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8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强者征服愤怒,弱者被愤怒征服

花月满楼 2021-04-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群学书院 Author 包楚婷



仅仅在二三十年前,心理学对中国大众来说,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学术名词,那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在为小康乃至温饱而奔波,无暇他顾。但是今天,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知道,正确了解自己与世界、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是多么重要,它会让我们用一种客观、理性和全面的眼光看待这个极速变迁的世界,特别是当它处于莫名的危机中——比如这次席卷全世界的危机。而这,正需要心理学知识的介入。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心理咨询师包楚婷在群学书院开辟“生活中的心理学”专题,从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人、事和社会现象出发,深入浅出地解读相关心理学知识,以期为读者们关注自我与社会,提供一面别开生面的镜子。敬请关注。


本文为专栏第三十篇。




作者包楚婷,江苏句容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曾经想改变世界,现在想治愈世界。




武器效应:

手指扣动扳机,扳机也带动手指

文 | 包楚婷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在1978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侵犯行为的“武器效应理论”,即人的挫折并不会直接导致侵犯。侵犯行为的发生,还依赖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挫折导致的只是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愤怒。


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他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用来激怒被试者,然后实验者会安排一个机会,让被试者对激怒自己的实验者施加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上放着一把左轮手枪,另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实验结果发现,看到手枪的比看到羽毛球拍的人实施了更多的电击,这说明武器会增强人们的侵犯行为。


我们以为是我们自己扣动了扳机,实际上,手枪的存在就已经在刺激我们去扣动扳机了。伯克威茨说:“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武器为正处在愤怒情绪中的人提供了线索和更多的行为暗示,对其破坏性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刘易斯·托马斯曾说:“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而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现代人类接受着最好的教育,却也在最残酷的暴力犯罪中生活。


侵犯行为,也叫攻击行为,是企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攻击行为又分为敌意性攻击行为和工具性攻击行为两种。前者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谋杀;后者是把伤害行为当作达成其他目的手段,比如恐怖活动,用伤害人质的方法来索取一些东西。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出现攻击行为,他认为人不仅有生的本能,还有死的本能,后者就是破坏的本源,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死亡本能会导致侵犯或自毁,当这种本能转向外部,便会直接导致仇恨、攻击,甚至演变成战争中的侵略、屠杀等,当这种本能转向内部,就会导致自虐,甚至自杀。



另一个经典的理论就是“挫折攻击理论”,挫折即对目的的阻碍,但是挫折的来源往往是权威力量,由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会对挫折源进行直接攻击,因此攻击行为会转移目标,有时也会指向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证明了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得来。在他的经典实验中,让儿童目睹成年人对玩具娃娃的施暴过程,在之后对儿童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他们比没有见过他人施暴的儿童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的增加不是从别处得来,是从外界观察学习而来的。不仅是身边的事件,就连电视剧、电影中的打斗、暴力场景,也能产生这种效果。


人在愤怒的时候,不管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攻击行为,遇到某个导火索,比如一把刀、一块石头,就会如同火上浇油,更容易表现出来。除了这类武器,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线索诱使和暗示我们采取行动。就像减肥的人最好不要在身边放能吃的东西,它们会时刻提醒我们伸出“罪恶的手”;工作和学习时,旁边不要放手机、平板电脑,它们会时刻诱惑我们去玩。



在武器效应中,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掉,那就是愤怒情绪。如果说武器是导火索,那么愤怒就是前提。我们在之前提到情绪效应的时候讲过情绪的动机作用。其实说得更严重一点儿,情绪是导致我们做出某种行为的直接原因。就拿武器效应来说,真正让我们愤怒的事件其实只起到了间接作用,真正让我们拿起那把刀、扣动扳机的,是我们的愤怒情绪。


愤怒是愿望不能实现、受到挫折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原始的情绪,与求生、争夺食物这些本能行为有关系,具有帮助人们适应环境的作用。但如果愤怒情绪失控,就会驱使个体去做一些破坏性、伤害性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



情绪反应适度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如果情绪反应过度,主要是过大或者时间过长,就会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叫作情绪障碍,典型的例子便是“路怒症”。


路怒症是一个舶来词,最早来自国外心理学的研究。不过现在在国内也引起了一些关注,随着车辆和拥堵现象越来越多,开车压力和其他挫折便直接导致了愤怒情绪——路怒。


在此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会互相辱骂、大打出手,甚至还会袭击车辆和其他无辜人员,一旦爆发,破坏力会非常强。研究表明,尽管很多的司机都有这种症状,但是他们自己并不明白这是一种病态。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状况,有的人怒气冲天,有的人却能泰然处之呢?


这和每个人的反应程度和控制能力有关,至于如何处理消极情绪,我们在这里介绍一种情绪——“ABC理论”,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


A是激发事件,B是对事件的认知,C是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以前我们总认为事件会直接激发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但实际上这只是间接原因,直接的原因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埃利斯认为,人有的时候是理性的——是按照逻辑思考的结果去行动的;但有的时候却是不理性的,会受到一些不合理想法的影响,不合理的想法会直接不良情绪的产生。


要想控制情绪,改变事件是不太可能的,关键就在于改变我们对事件的认知。路怒症对交通堵塞的认知就是跟自己过不去,都是别人的原因,但其他人就把这当成一个正常现象,会理智地进行处置。遇到失恋时,有的人的认知就是自己不值得被爱,所以会陷入悲伤和抑郁,但有的人的认知是,对方配不上自己,终于可以换一个更好的了,不悲反喜。



情绪并不是多么靠谱的东西,既然情绪能为自己控制,当然也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只有保持理性思考的能力,才能不为外界所动,做一个理性的人能够为我们免除许多麻烦,可以让我们把掌控情绪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最后,我想用《心理学与生活》的作者、心理学家津巴多的话来做结尾:“单凭想象,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那样做。要知道,情境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我们的确都是环境的产物。




THE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