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末代瘟疫灾难 元惠宗顺天意退回蒙古 尽显国君风范

天亮启程 善恶抉择 2021-07-03

点击↑上方【善恶抉择】免费订阅

元惠宗顺天意退回蒙古(示意图片:pxhere)

【编者按】瘟疫和其它天灾,旱、水、虫、风、地震等一样,往往对人类和人类的历史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人间的社会变动与朝代更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纵观历史,是人主宰着人类的命运,还是上天主宰着人类的命运?但看一个新王朝诞生之前,先知就已经预言了它灭亡的时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顺天意而行应该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表现。朝代更迭时末代皇帝会被现代人看成是一个失败者,一般作为个人的末代皇帝也会与命运抗争到底。然而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末代皇帝,顺天意主动避走归乡,也算是给当今的中国留下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正面教训吧。他就是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宗(妥欢贴睦尔)(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他「顺天应人」,给他的谥号为顺皇帝。

唐朝《推背图》第二十五象,即以图谶和颂语预言了700年后出现的元朝,元太祖成吉思汗名讳为「铁木真」(注:斧子是铁头木柄),忽必烈建元朝后传十帝,十位皇帝后退出中原。颂语称「子子孙孙五五宜」,五五为十。

《推背图》第二十五象。(网络图片)

宋朝邵雍《梅花诗》也说到:「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从1279年宋朝最后灭亡算起,到1368年元惠宗退出中原,共约88年,应了「年华二八乾坤改」之意。元惠宗时,宦官扑不花扣压警讯奏章,不上报天子,可谓「残花」「总不言」。

每逢改朝换代,大灾大疫必是常客。身处乱世,元惠宗又是如何做的呢?

天下大乱  灾难丛生

元惠宗是元朝在中原的最后一任皇帝,在中原主政35年(1333年—1368年)。惠宗在位期间,发生的瘟疫,高达12次。几乎平均每三年爆发一次疫灾。在至正年间后期,几乎每年都发生一场疫病。除了瘟疫,还伴随着水涝灾害和地震等等。且先阅览一组有关瘟疫的史实。
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二月,元朝陪都山西大同路(现今的山西省大同市)发生大瘟疫,许多人染病死亡。史载「死者大半」,可知这场疫情灾情极为惨重。
至正十四年(1354年)四月,江西、湖广一带出现大饥荒,当地百姓有染疫疠,人数非常大。十二月,京师先是发生大饥荒,同时并发疫疠。民间出现父子相食的人伦惨案。
至正十六年(1356年)春,河南大疫流行。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莒州蒙阴县大疫。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天,汾州大疫。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夏之交,鄜州并原县,莒州沂水、日照二县和广东南雄路均发生大疫。至正二十年夏,绍兴山阴、会稽二县大疫。至正二十二年,又发生大疫。

发生大疫期间,中原各地群雄起义反元,像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汉人率领的起义军。朝廷派军出征围剿。与此同时,蒙古宗王也开始反叛。至元二十年,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1361年)率领数十万大军,屯扎在木儿古彻兀之地,准备侵犯京畿。事先,阳翟王派去使者向元惠宗传话,说:「祖宗将天下交给你,如今你却失去了一大半。不如将国玺交给我,我自当有为。」

蒙古宗王也开始反叛。(示意图片:15、16世纪画作,匈牙利图书俱乐部)

元惠宗遣使回复说:「天命有归,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下令知枢密院事秃坚帖木儿(?-1365年)等人率兵进攻,结果军士惨败溃散,秃坚帖木儿逃到元上都。次年,阳翟王战败,被送到元大都。

难中仍善待子民

天下大乱,各地灾难丛生。元惠宗在他的位置上,仍善待自己的子民。比如至正十四年春,为了天下苍生福祉,元惠宗举行迎白伞盖游皇城活动,并下令凡是所用之物,都由官方自给,不能扰民。同年十二月下诏,对于遭受灾难的地区,令官府赈灾抚恤,并豁免三年租税,赏赐孤老群体布帛。

蒙古习俗最是敬天。到惠宗时,仍然保持这一传统。至正十五年,惠宗对右丞相定住等大臣说:「敬天地,尊祖宗,重事也。」他叮嘱大臣挑选吉日,他将亲自主持祭祀,「务尽诚敬,不必繁文」。这一年,因为天下动刀兵,起义军反元,元惠宗下诏罪己,并大赦天下。对于末代国君,仍能保持这份敬意和帝王传统,实属不易。至正十七年,元惠宗下令褒奖忠孝节义之士,并抚恤他们的家人。

至正十九年,朝臣想在惠宗生辰之际,恭贺天子圣诞节(天寿圣节)。惠宗考虑到天下多灾变,下诏群臣说:「朕如今更应当敬天地,效法祖宗,以自省修身。」下令群臣不要朝贺。文武百官认为身为臣子,尽忠报本,应当举行典礼,但是惠宗始终不同意。后来,皇太子又率领群臣禀奏,说应当举行朝贺祝寿的典礼。

惠宗说:「如今盗贼还未平息,百姓遭受荼毒,正是朕恐惧、修省、敬天之时,怎么还能接受朝贺以自乐呢!」大臣们终是不罢休,御史大夫里帖木儿继续上奏,希望奏到惠宗同意为止。

惠宗说:「因为朕缺少修身自省,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如今若要举行朝贺庆典,加重了朕的不道德。等到天下安宁了,到时候再举行也不晚。你们就不要再上奏了。」

元惠宗身处乱世,主掌一方,在兵征的局面下,对臣民尽到了他身为国君的责任和风范。元惠宗自幼寓居在大圆寺,熟读汉文经典,比如《论语》、《孝经》等著作。惠宗即位后,派官员讲解五经四书,翻译《贞观政要》。他本人从不嗜酒,喜奉喇嘛教(西藏密宗),也善于绘画,还善于观天象。大臣拉甘和伊巴虎提前预见了朱元璋(即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日后会危害惠宗的皇权,劝惠宗赶紧除掉他,但宽和的惠宗没有那么做。

观天象 顺天意

惠宗善观天象,当反元起义军攻陷元上都后,已经向东进军,左右大臣都劝他赶紧出逃避难。惠宗察看天象,看懂了天意,知道自己不会遭到伤害,就对大臣说:「不要多言,有福者任其自来,我又何必逃避?」


元惠宗妥欢贴睦尔,元朝庙号为惠宗,明朝谥号为顺皇帝。


当大明军队从南方而来,惠宗再次观察天象,知道天命有了新的归属。他读懂了天意,元朝大势已去,天命不再,于是即刻准备离开中原。左右大臣都劝惠宗坚守京师,等待援军。惠宗摇摇头说不行,当天就率领大队人马,离开了元大都,返回到蒙古,将繁华的都城留给了朱元璋。

元惠宗在离开元大都的途中,想到丢失了祖宗建立的基业,也是悲痛万分,但是天意如此,不得不从。朱元璋称帝后,知道元惠宗(妥欢贴睦尔)知天象顺天命,有意退避,回到了草原,因此特加尊号为「顺帝」。元惠宗退回到蒙古,他的汗号是「乌哈笃汗」(Uqahatu,一作乌哈噶图汗),这个称号是明智的意思,顺从天意才是最明智的。

参考资料:

《元史》卷43/卷44/卷45/卷47/卷51

《元史续编》(四库全书本)卷15

《蒙古黄金史》

《庚申外史》卷下

配图:希望之声

文章来源:洪熙/大机缘

责任编辑:吴永健/文思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