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8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花月满楼 2021-04-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明白知识 Author 明白知识er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我们为什么要读那些我们「提起多过于读过」的经典?

这是意大利小说家伊塔诺·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提出的问题。

 伊塔诺·卡尔维诺,意大利当代作家。

图片来源:Wikipedia

卡尔维诺的作品以奇特的想象和深刻的洞察闻名,可想而知,他的人生经历该有多丰富,他读的书该有多少,连他都专门撰文讨论「为什么要读经典」,那么,普通人的疑问合该更深了。

而在此之前,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书应该称之为经典?

是什么」和「为什么」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方式,它们和「鸡与蛋」的问题一样,若刨根问底,就会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混沌状态。

所以,在此我们把「什么是经典」和「为什么读经典」放到同一个层面上来讨论,讲讲那些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经典,究竟有什么奥妙值得我们去反复钻研和探讨。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指出了经典的两个维度:

其一,经典是可以读完的;

其二,经典是读不完的。

这个「完成状态」,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阅读体悟和思考的质量。

那么,经典怎么读完呢?

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金克木老先生在他的《书读完了》里,也总结到,「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

 金克木,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

这些「绝大部分书」是依附于「总有些书」而存在的,比如西方的《圣经》和中国的「」与「」,它们贯穿了整个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承载了文明积淀最深层的东西。

历史上,各类大家们所推崇的各类「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目」,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经典」。

这些似乎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老古董们」,都有「读一遍可穷尽一万」的特点。

那么,怎么又说经典是读不完的呢?

卡尔维诺又说到,「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这个「耗不尽」,一是读者对书内容理解的不断更迭;二是这些书对读者人生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影响,读者对它们有不同的体悟。

在卡尔维诺看来,经典背后拖着历史长长的尾巴,上面粘附着它所代表的文化一路走来的印记。

所以,通过阅读经典,能够获得多维度的思考视角以及清晰且经过反复验证的知识体系。

同时,我们还能产生跨越文化鸿沟的共鸣。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的本意是认为不读《诗经》,在知识分子阶层就说不上话。

 世界读书日,一起来测测,你是哪一本奇书。

套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不阅读那些经典,不管在哪里都是说不上话的。

经典是无关乎中外古今的,卡尔维诺认为,不读本国经典,就不能理解自己的国家,但是不读其他国家的经典,就无法通过对比理解自己的国家。

所以,经典阅读的范围一定要广,这也是经典「读不完」的重要方面之一。

但是,我们也意识到,现代社会人浮于事,人们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经典。

卡尔维诺倒是不太担心这个问题,他认为:

「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就像每一次经验,都会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因此,经典作品「读不完」还在于,它们能够常读常新。

总之,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如果你觉得经典都是大部头,望而却步,那么,我们可以告诉你,经典是那些掌握好的读书方法就可以读完的书;

如果你觉得经典阅读好像没什么用,还不如去看别人写的文献综述,那么,我们可以告诉你,读经典比读文献综述要来得更准确、更清晰,而且二十岁到四十岁,每十年读一次,都像又读了一本新书。

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没读完」的那部分经典,也是如此。

在这个意义上,「前四史」的经典作用就凸显无疑了,它们对于中国历史的奠基之作,不仅在于开创了著史体例,还在于它们能够达到「静以藏往,动以知来」的境界。

著名历史学家马勇老师曾指出,「历史,就是人类不断重复的过程」。

历史研究并非单线程的进化,在这个基础上,今天的中国与近代的中国,近代的中国与古代的中国,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世界读书日,我们特邀马勇老师为我们导读中国历史经典「前四史」。

创「史家之绝唱」的《史记》;

建中国学术史框架的《汉书》;

博采众长、针砭时弊的《后汉书》;

取材精审、言语生动的《三国志》。

这四本经典,为我们呈现了从三皇五帝时期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马勇老师指出,中国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所谓「乱臣贼子惧——《春秋》」,历史必然是为能够警示、警醒世人而存在的。

历史不是「无聊便读书」的消极对抗。

马勇老师认为:
「真正的历史学不仅仅在于记录历史,研究历史,而且还在于参与历史创造,在于通过历史了解过去,服务现在,预知未来,为人类指出一条通往光明的路」。
转载文章 | 后台留言「转载
商务合作 | 后台留言「商务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听马勇老师解读「前四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