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最划算的按摩地点,藏在你最看不上的地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那個NG Author 木子童
这是一套典型的使用与接受理论。大多观念的革新,都是从年轻人使用者普及到老年人,但在重新审视社区医院这条路上,却是老年人走在了前面。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
(ID:huxiu4youth)
作者 | 木子童
编辑 | 渣渣郡
图源 | 图虫创意
结束一周与键盘和屏幕的艰苦奋斗后,再没有什么比一场温柔马杀鸡更能慰劳上班族辛苦的颈椎、腰椎和肩背大斜肌。
你也许可以拒绝影院加茶楼合体的按摩馆里,588元一次的泰式香氛之旅,但绝对无法拒绝街边小店88元一次的平价擀皮。
是的,我曾经以为88元带冲澡的按摩馆就已经是平民消费主义圣地,直到有一天,懵头懵脑的我误打误撞地闯进社区医院才知道,78元按10次那才叫真正的快乐天地。
社区医院,快乐无边
走进社区医院的大门,就像一脚迈回上个世纪。
飞涨的物价噗地一声被戳破,潮水回落,露出从前的岸际。
78块钱十次的按摩,不过是小小的见面礼。
挂号一律1块、医保按最高比例报销,洗牙最低只需要4毛,红光、干扰电、蜡疗三项理疗加起来,一个疗程(10次)不过138元。
“我们这机器,每台都得10万。”
护士漫不经心的炫耀声里,诊疗台上我和我浑身接满的电极都不由得肃然起敬。
10万一台的机器连用三台,只收13.8元的单价,买不到一杯喜茶、吃不饱一顿午餐,堪堪是北京出租车的起步价格,作为一个见惯物价狂飙的大城市打工人,我愿称之为一个自外于时光的价格遗迹。
不论是理疗还是按摩,有条件的自己带上破被单子,没条件的现场扫码买条1块5的无纺布床单,老老实实自个儿往治疗床上一铺,就可以准备好迎接一场朴素的皮肉洗礼。
“对对就那儿。”
当大夫经验丰富的拇指准确掐中脖颈上打游击似的僵硬肌团,你就知道,这将是一次远超588的超值体验。
社区医院光秃秃的诊疗床上,没有香薰、没有铜铃、没有舒缓缥缈的音乐,但在这摘掉高档按摩店的氛围滤镜的空间,当酸爽的酥麻顺脖根儿窜上天灵盖儿,你将深刻体会到什么叫生活朴素的去伪存真。
如果说按摩还有可能走量营利,那洗牙简直就是便宜得没有道理。
我们早已习惯私人牙科诊所136元的超声波洁牙套餐和后续300元的消炎药推销,浑然不知,就在一街之隔的马路对面,医保报销之后,一位老太太只要4毛钱就能获得完全相同的清爽体验。
某社区医院牙科
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社区医院不敢搞的。
就像教堂之于西方城镇,一座小小的社区医院流转着方圆500米内的新陈代谢。
新生小孩的屁股,在这里领取人生的第一个针孔。
忙碌中年的眼睛,在这里看到人生第一份亚健康报告。
耄耋老人的耳朵,在这里听到亲人最后一声叹息。
按北京朝阳社区医院王大夫的话来说,社区医院虽然“主治高糖冠脑肺五大慢性病,兼治头疼脑热、简单外伤”,但现在越来越像个低配版综合医院了。
如果学会活用社区医院,你就是“政策用足”的纳税人回本儿赢家。
大医院排不上号儿的CT、心电检查,社区医院来了就做。
从前9000公里外老伦敦伊丽莎白才配拥有的家庭医生,如今在社区医院也能人手一个。
虽然你可能只是家庭医生900个服务对象的其中一个,但也算对标了欧美标准化社区服务。
趁午休遛出单位,走5分钟到达社区医院,裹上温热的蜡板蜡疗20分钟,耳边听着护士小姐叽叽喳喳的闲篇儿,我只想叹一句相见恨晚。
可惜知之者甚少
总以为,消费迟钝如我,想必不会是第一个发现此等秘境的探路先知。抢购临期零食、分享大牌小样的薅羊毛达人,必然早已先行一步。
然而遍寻网路,到处不见社区医院羊毛攻略,只有小红书上,略有几篇种草笔记。
来源:小红书用户@橼儿y
上周三下午王大夫见我头一句话:“年轻人来得可少,你是这礼拜头一个呢。”
王大夫所在的分院人流量少,1周顶多看见1个年轻人,而且大部分不是来看病,而是替父母开药。
“75岁以下在我这儿就算年轻的了。”
社区医院与我们的距离,远比想象中要近很多。
根据DT财经2020年统计,算上远郊区县在内,62%北京小区居民,可以在离家500米范围内找到社区医院;近9成的小区居民,最远走1公里就能到达离家最近的社区医院。
按这一比例计算,社区医院与社区居民的距离,甚至比大多数地铁站都要更近。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0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包括社区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在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我国有7万多个,远远超过现存医院数量,它们密布在人口稠密的市区与乡村,构成全国医疗最底层的肌理。
然而,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社区医院还是更像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生活中或许听说过它的存在,但却并不知道它确切的地理位置。
今年3月的一份报告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上海市黄浦区的居民就医情况。结果发现社区就诊者中,76.2%是60岁以上患者,30岁以下年轻群体十分稀少。
而我询问10位在北京生活的90后朋友后也发现,只有2位北京居民和1位北漂妈妈能确切说出身边社区医院的位置,其他人则对社区医院全无概念。
北漂妈妈小旭,也是因为要给孩子打疫苗,才跌跌撞撞找到了离家最近的那家社区医院。
除了小旭,10位朋友中没有一位知道,社区医院还提供洗牙、按摩、理疗等服务项目。
奇哉怪也,离家又近又便宜,社区医院的羊毛难道不好薅吗?
年轻人为啥不薅社区羊毛
任职于朝阳区同一家社区医院的王大夫和耿大夫认为,年轻人不常来,主要是没时间的缘故。
社区医院的开放时间,有几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味道。每天早上7点开放到下午4点,中午12点至1点午休,周末双休不营业,完美错过上班族的空闲时间。
耿大夫在总院,患者较多,每天总能见到一两位年轻人,但多以外地务工人员为主。
“本地的、白领来得比较少。除非午休或者早上最早一波,不然上班儿的就得请假。外地人工作日能倒休的比较多一点。”
推拿科刘大夫介绍,推拿科每天早上7点-8点会迎来一批年轻患者,这也是一天中唯一的一批年轻患者。这些青年精准拿捏着每分每秒,挂着浮肿的眼圈趴上按摩床,在15分钟的快乐马杀鸡后,再次梦游般离去。
而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社区医院的门缝里,天然就夹着“不靠谱”三个大字。
理发师程哥来北京已经10多年了,医保也有,固定住所也有,但生病从来不去社区医院。
因为“社区医院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农村,一个村儿就一个赤脚医生,什么病都找他开点儿药,论片儿卖,一片药几毛,用纸包着那种,也没太大用。”
相比起来,虽然要排长队,但还是三甲医院更让程哥放心。
“三甲说远是远点儿,但也没太远,跑个安心。”
说起社区医院的不靠谱来,朔方小时候更是有切肤之痛。
一次打球脚踝骨折,好不容易支持着蹦到社区医院,结果医生看了看他,转头帮他叫了辆120。
“早知道他就这,我还蹦那么半天干什么?我直接原地自己叫120不好吗?”
对于更多北漂来说,“大病看不了,小病不用看”是社区医院最大的尴尬。
大厂人萧哥说,打工人哪能那么娇气,有个头疼脑热就去看病,能扛就扛着,实在扛不住了去医院,那也不是社区医院能看好的了。
“早上八九点钟你去望京楼下看看,全是外卖送药的,送药的比送早餐的还多。”
只要网上问诊能看好,别说社区医院, 忙到恨不得24小时钉在工位上的年轻人连三甲都不愿意跑。
看不起社区医院,不能怪小年轻心高气傲。轻视和不信任,早已镌刻在几代人的思维深处。
“你说你们能干啥?”
王大夫最恼火的,是许多亲戚曾经问过的这句话。
起初,他还会不厌其烦地解释,社区医院是基础医疗,配备临床、检验、影像、中医、康复、预防保健、精神心理、儿童保健人才,是对大医院的补充,也是维系社区稳定的重要一环。
社区医生叫做“全科医生”,但全科医生也是一种专科,是专精全科的专科医生,并不是二把刀的万金油,没本事才学了全科。
但后来,王大夫不争了,因为:
“没有用的,很多观念是改不了的,这东西只能等到他真的用得着了,真的找你去看了,真的用你的治疗方法见效了,他才会接受体会,平时你说再多也没用的。”
抖音医学大V科普更具流量
倒错
这是一套典型的使用与接受理论。大多观念的革新,都是从年轻人使用者普及到老年人,但在重新审视社区医院这条路上,却是老年人走在了前面。
临近午休,耿大夫的诊室前排起一条五六人的队伍,热心的阿姨和大爷,七嘴八舌地向我普及起社区医院的好处。
“耿大夫很负责,她一直给你看,了解你,能给你调整。”
“对,医院开的药你得让她再看看,吃多少,让她给调一调。”
“签了家庭医生,平常不舒服了,微信找他们就行。”
我看着耿大夫办公室里层层叠叠挂着的七八面锦旗,觉得他们说得有几分道理。
现在,王大夫与400多人签订了家庭医生契约,耿大夫签下了900多人。很多老年人遇到实在忍不了的身体问题,第一个想到的不是120,而是自己家庭医生的电话。
尽管家庭医生往往也并不能及时赶到,但他是他们熟悉和信赖的人。
社区医院的形象,在它的忠实使用者眼里,正在变得可信而健全。
但就像年轻人的剧本杀与野奢露营很难连通老年人的心智一样,这份思维的改变还远远未能触达年轻人的领域。
同一天下午,与年轻人离得最近的推拿科里,一名青年大夫嘟囔道:“咱们外头也没个牌子宣传。”
窗外行人行色匆匆,时光交错,永远代表着革新与探索的年轻人与这间小小的医院擦肩而过。
然而这一次,却不知是年轻人抛弃了这里,还是年轻人正在被这里抛弃。
注:文中出现人物均为化名。
The END
No.1 最冷招聘季:裁员后,我求职沟通1398次,投277份简历,面试72场
No.3 刘令安涉嫌操纵证券市场被立案 疑似四家集团的实控人
记得扫码关注呦
微信号 | eeojjgcw
新浪微博 | @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