一支的鱼精蛋白因断货被炒至上千上万元。由于某些国外药物尚未获得国内准入,一些病人和家属冒着触犯法律、中毒、死亡等风险,不惜铤而走险。





四大原因拖了生命后腿



到底为何这些“救命药”在生命危急关头“拖了后腿”?专家们认为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价格低廉,药厂生产亏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学副教授刘宝表示,当前,药品定价主要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基本药物全国零售指导价格,在保持生产企业合理盈利的基础上压缩不合理营销费用。


通常,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药物,需要经过公开招标采购,而价格低、需求量大的药往往竞争激烈。有些药厂为中标,恶意竞争,压低价格。但又因中标价太低,无利润空间,放弃生产,导致一定时期内部分药品短缺。


需求量少,非医院常备用药。张亚同指出,临床上,“救命药”针对的患者通常是罕见病和突发状况的患者,需求量很小。比如,上述提到误食火锅燃料中毒的小孩,以及手术用药或某些特殊病用药的患者,较为少见。


另外,某些药物原料的短缺也会使医院未能储备充足的药品。像鱼精蛋白,主要存在鱼类(如鲑鱼、鳟鱼、鲱鱼等)成熟精子细胞核中作为和DNA结合的核精蛋白存在,但提取鱼类精子有季节性,便限制了原料的供应量。


价格形成机制不够清晰。刘宝指出,2014年5月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取消了政府制定的低价药最高零售价,在日均标准费用内由企业自主定价,扶持了一些该类“救命药”生产企业。


不过第二年该政策发生变化,药品最高零售限价政策取消,药品分类采购、医保支付价、医院二次议价等价格形成机制在实践中交错,客观导致价格信号进入一个更加不稳定时期,不利于药品企业生产。


特效药进入国内有时间差。“救命药”以癌症等重大疾病类用药为主,欧美是原研药的主要“阵地”,所以,用于肿瘤靶向和免疫治疗的一些药品目前在大陆均未上市。


张亚同解释,国外原研药应用于国内临床,必须根据国人情况做试验,会比国外至少滞后3年,加之受知识产权保护,专利购买费用高,很难尽快引入。正因如此,很多国内患者纷纷到不受专利限制的印度,代购仿制药、海外就医。



“以需定产”才能救命



面对这种状况,国家出台相应政策缓解“救命药”短缺。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2016年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药品定点生产企业招标公告》,将9种药品通过招标选择生产企业,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供应定点生产品种,推动恢复生产供应。


专家认为,除了政策上的规范与支持,最重要的还是要“以需定产”,才能保障“救命药”供给的持续性。中国药品流通行业专家王锦霞认为,对短缺药品实行带量采购,明确采购关系,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才能刺激生产,真正地实现供给保障。


其次,要给予企业明确的价格信号。在刘宝看来,政府定点生产、定点采购对缓解短缺态势有一定作用,但从根本来说,企业生产面临困难,与不稳定的价格机制分不开,政府要做的是让价格改革突前、价格信号要准、方向要对,有效引导企业生产和供应决策,才能保持可持续性。


最后,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刘宝建议,除了已推动的省级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外,国家药管平台也应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汇总全国药品短缺信息,加强与医疗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沟通,从而有效协调和解决药品短缺问题。

来源:新华网、生命时报、北京青年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