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1年8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勃列日涅夫:大器晚成的小说家

子箫 花月满楼 Today

196410,已经70岁的赫鲁晓夫对着他一群唯唯诺诺的部下发了一通牢骚之后,乘上专列到黑海度假去了。
   “我回来之前,你们拿出个干部轮岗的方案。”

正是这个曾在党内引起极大不满的改革措施,让那些好不容易登上高位的赫鲁晓夫的“亲密战友”们决心将其赶下宝座。其中两个人物最为关键,一是主管意识形态的灰衣主教苏斯洛夫,另一个是主管国家安全机构(克格勃)的谢日平。龙其是谢日平,他不仅是赫鲁晓夫最信任的助手,而且手握实权,年仅46岁。

 老奸巨猾的苏斯洛夫首先申明:我不当一把手,谢日平同志太年轻,也不能当。

“这是下一步。首先,我们在座的诸位当中,谁打电话通知老赫,说我们决定让他退休。”

   大家你看我,我看看你。
   谁也不敢出这个头。

最后,大家目光集中在那个被斯大林称为“英俊的大个子”的勃列日涅夫身上,因为,在所有的政治局委员当中,他的资历最浅。

勃列日涅夫两腿发软,拿起电话把大家的决议一口气念完,不等赫鲁晓夫回答就把电话挂了。站都站不直,口里直嘟嚷:

“完了完了,赫鲁晓夫会把我枪毙的。”
 

看到勃列日涅夫神不守舍的可怜模样,那些老政客们忽然有了个好主意,何不把这样一个胆小鬼推上宝座?这样至少大家是安全的。就这般鬼使神差,让勃列日涅夫登上了苏联的历史舞台。

刚刚宣布他上台,下午回家时,高级防弹轿车、贴身保镖和卫队就在门口迎接他,让他第一次感受党的工作效率是何等地高效又神奇。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最初几年,他几乎要看所有的元老们的眼神才能做出一项决议,而且多半会被大家否决。
 

谢日平对勃列日涅夫的评价是——

他充其量只能做个州一级的干部,而不是个大国的领导。他头脑简单,把两三种观点归纳一下的能力都没有,理论知识微乎其微。所有发言都需要别人事先写好……

然而,大家都低估了这个“英俊的大个子”。大个子并不傻。别的本事没有,搞权力斗争还真有一些手段。
 

没过几年,勃列日涅夫就找了个理由解除了谢日平克格勃主席的职务,打发他去了乌克兰。后来谢日平的亲信中又有30~40人被发配到各地,大部分人被派到小国当大使。

终于有一天,他绕开其他的正治局委员,独自一个带着自己的亲信去参加阅兵式,亲自承诺给各军兵种负责人超常的待遇以及各种特权,由此获得了军方将领忠于他的承诺。

鉴于赫鲁晓夫频繁撤换干部所引起的动荡,勃列日涅夫在扫除了谢日平这样的竞争对手之后,对干部制度采取了高度稳定的政策,只要达到一定级别,人人都是终身制,一直到勃列日涅夫他逝世,80%的苏联中央委员都没有换动过,其他20%,大多也是死了才被人替换一下。


此外,勃列日涅夫对在位的干部实行最优渥的特殊待遇。——这些人公开的工资收入并不高,但有特供进口用品、特供食品、乡间别墅、保健师、厨师,你能想到,他都给你考虑到了,你想不到的,也时常会有惊喜地出现。勃列日涅夫的名言是:

靠那点工资,谁也过不上好日子。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党中央干部的平均寿命是比普通百姓要高出15岁。

所以在党内,特别是高级干部当中,勃列日涅夫受到广泛的拥戴。

其实,他的最后几年,医生已经提示勃列日涅夫同志可能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综合症,但大家仍然觉得这个领导者不能换。有一次他参加一个会议,刚坐下就要离开,他以为会议开完了。

有一个笑话,后来有人说是真的:勃列日涅夫在迎接撤切尔夫人讲话时,掏出的纸条是上次的,把撤切尔夫人称作甘地夫人(同时期印度总理)。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死于心脏病。正治局年轻一点的只有68岁的安德罗波夫,于是,安德罗波夫接任肿书记职务,七个月后,安德罗波夫住进了医院,连翻文件的力气都没有,又过了5个月,安德罗波夫找勃列日涅夫去了。


接下来,大家又把73岁的契尔年科抬上了台,因为契尔年科此时已是百病缠身。当时有人编了个笑话,说是安德罗波夫逝世后,大家到医院里去找接班人,发现除了契尔年科的脚趾能动一下,其他人都动不了,于是就让契尔年科上台。仅仅是过了13个月,契尔年科也到列宁同志那里报到去了。

    尽管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控制要比赫鲁晓夫当政时更加严厉,但幽默的俄罗斯人还是编了勃列日涅夫不少笑话:

 听说莫斯科发生了地震,是什么引发的?
勃列日涅夫的上衣掉地下了。

 勃列日涅夫要做扩胸手术。为什么?因为他的胸部不够挂勋章的了。 

 纪念普希金诞辰,悬赏征求纪念碑的雕像,评奖结果:获三等奖的是普希金读勃列日涅夫的书的雕像。获二等奖的是勃列日涅夫读普希金的书的雕像。获金奖的是勃列日涅夫读勃列日涅夫的书的雕塑。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中国人,很少有不知道勃列日涅夫。那个时期,遍及大街小巷的有线广播喇叭“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当中,几乎每天都有关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文章,对美国,我们将其称之为帝国主义,对苏联,则是修正主义,简称“美帝和苏修”。

但我们听了半天,特别是像我们这些中小学生,从来就不知道谁是美帝的头头,而对苏修,却都知道修正主义的头子名叫勃列日涅夫,那年那月,我们天天点他的名骂。

这可能是因为,解放以来,中美之间的冲突都是通过第三国转移过来的,像朝鲜、印度支那三国,而跟苏修,因为有漫长的边境线,冲突都是直接的,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珍宝岛,自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两国之间的边境冲突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有些因为很小,也因为当年没有公开报道过,我们普通老百姓不知道罢了,据统计,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中苏过境的大小摩擦比赫鲁晓夫时期大幅增加,从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由苏方挑起的边境事件达4189起,比1960年至1964年期间增加了一倍半。《揭秘珍宝岛之战的背后:中苏边界冲突升级的缘起》(中华网 . 2012-12-03)

 我们虽然知道勃列日涅夫是谁,但勃列日涅夫是怎样一个人却一直是个谜。随着近年来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有关前苏联的书籍——特别是译著越来越多,这对正确了解苏联的历史很有帮助。曾任俄罗斯政治周刊《新时代》和《消息报》副总编辑列•姆列钦的《勃列日涅夫时代》就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专著。 
 
据列•姆列钦书中介绍,在勃列日涅夫的任内,苏中关系甚至比赫鲁晓夫时期更糟糕,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七十年代中国到处挖地洞的目的主要还是防苏修的原子弹。

不过,勃列日涅夫并非真正的独裁者。他也曾经可怜巴巴地向同僚们乞求:
“领导人需要威信,你们帮帮忙吧。”

他甚至要求同事:

当自己在群众大会上讲话讲到某一处时,请带头站起来鼓掌,以带动群众喝彩。 

然而就是这个看似平庸的他,却在几年内不动声色地一一剪除了政坛异己,牢牢坐稳了苏共的大位。

他在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埋藏下了苏联解体的种种祸根。

勃列日涅夫,一个平庸却能统治苏联这个超级大国18年的人,在苏联领袖中仅次于当了27年领袖的斯大林。

 据前苏联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格•阿尔巴托夫所著的回忆录——《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介绍,勃列日涅夫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最大弱点是:

“几乎完全缺乏经济知识;他思想保守,墨守传统;对新生事物简直是个过敏反应者,他缺乏果断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

 勃列日涅夫选拔官员的标准很简单,只要是曾在他的母校读过书,或来自他工作过的地方的人,都有可能获得提拔。在给大量亲信委以重任的同时,勃列日涅夫也在逐渐排挤他不信任的人。

以至于苏联著名外交家葛罗米柯曾发过这样的感慨:

“我们的政治局就像百慕大三角一样,有的人突然从这里出现,有的人突然在这里消失。”

勃列日涅夫还有强烈的“舐犊之情”,对自己的子女异常“宽厚”,竟用公款为子女营造豪华别墅。他的女婿丘尔巴诺夫也青云直上,在短短十年内,由一名低级军官晋升为上将。 

而老勃本人的个人生活也颇受非议,据他的翻译苏霍德列夫回忆,勃列日涅夫平生有两大爱好:打猎和开车。

    1973年,老勃访问美国时,尼克松送了一辆“林肯”牌轿车给他。勃列日涅夫马上拉着尼克松坐到车上,在狭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吓得尼克松和坐在后座上的翻译苏霍德列夫出了一身冷汗。

老勃在执政后期,因为身体出现了一点故障,不能打猎和飙车了,只好泡在家里看电视、看电影,然后再招来他喜欢的演员,给他们颁发各种各样的奖章和勋章。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太空,汽车经常扒在路上跟酒鬼比赛谁躺得时间长,不仅故障频出,而且每辆都是油老虎转世;苏联生产的家用电器不仅外表看上去傻大粗,质量更是糟糕,他们生产电视机看着看看莫名其妙就从屁股后头冒烟,有时还会爆炸,以致于老百姓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而稍有门路的苏联人通常都买东德生产的电视机。

虽然勃列日涅夫文化不高,但却喜欢装出一副很有文化的样子。他的翻译霍德列夫在回忆录中写道:

     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知识贫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往往用诸如“我们将研究研究”、“我们考虑考虑”这类话搪塞对方提出的问题。只要手头没有讲稿,他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1979年,勃列日涅夫和美国总统卡特私下会晤,他照本宣科,念着为他准备的稿子,当念到划去的段落时,竟转过头去问翻译:“我还要往下念吗?”

1982年9月,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视察,在阿塞拜疆党员大会上致祝贺词。他拿错了别人为他准备的另一份讲话稿念了起来,居然没有发觉!由于他的讲话与大会毫不相干,台下听众骚动起来,秘书连忙替他换了一份讲稿,他这才明白念错了稿子!



勃列日涅夫不知何故具有强烈的“勋章情结”。以发奖章、勋章的方式颂扬自己治理下的苏联社会,成了老勃最重要的日常。

有一天,勃列日涅夫在看电视连续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时,一个跟他差不多二的护士忽然感叹,剧中的侦察员伊萨耶夫是个真实的人,现在还活着,只是被人遗忘了。

     老勃一听,他马上让警卫去了解伊萨耶夫的近况,如住在哪里,现在干什么等等。警卫说,不用去了解,没有这个人,那是电视剧塑造的艺术形象。勃列日涅夫还是不放心,又给安德罗波夫打电话,得到的是同样的回答。怎么办?勃列日涅夫原本是想给剧中人物伊萨耶夫颁发勋章的,人都没有,勋章怎么发?

    老勃这时来了聪明劲儿,他把一枚金星勋章授给了扮演伊萨耶夫的演员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从此以后,勃列日涅夫形成了一个习惯,在家里看电视、电影,一旦有喜欢的演员,就召唤过来,给他们颁发各种各样的奖章、勋章。这成了老勃执政后期的主要工作和生活内容之一。

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究竟给多少人发了多少奖章和勋章,已无法统计清楚;但可以说清楚的是,他没少给自己发勋章,仅仅以列宁名字命名的奖章他就得了3次,金星勋章得了19枚。

翻看历史照片,坐在主席台上志得意满的勃氏,胸前总是左3枚右3枚地挂着一串串奖章和勋章。


1978年,勃列日涅夫因出版他的文学三部曲《小地》、《荒地》和《复兴》而名噪一时,并获列宁奖金。

     不过,在他死后3年,有人即在《旗》杂志上指出这三篇中篇小说都出自一班御用文人之手,真正作者并非勃列日涅夫。

这可能是勃列日涅夫为历史提供的最有趣的笑话之一。

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夫在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演说中首次提出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久后,苏联理论家便在理论上证明了勃列日涅夫论断的正确性。

     而生活在“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苏联肿书记,自然被无穷的幸福感所包围,于是也大器晚成,开发出了自己写小说的新特长。

晚年的勃列日涅夫身体行动已经很不方便了,但是却愿意对身边人讲诉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从战争岁月、到哈萨克斯坦、到摩尔达维亚,勃列日涅夫总能用诙谐的语言,添油加醋,将自己的经历说的富有传奇色彩。于是,勃列日涅夫身边的人便向他提议,可以将自己的这些传奇经历都写下来。

为了顺应人民的呼声,《小地》、《复兴》和《荒地》三部中篇小说在不久后便问世了。

肿书记的处女作自然大受好评,成为了苏联人民争相传阅的畅销书,苏共中央当然要将勃列日涅夫的小说三部曲列为了党内必读读物。读勃列日涅夫的小说,写读后感是表忠心的最好方式,文学评论家自然是不甘落后,他们铺天盖地的发表书评,对肿书记的大作大肆褒奖。

后来,苏联作家协会直接提名,将勃列日涅夫的小说三部曲列为苏联最高级别文学奖项——列宁文学奖的候选名单之一,勃列日涅夫毫无悬念地成为1979年的获奖者,并因此获得了1万卢布的奖金。

不过这点奖金对于勃列日涅夫来说不值一提,因为作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仅稿费,勃列日涅夫就赚了50万卢布。

然而,勃列日涅夫去世后仅仅三年的时间,真相就曝光了,原来,勃列日涅夫三部曲是由人代写的。

事情是这样的:
当时的塔斯社社长列昂尼德•扎米亚京和刚当上苏共终央正治局候补委员的康斯坦丁•契尔年科(后担任苏共终央终书记)陪同勃列日涅夫乘火车到苏联各地巡游,三人同处一节车厢时,遥远的路途勾起了勃列日涅夫早年的记忆。

勃列日涅夫当时说了许多,从饥饿、战争一直谈到爱情和诗歌。扎米亚京和契尔年科立即附和道:“这不正好是国家和人民的鲜活历史吗?您应该写本书,我们可以帮您。”

勃列日涅夫开始还有点扭扭捏捏,说自己年青时倒是写过一些东西,只是后来革命工作繁忙,写作的爱好没有坚持,“不过,世界名著我可读了不老少”,他最后强调。

“这就对了嘛”。两个马屁精赞道。

为体现“终央正治局的集体意志”,勃列日涅夫召集了一次专门会议,亲口将出回忆录的事情提了出来。他对正治局委员们说:“在与领导干部、军人和其他同志接触时,有人告诉我这是对教育人民非常有利的事情。如果正治局委员们不反对,我可以与几位同志一起写这些回忆录。”

这一提议被认为可以加强勃列日涅夫同志的声望,因而在苏共终央正治局会议上被一致通过。

勃列日涅夫文学形象是这样的:

       年轻英俊,善良,富有人情味儿;口才极佳,不论什么话题,他都能不用讲稿,口若悬河地说上几个小时;他洁身自好,滴酒不沾,工作十分勤奋;他鄙视空谈,工作起来废寝忘食。 

该书的作者之一莫尔津后来对人说起此事,叹道:“我用了一个月写出了《荒地》。有专人在我的住所和塔斯社大楼之间递送稿件。”

开始,作者们以为,勃列日涅夫怎么也应该过目并亲自对初稿进行修改。然而书出版后他们才知道,他们写出的东西竟然一字未动。 

除了“三部曲”外,勃列日涅夫还请人代笔出过其他一些作品,如《摩尔达维亚之春》《宇宙的十月》和《话说党员》等。据莫尔津当年回忆,上级原来计划为勃列日涅夫继续写回忆录,连书名都定好了,叫作《在肿书记岗位上》,并指定了《共青团真理报》的一位著名记者代写,但是还没有等动笔,勃列日涅夫就去世了。 

据说,勃列日涅夫死后,民间马上有人编出了关于他的“三部曲”的笑话:他埋在了荒地,上面盖上了一层小地,只是无法再复兴。 

1987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暗示下,当局将这“三部曲”连同老勃其他一些文学作品统统都定位为“伪劣作品”,将其从书店的显著位置上搬进了仓库。 

一个在超级大国当了十八年准皇帝的人,死后竟被本国民众甚至世界人民当成笑话,他这一生是成功呢还是失败呢?对于持“我死后那怕它洪水滔天”的人生观者来说,也许不算失败,可作为统治者,你过把瘾就死的信条搞不好就可能遗臭万年,即便在台上,表面上好像可以获得一种颐指气使的短暂快乐,可谁能保证人家不过是糊弄你呢?宣传机器对勃列日涅夫的各种溢美之词,后来都证明是拿他去火上烤,真正统治苏联十八年的,其实是灰衣主教苏斯洛夫,他在老勃病入膏肓之时,抢先一步去见了马克思,二人都死于1982年。


Welcome to the Bar 

with Flowers and Moon



推荐好物:


1.皮肤瘙痒?抹一抹,当天解决

2.被灰指甲折磨了20年,还有救吗? 

3.喷一喷,折磨了十年的脚气都好了!

4.膝盖疼痛?抹下它,关节疼痛不找你!

5.痔疮的“死对头”拔除10年痔疮,不复发!

6.插上它,除螨、防蚊虫,比太阳暴晒强万倍

7.湿疹、皮炎!抹它,10秒止痒,3天去湿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