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天听本书 111 天践行心得

崇旭 崇旭
2024-08-22

从 2019 年 1 月 1 日开始,我做了个实验,用《得到》App 每天听一本书的解读,算到今天应该有 111 天了。

做这个事情的原因有两个:

我看书的速度太慢(其实是花时间少,很多时间花在了看文章上),范围太窄(一般商业、投资、效率、思维类书籍才能看下去),而且有特定类型的书籍(比如长篇小说)我不太愿意去花时间读,于是开始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弥补。

看过太多评价「每天听本书」的言论,但是我自己一贯的风格,是不会胡乱评论没有亲自实践过的东西,更不会推荐/不推荐。假如我真的希望知道「每天听本书」的效果如何,唯一靠谱的方法就是亲自实践,根据真实感受去做判断。发言权源自践行。

以下都是非常个人的感受,仅供参考。

···

首先,可以先更新一个认知。虽然名字叫「每天听本书」,但这 100 多天体验下来,我觉得完全可以将其看作「以书的内容为主题的长文章」。「每天听本书」当然无法代替读书,但将这两者对比的原因在于我们将预期设定在「书」这个锚上,如果设定在「文章」上,评判会更加合理。

(延伸一下:其实,书就是将文章以结构化的形式组织起来。)

从文章的层次上看,「每天听本书」的内容相比互联网上绝大多数免费内容,可以说是制作精良了。因为文章的主体跳脱不出相关书籍,只要书本身有可取之处,文章实际上也会有不少亮点。解读人一般是做归纳总结,再加上少量的个人观点(会在文章中注明),因此确实可以了解到书中的部分内容。但无法避免的是解读人挑选总结内容时的主观性——这就跟我们看完一本书,也只能记得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一样。

···

回到做这个实验的初衷,「每天听本书」确实扩展了视野,我接触到了许多之前根本不知道其存在的书。而我一直觉得,知道一件东西的存在,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然而,由于形式是「听」,我发现在听一些自己不太感兴趣的领域时,吸收信息的效率非常低。因为耳朵里不断传来的是陌生信息,自己还来不及理解的时候就会有新的信息进来(如果是阅读,我可以反复看,试图搞懂),听到最后都很难记下些什么,也就只能知道书名和主题了。

与之对比,在听兴趣领域的书籍时,因为之前有过一定的了解,信息里触发思考和联想的点就比较多,从而加深我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比如我听一本新的管理学书籍,就会联想到以前看过的相关书籍,以及工作中的实践应用。感觉这可以说是学习中的「马太效应」了……

另外,在不怎么花时间读的小说上,有个好处是至少知道了整个故事的脉络、重要情节和关键字眼——不至于别人聊起的时候,你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个听起来有点功利,不过要是觉得投入几十个小时读小说太奢侈,听别人说一遍的 ROI(投资回报率)还是不错的。

最后,「每天听本书」不失为一种挑选和重温书籍的好方法。一般来说,光听解读就觉得很有收获的书,我都会到豆瓣标记一下想读;而曾经读过的书我也喜欢通过听书再复习一遍,经常会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每天听本书」111 天的践行心得,希望你也有些收获。

···

如果你对高质量的阅读感兴趣,欢迎加入崇旭的「价值阅读」微信群。这个群已经稳定运行了 250+ 天,每天我会分享一篇满足以下标准的好文章:

  • 每一篇文章都是我读完且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 满足有信息量、有实用性、有启发性三者至少其一;

  • 专注领域在商业、投资、效率、领导力、个人成长。

欢迎加入,一起阅读那些「不会过时」的文字。本群为订阅制,价格 99 元/年,通过知识星球续费。

加入方法:扫下面这个二维码加入星球,在置顶贴中找到我的微信号加好友,我会邀请你加入微信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崇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