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钹院士:跟随中国人工智能拓荒者回顾早期 AI 发展的岁月
点击上方“图灵人工智能”,选择“星标”公众号
您想知道的人工智能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后来因为 1982 年 2 月张钹结束留学回到清华,期刊编辑部在后期修改过程中联系不到他,这篇论文直到 1985 年 1 月才正式发表。
4四十年深耕:亲历中国人工智能崛起对于一个年近 90 岁的老者来说,40 多岁转行投入一个不了解的人工智能事业,40 多年后又能看到这项事业的国家蓬勃发展,这种幸福和成就感也许只有张钹院士自己可以体会。与此同时,对于人工智能从业者来说,可以一直接受行业奠基人前辈的引领和指导,是这个行业莫大的财富和幸运。
5专访后记2022 年末,OpenAI 在大模型方面带来的技术革命和效果提升几乎夺走了全球所有人工智能从业者的眼球。即便不是人工智能从业者,很多人也为聊天机器人类人化效果的提升感到兴奋,或是为大模型给自己职业带来的压力感到忧虑重重。当时代的聚光灯前所未有地照亮人工智能技术,仿佛所有曾经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探索过程中的艰辛和迷茫都成为了见证此刻辉煌的功勋。人类社会的技术突破时刻之所以迷人,恰恰是因为前辈们在这一之前有过相当长时间的积累与尝试。瓦特改进蒸汽机如此,爱迪生发明电灯如此,屠呦呦在青蒿素技术中的突破和 OpenAI 在大模型方面的成功也是如此。
ChatGPT 横空出世之后,中国在大模型技术方面的进展可谓神速。因为中国的大模型很喜欢用古代神话人物命名,有人调侃说,中国大模型产出的数量之多,古代神话人物的数量已经不够用了。大模型技术之所以在国内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跟中国人工智能从业者多年的积淀是分不开的。
张钹院士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学科的创始人之一,见证了中国和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科从始至今的整个发展历程。本行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我,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早期历史充满了敬仰和好奇。2023 年 12 月 9 日,张院士在香港科技大学参加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我非常幸运的约到了他,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发展的早期历史的话题进行了一次访谈。
我在访谈之前特别紧张,一是担心约不上张院士的时间,二是害怕采访过程中会表达不好自己的问题。没想到开始采访之后所有这些紧张都烟消云散。张院士的亲和使采访进行的特别顺利,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爷爷在讲过去的故事。不但问了所有我预先准备的问题,而且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谢张院士的讲述让我们对早期的人工智能发展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简介:秦海龙,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后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专业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史和计算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前自然语言处理研发工程师,曾就职于小米科技和三角兽科技。
封面来源: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9/17256.htm
版权声明
转自infQ,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