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视频平台结构性涨价或是多赢途径
早在2020年三季报财报分析会上,腾讯就释放过这个信号,相关人士表示:“我们认为视频订阅的价格在中国其实是偏低的,在某一些结构或某些情景之下,我们希望有机会能够调整视频订阅服务的价格。”
作者 | 刘远举
photo | 图虫创意
腾讯视频宣布,从2021年4月10日零点起对VIP会员价格进行调整。以不同的付款方式计算,本次腾讯视频的会员价涨幅在17%至50%之间。
成本推动当然是首要原因。首先,目前视频内容成本与日俱增,演员片酬高,制片成本高,平台采购、自制节目的成本上升,最终会推动观看价格,也就是会员价格的上涨。其次,视频平台本身是一个边际成本很低的商业模式,简单地说,新增一个用户,几乎不增加成本,所以,用户越多,平均成本越小,让利的价格空间也越大。但是,由于短视频平台抢占了用户时间,长视频平台新用户增长乏力,就必然转向从存量市场增收。国泰君安研报显示,头部长视频平台付费会员超1亿人后,增长有所放缓,同时其会员付费率达到20%至25%后增速也有所放缓。所以,提升已有付费意愿的会员的价格,就是一种在成本压力下的商业上的必然。第三,爱优腾三家,已经形成相对均衡的竞争态势,且都有独占性节目,竞争是差异化的,因此,市场竞争稳定,容易形成涨价的默契。
在这些共同因素的作用下,各家会有默契,提升价格,实际上,此次腾讯视频涨价,就是继爱奇艺视频会员涨价后的行为。而早在2020年三季报财报分析会上,腾讯就释放过这个信号,相关人士表示:“我们认为视频订阅的价格在中国其实是偏低的,在某一些结构或某些情景之下,我们希望有机会能够调整视频订阅服务的价格。”实际上,这个说法也没错,如果对比奈飞、HBO,国内长视频平台整体会员付费率、ARPU值、ARPPU值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Netflix(奈飞)成立以来价格已经连续涨了6次。
不过,相比此次普涨,本来有一种更好的涨价方式,遗憾的是,却被舆论吓了回去。
此前,庆余年提前观看引发了广泛批评。很多人认为,普遍共识是:买VIP是为了买“优先权”,不被剧透,而腾讯增设一个更高级的VVIP之后,这种优先权就被侵犯了,相当于降低了服务标准。于是,舆论汹汹,这种涨价也以平台方道歉告终。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它抑制了一种更为公平的定价方式。
以电影为例:一部电影的档期,基本可以认为价格不变,第一天看的人,不比第五天的贵。可见电影的价格中,没有包含优先权,仅仅是观影权。即便被剧透了再来看,也一样付费。这符合公众对知识产权消费的基本理解,即:你看了,读了,就付费。反之,不付钱,就永远看不到、读不到。这就和你不花8000元,就永远不能把iPhone拿在手上一样。
中国老百姓不会认为买电影票是买“优先权”,但是他们会认为,在视频平台花钱,是为了“先看”。这是因为平台会在短期内给出免费观看,或者,可以看盗版。
这种心态会影响付费行为。在中国,视频平台的价格,并不是买到的看的权利,而是提前看的权利,这会抑制观众的预期价格——既然反正都能看到,价格自然高不上去。从这个角度,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越来越好,也是长视频平台涨价得以实现的外部环境。反过来说,用户虽然会因为急着要看而付费,但在心态上却仍然觉得“迟早都可以看到”,所以仍然会抵触。
在当时,这种抵触使得结构性涨价成为泡影。所谓结构性涨价,即平台针对那些更有支付能力的人,提供稍多的服务内容,收取更高的价格。有了这部分额外利润之后,平台为了扩展会员,就会以更低的价格去开拓新的市场,或者维持这部分会员价格不变。
这种结构性涨价,对支付意愿高的人来说,由于其较高的收入,资金的边际效应更小,损失不大;对支付意愿低的人来说,资金边际效用更大,却能避免涨价。对平台而言,在保持同等利润的前提下,可以扩大会员规模。所以,这本身是一个三赢的方式,但舆论之下,这种方式被阻断,然后,或多或少地对当下的普涨形成了推动。
展望未来,某种程度上的结构性涨价仍然可以引入,这对于平台增收,扩大会员,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视频内容,都有好处。当然,最终来说,长视频平台最终获得更高用户价值的途径,还在于提升内容质量,增强用户的付费意愿,以获取更高的付费率。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The END
No.1 LG手机官宣退场:那些年,“I chocolate you”
No.2 疯狂的炒鞋生意:1499元李宁转手卖8万,净赚60倍
记得扫码关注呦
微信号 | eeojjgcw
新浪微博 | @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