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重在提升中国经济的“成色”

2017-03-20 社论 经济观察网
理性·建设性

2016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0.8%,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5和4.8个百分点。

上周公布的投资数据给中国经济又添了一抹亮色。不仅整体投资增速有所提升,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也保持回升势头。民间投资增速自去年9月份起已持续加速,触底回升的迹象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经济趋势的判断却又出现了不小的分歧。一些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已经站在了新周期的起点上,还有一部分观察者持审慎态度,认为中国经济仍在反复探底的过程中。


这些积极的信号究竟预示着怎样的未来?国研中心主任李伟的研判或许更为主流。他认为,L型增长过渡到平稳 “一横”的条件基本具备,“中国经济转型正在开启下半场”。市场的分歧在于,中国经济在这“一横”上又将划出怎样的曲线,是会持续回升势头,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还是会持续当前的增长速度,又或如一些分析者所描述的,不排除在横向盘整的过程中出现小幅波动。


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出现分歧是很自然的。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这种分歧。不过我们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或许与观察者对去产能、去库存的判断不尽相同有关。比如过去一年多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更多体现了市场作用下去产能和市场出清的结果,还是跟一些地方比较多使用行政手段压产量,刺激价格上涨有更大的关系?现实而论,这两种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哪种因素作用更大,却可能直接导致对趋势的不同预判。


如果从这一点出发观察中国经济,我们以为速度问题当然需要关注,但是更值得看重的是中国经济的“成色”。如果要问,中国经济是否会有更好的表现?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过这个答案显然过于简单。仅就速度而言,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时代已然不再。这一点应当没有异议。我们不会再见类似于2003年开始的新周期,经济增速一路攀升,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预期经济增长率是6.5%左右,其实也能说明这一点。新常态下没有所谓的增速奇迹。


不过即使再低一些的增速,也不表明我们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是悲观的。我们更看重的是,在保持目前经济增速的前提下,中国经济在增长内涵上有更令人期待的变化。比如说民间投资增速回升势头是否可以延续,它的增长曲线能否重新越过国有投资和整体投资增速,再次在投资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即使在民间投资中,还可以观察的是,房地产是否仍然是投资大头——在一些地方,民间投资中房地产投资比重甚至超过了80%,这种情况下谁来投资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呢?如果民间投资不是更多转向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仍然扎堆于房地产,中国经济增速的“成色”就难说有了更大的提升。


仍以去产能为例。如果去产能不是“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的劣而能汰,不是市场驱动下的资源重新配置,反而是行政主导下的“拉郎配”式重组,又或者借道“债转股”等方式让那些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如果一些地方继续依赖过剩产能实现短期经济增长,这种“复苏”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新周期,实现新增长。实际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现的目标,正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增长引擎的切换。2016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0.8%,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5和4.8个百分点。不过就总体而言,新增新动力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


在统计意义的GDP背后,同样值得追问的是,我们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否顺应了消费升级,甚至“创造了”新的需求。当普通消费者仍在为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担忧,当马桶和电饭煲这样的消费品,对于中国制造依然意味着某种竞争短板,当健康、教育、医疗等领域大量供给空白尚待填补,这时候,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成色”,显然就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经 济 观 察 报 理性 建设性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