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身边的人在戛纳

Xavier 耐观影 2022-05-10
 


戛纳电影节期间,我惊奇的发现除了戛纳小王子陀螺之外,身边还有很多朋友不是在去戛纳的路上就是已经在戛纳了,所以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约他(她)们回巴黎后给我讲了一下在戛纳的感受,本章共分为电影专业学生篇,影视工作人员篇和观影爱好者篇

电影专业学生篇

Nuan Yeung

从事电影专业的学习已经有六年了,接触这个行业也快十年了,但这却是我第一次参加戛纳电影节。怎么说呢,比起感触,更多的是感概。


此次行前,我就已经做好了打算:这次电影节,我的重点还是主要放在亚洲市场这边。说真的,看片前,我对中国电影充满希冀,单纯的认为能入围主竞赛和一种关注单元也绝非易事。但万万没想到,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居然也能是烂片。是的,这两个字我放在这里:烂片。



我看的第一部影片,是祖峰的《六欲天》,这是他第一次当导演的影片,又有刘天池加持,可以说很难不让人期待吧。然而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一,就开始有人离场,原本爆满的影厅,到结束时,也就剩下了稀稀拉拉一半的人。影片开始你会理所当然的感觉到这是一部悬疑烧脑的影片,但随着故事不断展开,你会愈加看不懂导演到底想干嘛?隐约的能感受到一些对于人物肖像的描写,也有对于人性的探讨。但不论从视听语言还是导演技术来看,这个影片更多的表现的是,导演不知所云,刻意“文艺片”的虚头巴脑。以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罪”的感受,从头丧到尾,男女主演员几乎是用一个表情演完了整个电影。而我期待的刘天池老师······用她自己评价演员时的话来说,用力过度了。而且是超级过度,愣是硬生生能把观众推出戏,让所有人感觉到了她手不知道往哪里放的局促。整体来讲,《六欲天》算是一个非典型好莱坞叙事的文艺片,但也就是文艺片这三个字杀死了这个故事,也杀死了祖峰。


看完《六欲天》之后,我对这届戛纳的期待值也急速降低,抱着绝对不会踩雷的心情去看了多兰的《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这是我一早就想看的片子。别的不多说了,现在的多兰真的给人一种“江郎才尽”的感觉,或许是发迹的太早,才不过三十岁,他的片子就已经有了一种被榨干的感觉。现在回忆起这个片子,耳边总是回响起无数个突如其来的吵架声、震耳欲聋的配乐,以及观影时坐在我旁边的意大利大叔的呼噜声。


看完多兰的片子,我去简单吃了个午饭,就急匆匆去排队《寄生虫》了,但是三个小时的等待没有被辜负。开场前,我和一起排队的几个小姐妹就一起预测今年的金棕榈花落谁家,大家普遍看好《痛苦与荣耀》,而我则对《寄生虫》充满信心。一部有些荒诞现实主义的线性叙事结构影片,故事情节很多是依靠“巧合”来进行推动,可以说这样的片子,并不是戛纳向来倾心的类型。但还得说故事好才是王道,巧妙的情节安排,让人永远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情节呼应也安排得恰到好处。

可以说,影片的前四分之三,观影厅爆发出了多少笑声,那么最后四分之一时那死一般的寂静就有多可怕。尤其是电影里面有很多隐藏的象征意义的元素,更是意味悠长。



最后一天我去看了《南方车站的聚会》。据说戛纳电影节第一天,首映票千金难求,而到后面几天,迅速扑街。很难去给这个影片简单定义好与不好。我只能说,对我来讲这片子有点不伦不类。但据说昆汀可是大笑了十余次,虽然整个片子看下来我也没发觉哪里好笑。倒是从很多情节及调度上看出了不少《亡命驾驶》和《出租车司机》的影子。总体来讲,比起神仙打架的年代,今年的戛纳,大概也是遭遇了小年吧。令人期待的金牌导演几乎是集体掉线,最后的颁奖也宛如老好人一般:来了的都有份。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影评人,从业十年,也大多集中在电影市场这方面,对于艺术审美我还是个小学生。但我还是不能不说,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还是挺失望的。我们中国的电影又给我一种“很故意”的感觉,要么故意文艺,要么故意商业,却很少故意去好好讲一个故事,尤其是参展影片总给我一种故意讨好某个市场的感觉。


距离1993年已经过去了26年,中国的下一个《霸王别姬》在哪里。



静雯


我叫袁静雯,就读于巴黎高等电影学院ESRA,研究生二年级在读的学生,我的专业是编剧/导演,所以很荣幸的学校可以帮助我们以职业电影人的身份申请去戛纳参加电影节。今年戛纳电影节也是我第一次去,幸运的是还有其他五个法国同学与我同行。我们很早就预定好了住宿,离电影宫走路15分钟距离的公寓。


在戛纳十天的日子里,很少遇到天晴的日子,天天都是延绵不断的小雨,这与我想象中的那个蔚蓝海岸的印象出入有点大。入住的当天晚上,我们就迎来了停电,导致我和其他法国同学的第一夜一直在黑暗中洗澡,整理行李。其实那时的我对电影节是一无所知的,以为只要去排队就可以走红毯,后面的两天也因为这第一天的幸运,浪费了很多可以看其他电影的时间。因为我的法国同学们他们只想看一些小众电影,所以我只能和他们分开进行。对我来说,第一次过来的新鲜感,就是想看那些入选主竞赛单元的片子。也因为和他们分开,让我一个人不再有依赖性的去安排自己每一天的行程,因为对于今年毕业的我来说,可能去认识和融入中国电影圈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看电影。


这十天绝对是我看电影生涯中最短时间内看最多电影的一次了,每天都在排队看电影,在第三天已经完全摸清了各种看电影的门道,再也不会去傻傻的等必须要邀请函的电影宫上映的新电影了。前面我说过因为第一天的成功,导致我第二天两场首映都去等候,结果就是等了一个半小时,最后被保安告知场次已满,唯一的好处就是在等的时候能看到那些明星网红们走红毯。如果按照这几天在戛纳看的电影最喜欢的前三部来说,我会选:《帕皮卡》《大西洋》《悲惨世界》。我自身恐怕不是一个专业的影评人,因为对我来说,我会更加注重的是对女性,儿童,等社会题材的作品。《帕皮卡》让我看的内心充满着挣扎,我的心仿佛随着片中的女主们一样寻找着女性的自由的作品。《大西洋》对我来说它是一部魔幻的,充满着浪漫色彩诗意的电影,很像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乡愁》那种感觉,同时我也非常佩服编剧的脑洞。《悲惨世界》中的故事我觉得那就是我眼中看到的黑暗中的巴黎,很现实,很血腥。影片开头也非常有创意。但并没有感觉与影片很搭。直到中后段高潮部分,我才开始很喜欢这部电影,维克多雨果小说“悲惨世界”里的因果报应也在电影里对照上演,看完后让人感觉是一部很让人反思的电影。


悲惨世界


中国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很幸运的被一个朋友送了一张这部电影的邀请函,这部黑色电影很有导演风格,导演很会炫技,也的确很对戛纳电影节的口味了。虽然这部电影我全程是看着法语才看懂的电影,在观影过程中,背景音过于大,而人物对话我需要很仔细的去听。不知道是电影没有处理好声音还是电影院放映的问题。布景和灯光非常棒,但在叙事上我并不是很喜欢,感觉有点无聊和失望。枪战很有港片的感觉,特别在打斗镜头中,胡歌把伞穿透一个人的肚皮的血腥戏,全场都响起了掌声,外国人很喜欢这样独特的打斗场景。对我来说,并没有让我那么惊艳,但还是很佩服导演电影的成熟功力。



南方车站的聚会

很幸运的,我这一次通过帮一个朋友忙,充分了解了电影市场的情况,也被邀请参加了四次酒会,也第一次感觉真正进入了国内人的电影圈。虽然路很长,但相信未来会更好。也很喜欢这第一次去戛纳的体验,很遗憾没有排上队看到口碑很好的《寄生虫》和《悲伤与荣耀》,还好,这两部片在法国还是可以看到的。希望下一次能够申请到市场证或记者证,小诉苦一下:每部看到的电影几乎都是提前一个半小时去排队看到的,很不容易,也第一次觉得看电影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影视工作人员篇

咆哮青年

12日中午我抵达戛纳,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戛纳,也许是第四次不记得了,嗯。第二次电影节来戛纳,作为某个媒体的摄影师。一来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哇擦!挖钢丝啊挖钢丝!然而这个挖钢丝的情况连一天都没有持续下来就开始了赶火车一样的紧张工作!阿西吧!


早上要去电影宫排队,背着三脚架,拿着照相机,手提电脑,西装革履的。对,人模狗样的排队,等待拿卡准备下午的拍摄。基本上都是这个流程。然后你就见到在麦当劳,大中午的,一个一个西装革履的帅哥在啃汉堡或者在某个不怀好意的白胡子老头那里低头啃鸡翅,别笑,这是戛纳电影节非常普遍的情况。因为长期吃,能够满足我们背着大包小包到处跑场子的能量需求的只有这两家!没错!还有keb那是当然的。



电影节期间物价都异常贵!所有的视频媒体工作者为了尽快出片就要背着这些东西,拍完就冲进电影宫媒体区开始倒视频,剪辑,传影片,现场连线,准备安排采访。顶着南法的大太阳拍摄,跑场子,不用两天给你一个巧克力男人。当然每天的晚上还有各种晚宴要出席,领结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黑皮鞋,14天穿衬衫就好,阳光?沙滩?嗯,近在咫尺,永远享受不到。起的纵然不会比鸡早,但是睡的一定比猫头鹰晚,电影节不属于我们这些媒体人。

官方摄影摄像合影


新上的电影对于我们这些媒体工作者,一大部分人都来不及看,都在守着大牌明星和每天的电影媒体见面会。一周的时间之后,大部分的媒体都走了。留下的都是真正的铁血真汉子,一个一个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排队,拍摄,约采访,发稿子。所以心情就是,激动哎呀来到戛纳电影节啦。然后就是哇拍他拍她!哇66666然后就是 奥,他来了啊,好啊,拍吧....接着就是,奥今天碰到谁拍谁好了之后就是,啊又要拍啊....最后还有几天就结束啦!嗯最后在倒计时中结束,然后冲上火车,家才是好地方!累脱皮了!


南方车站的聚会-桂纶镁

南方车站的聚会-胡歌


观影爱好者篇

陈蟋蟀

我是一名里尔大学的在读博士生,此前从未去过戛纳,在今年三月得知了“戛纳三日”的活动后第一时间报名并成功入选,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主竞赛影片,我选择了23-25号这三日奔赴戛纳,参与这场全球影迷的狂欢。


繁华与喧嚣,这是我对于戛纳的第一印象,蔚蓝海岸旁的卢米埃尔大厅如一颗明珠般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人流涌动在戛纳的大街小巷,电影宫前永远大排长队,红毯,闪光灯和海风一同构成了戛纳忙碌的五月。

电影宫前大排长队的人们


在戛纳的三天四夜,我平均每天只睡五个小时,看了十二部主竞赛和一部导演双周,几乎所有电影都需要排队,排队时长正相关于影片热度,比如我花了四小时排奉俊浩的《寄生虫》,而《小小乔》只花了五分钟,三日的排片非常紧促,因此观影计划需要周密而有所取舍,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我便为了南方车站的聚会而放弃了悲惨世界。

文笔所限,三日的情景无法一一赘述,只取几个印象深刻的点:

  1. 《叛徒》是我唯一一场在卢米埃尔大厅观看的电影,踏上红毯的我十分激动,大厅能容纳2000人,声光音效都是顶级水准,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观影体验;                

  2. 看《寄生虫》的感觉非常棒,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到影片中随之跌宕起伏,我全程弓着腰没敢放松,看完后则是无尽的慵懒与疲惫,仿佛醉酒一般,

  3. 看最后一场《必是天堂》时所有大奖已经颁发,全场是舒适而轻松的气氛,电影本身幽默有趣,不时传出笑声,前后数次鼓掌,仿佛在同今年的戛纳道别。

海风和戛纳


2019年的戛纳结束了,带着朋友们的这些信息,期待我2020年也可以亲自去到这个电影的最高殿堂亲自感受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