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热点 · 公卫应急科普速递01 | 揭开“新冠”流行病学调查的神秘面纱

应急科普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022-06-23

对传染源的追踪溯源以及追踪和判定密切接触者对疫情防控意义重大。明确病毒溯源以后,才知道病毒从哪来的,才能最短时间内将传染源控制住,将其传染链掐断,把危险因素控制住;确定了密切接触者后,才能将其继发的传染链切断。

| 主讲人:

程华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研究员

黄钰亮

上海市黄浦区疾控中心急传科副科长,流调组组长


| 内容整理与审核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徐刚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 徐晨 喻晓月


调查传染源和追踪密切接触者

为什么如此重要?

对传染源的追踪溯源以及追踪和判定密切接触者对疫情防控意义重大。明确病毒溯源以后,才知道病毒从哪来的,才能最短时间内将传染源控制住,将其传染链掐断,把危险因素控制住;确定了密切接触者后,才能将其继发的传染链切断。

我们都知道,由于奥密克戎毒株的流行特征之一是传染性更强,且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大大提高,当感染者被发现时,实际上病毒可能已在社区中传播了很长时间,也就是说这个传播链很长,再去调查之前半个月或更早之前的密切接触者和活动轨迹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但绝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去做,这个工作做得越迟,对疫情防控大局的影响就越严重,因为如果不能及早控制住传染源,或密切接触者有遗漏,就会导致病毒的传播链迅速向外延伸,每延伸一个级别,新的感染者和病例的数量就会成指数形式增长,疫情防控的难度也将同步增加。

通过对“新冠”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活动轨迹的摸排与核查,可以大致对其传播病毒的风险有个初步的评估,如果他们的轨迹非常复杂,比如去的地点多,人流密集,陌生人多,流动性大,或者去的场所环境密闭,未采取个人保护措施,则意味着风险相对较大,因此,活动轨迹与病毒传播风险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

可想而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专业性和时效性要求很高,甚至需要调查不过夜,在调查一线忘我工作的广大流行病学调查员常处于随时待命状态,希望大家在了解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之后,能更加理解、配合和支持他们的工作。


“新冠”流行病学调查

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对象的人口学信息、活动轨迹、与确诊新冠感染者的接触史(只针对密切接触者)、工作和家庭环境、基础性疾病以及疫苗接种史、吸烟和饮酒行为等。人口学信息一般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身份证号码、户籍住址、现住址、联系人(家庭某重要成员)姓名及电话等。

活动轨迹方面,对于确诊的新冠患者而言,应追踪从核酸检测阳性前2周开始直至被隔离时间的活动轨迹;对于密切接触者而言,应追踪从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接触后直至被隔离时间的活动轨迹。活动轨迹信息应包括自每日从起床开始直至晚上睡觉止的相关内容,同时需记录具体的时间、地点、接触人员、个人防护、快递接触史和冷冻食品接触史。

对密切接触者与确诊新冠感染者接触史的调查需要详细描述与确诊新冠感染者的接触过程,具体包括事由、地点、接触开始时间和终止时间、接触方式以及个人防护使用情况。

对于工作环境的调查涉及其地理位置、总楼层和所在楼层、在楼层的位置、空间大小、空调、同事的数量、卫生间的位置和使用人员等方面。在家庭环境方面,需关注其地理位置、总楼层和所在楼层、面积大小和居室情况、家庭成员数量和居住情况、通风情况,以及宠物情况等重要信息。

相关调查内容还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或肿瘤,特殊需要交代的疾病等基础性疾病罹患情况,此外,既往是否感染过新冠,是否接种过新冠疫苗以及疫苗生产厂家、接种剂次和接种时间,是否接受过核酸检测以及检测结果和检测时间也是需要调查的内容。


在轨迹排查过程中

有哪些您不知道的困难?

困难一:被调查对象对自己的活动轨迹,特别是较早之前的活动轨迹常记忆模糊,前后混搭。此时调查员会贴心地提醒他们查看微信和支付宝购物记录、公交和地铁刷卡记录等,另外,给予他们适当的时间询问亲朋好友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办法。

困难二:如果被调查对象的活动轨迹涉及公共场所,与他有近距离接触的往往以陌生人为主,且是否佩戴口罩也无从知晓。此时,调查员通常会请被调查者提供在公共场所逗留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以及一张个人照片,在公安等部门的协作下,通过调阅公共场所的监控录像,并借助人脸识别功能寻找和确定其密切接触者。

困难三:有些被调查对象在刚接受调查时,常主动讲述许多与调查内容无关的信息,而在调查开始一段时间后又常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出现这种情况时,调查员就需要依靠娴熟的调查经验和沟通技巧,耐心地引导被调查者回归调查主题,特别是把握好自调查开始的“黄金一小时”,争取在这段时间内高效地收集到所有有关溯源和活动轨迹的重要信息。

困难四:在外来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常需调查一些只会讲方言的老年人或不会汉语的外国人,如何获得他们的活动轨迹信息也是摆在调查员面前的一道难题。这时候,流行病学调查队伍中的方言或英文口语“达人”会立即切换语言模式,和他们进行无缝交流,当遇到来自小语种国家的外国人时,有时就只能依靠将调查内容整理成便于对方理解的问卷,通过要求其填写问卷的方式获取信息了。

困难五:极少数被调查对象拒绝接受调查,或不愿提供真实的信息。调查员会对其宣传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意义,并在必要时向其介绍《传染病防治法》《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的相关法律条文,使其意识到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配合完成相关调查工作。


在传染病溯源过程中,流行病学专家

是如何根据调查结果确定传染源的?

流行病学专家会及时比对同一时期发现的两名或以上的新冠确诊感染者(包括新冠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前两周内的活动轨迹是否有交集。如果存在交集,则对于溯源非常有帮助,当然还要结合其它重要的证据,例如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等;如果未发现存在交集,则需要考虑更深入地排查一下所收集的活动轨迹是否有遗漏,以及是否有接触进口冷链食品或快递等其他暴露史。


我国针对“新冠”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是否有明确的指南?

2020年元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第二版)》,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变化,相关部门也不断对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指导方案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完善,2021年,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其中包含的附件《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对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内容、信息的上报与分析内容进行了详实的描述,为指导各地疾控机构规范开展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掌握病例发病情况、暴露史、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分析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和传播链,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判定,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新冠”病例

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


在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 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可被判定为密切接触者。


具体判断标准包括:

  • 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 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

  • 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 护人员;

  • 在办公室、车间、班组、电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场所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 密闭环境下共餐、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

  • 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 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 米内)人员, 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 暴露于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人员;

  • 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版面编辑 | 张舒娴


往期回顾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官方微信订阅号

邮箱:gwkjcb@shsmu.edu.cn

电话:63846590-77649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