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手册》70年特刊(二): 华语影片入选年度最佳

耐观影 耐观影 2024-01-12

翻译:陈静,Agnès

校对:王千禾,Zhangshan

排版:Zhangshan

审稿:Xavier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仅用于交流学习,严禁任何商业用途


#2

《电影手册》70年特刊

                          Cahiers du Cinéma

从九十年代末尾到进入新千年之后的十年,题材更加多元化,性少数人群开始被发掘。《电影手册》的视角也逐渐转向东方,以关注整个世代及社会变化图景为主,试图剥离出复杂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转折以及人性拷问,电影艺术从表现主义逐渐向强烈现实性转型是电影与当代生活更紧密的关系证明。电影技法则偏向于类型化的融合,多种拍摄手法交织在一起,是个人化风格呈现井喷状态的时期。



#2010 《像男人一样死去》

若昂·佩德罗·罗德里格斯(葡萄牙)


尼古拉斯·阿扎尔伯特(n° 655)写道:“《像男人一样死去》是一部跨性别电影,但它拒绝被当作一部单纯的’同性’电影,因为影片忠实反映并解构了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主人公托尼亚是一名跨性别者,也是里斯本的夜场变装皇后,为了讲述他的爱情与死亡,若昂·佩德罗·罗德里格斯发明了一种与之相映的曲式:混杂而崇高,有时像一首现实主义的歌曲一样崎岖严酷,有时则像一首Sirk歌曲那样华丽炫目。这是一部抒情和丰富多彩的影片,但比纪录片更真实,因为它使人感到内心所有的悲喜都与现实紧密相联




#2009 《憧憬的八月》

米格尔-格默斯(葡萄牙)


影片以自由的漫笔开始,着重描写了夏季节日以及葡萄牙阿加尼尔村庄的歌曲和民俗,全片充斥着娱乐和想象;拍摄有时会参与进来,并不是作为戏中戏出现,而是为表现自身的节日气氛和娱乐性;随后,一个极富戏剧性的故事就从现实中衍生出来。该片以如此令人目眩神迷的叙述表现手法,使“娱乐与欢乐、生活的艺术与电影拍摄”得到道德与美学上的价值表达——“生活与电影唇齿相依”




#2008 《首当其冲》

雅克·杜瓦隆


杜瓦隆的独特手法在于通过精确的刻画,在不会破坏原始的主旨的情况下来重塑真实感。赫韦·奥布朗(n°633)将其誉为侯麦和皮亚拉的结合体。这种“看似不可能的结合”是影片的重点:一个巴黎女人跟随一个年轻男人到索姆湾,只为走进他的生活,影响他的世界。她在找什么?她为什么对他感兴趣?她可能不知道,这也不是问题所在,重要的是,“她渴望离经叛道”,她是一个浪漫的人,幻想着现实中每一丝潜在可能的虚构爱情。




#2007 《牛排》

昆汀·杜皮约


从杰瑞·刘易斯(Jerry Lewis)到金·凯瑞(Jim Carrey),从被遗忘的诺伯特·卡本诺(Norbert Carbonnaux)到法拉利(Farrellys),《电影手册》一直以来都钟情于经典傻瓜喜剧电影中的反传统智慧。即使在大胆的分镜头中,杜皮约也很有趣,而且难得的是,他善于创造新的叙事逻辑。更幸运的是,因《牛排》一片,他遇见了埃里克和朗齐。史铁番․德罗姆(n°630)写到:“每个人都向着新的方向迈出了自己的一步,正当埃里克和朗齐二人的搭档合作有些紧张时,杜皮约放弃了过于附庸风雅的拍摄道具。影片的漫游地(比如阳光下的加拿大无人区等),各处无一相同。”

 



#2006 《板仔玩转》

拉里·克拉克(美国)


 拉里·克拉克在《板仔玩转》中,似乎第一次被他拍摄的一群年轻人——来自洛杉矶南部地区的拉丁裔滑板少年们所触动,正如他拍摄其他作品时一样,他也卸下了对这些滑板少年的卑微出身或者猎艳行为的成见。他适应了他们的幽默和所谓的一系列“蠢事”,适应了他们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同他们的自嘲一样)的窘境。他大胆地将“纪录片,西部片,喜剧片和政治闹剧”结合在一起,“冒险拍摄高度混杂的题材” ,西里尔·内拉特(Cyril Neyrat,n°611)评价到。




#2005 《时候到了》

阿兰·吉罗迪 (法国)

 

阿兰·吉罗迪的第二部长片在当时没有得到公允的评价——传奇的维度以一种简单美好的方式和亲密镜头相互交叉。他是一名善于运用语言的伟大导演,可以说介于帕格诺尔(Pagnol)和尤斯塔什(Eustache)之间, 艾曼努尔·布尔多 (n°602)写道:“掌握语言并非是为了讲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而是要用来辩论和假设,要用这种条件式语言构建生活——找到真爱,购买农场,进行革命。”




#2004《棕兔》

文森特·加洛(美国)

 

影片中大段的口交画面在戛纳电影节上引起了巨大争议。那些镜头毫无征兆地出现在荒无人烟的公路片中,而且似乎作用不大,因此争议愈演愈烈。相反,对于那些受影片触动的人来说,这部电影被赋予了深沉而强烈的情感和催人泪下的温情。弗朗索瓦·布高多(Francois Bgaudeau,n°589)如此描述影片中的忧郁感:“文森特把手指放到混音按钮上,熄灭又重新点燃他所捕捉到的那一部分世界,从生命中体验死亡,在死亡中感受生命,此二者交替循环。”




#2003 《一个男人,

一个真正的男人》

阿尔诺·拉里厄(法国)

 

拉里厄兄弟以塑造出的角色及情节的不断发展、开放和重塑体现了他们反禁欲主义的主张。这部“《重写人生》式电影”(ErwanHiguinen,n° 579)以不断变换的风格和笔调讲述了一对情侣的相遇离别,以及三次重逢。这部电影包含了爱情和欲望的引擎——想象力、游戏和伪装。“影片中男性和女性不是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它们反而是我们慢慢卸下所有伪装之后,剩下的最终身份。”




#2002 《祝福》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泰国)

 

《祝福》通过两段式叙事,凸显了导演阿彼察邦的才华。尤其是影片的第二段,直接纯粹又极其细腻的光影与肉欲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令人渐临其境。正如埃尔万·希奎宁(N°572)所写,韦拉斯哈古逐渐跳出了自己的叙述,仿佛片中主人公剥离身上的死皮,“一幕幕平凡生活中的绝妙时刻就是这样被捕捉到的。但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不懈努力的结果”。

 



2001《站台》

贾樟柯(中国)

 

《站台》是贾樟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作品,影片描绘了1979年至1989年间中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转型。该作品并非一幅反映整个时代及社会的宏伟画卷,也非一部学术论文式的电影,贾樟柯从一个明确的点切入——他着眼于一个年轻文工团的经历追溯历史,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奥利维耶·若瓦尔(N°560)写到:“片中的主人公们处于一个特定的地区(中国的一个省)和一个特定的(从偏重政治到偏重经济的)时代。


他们尽己所能地去改变,在重重困境中去适应社会。他们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扎根于现实世界的能力,而非得过且过苟且偷生。”




#2000 《坠入爱情迷幻中》

索菲亚·菲力瑞斯(法国)


说起这部出色的电影,它通过主人公讲述自身的故事来塑造角色,在我们不断的注视中叙述,直到令人窒息仿佛失去了真实感,就像是在科幻小说中一样。我们从场景和对话(及菲力瑞斯的艺术天赋)开始,通过“优先叙事”,“一个严肃的游戏”,我们与本片人物相遇。正如Marie Anne Guérin在第549期中所说,肉体和情感是在技巧中相互孕育而生的。




#1999《西西里岛!》

让-马里·斯特劳布和达尼埃尔·于伊耶(法国,意大利)


两位天赋异禀的导演斯特劳布和于伊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电影手册》的庆典系列里,都会总结到《西西里岛!》里面的场景。电影里面极高的艺术、尖锐的言语、手势、姿态和框架都体现出这是一部极清晰的电影,也是他们自称为西方“尖锐艺术”的一部电影。它不仅抓住了政治度和美感,而且也十分浪漫,充满诙谐古怪的抒情愉悦,如同Thierry Jousse第536期所说,“这是一种罕见的情感力量”。




#1998《天鹅绒金矿》

托德·海因斯(美国,英国)


《天鹅绒金矿》不是一部关于大卫·鲍伊或华丽摇滚的电影,而是一部由他们引发想象,在自由的创作环境下塑造出来的电影。它忠于原型,或者说忠于对形象、音乐、还有人物的塑造(甚至还借用了电影《公民凯恩》的拍摄结构)。由这些流行明星组成的群体以及粉丝,都怀有相见的愿望。Emmanuel Bureau在第530期说:“通过这种方式,将音乐和历史的符号转化成各种各样爱情的符号,托德·海因斯还巧妙运用了意象,使其甜而不腻。”

 



#1997《上帝知道什么?》

让·丹尼尔·波莱(法国)


波莱是最清楚如何处理“不可能”的导演:在电影中没有人出现,他却可以给我们展现人物的前世今生。在电影里,他借鉴了法国当代诗人弗朗西斯·蓬热的作品《采取事物的立场》,他只让我们去探索房子四周美丽的景色,便让我们进入到一个没有声音、没有矿物质、没有动物的静态世界里,对其他的事物都漠不关心。Stéphane Bouquet在第509期说到:“人的本体自身就是孤独的,从物质的统一性原理来看,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诗人的工作就是将那些无声的事物通过语言融入到我们生活中来,同理这些事物也增添了电影的神秘感。



 

#1996《夜瘾》

阿贝尔·费拉拉(美国)


在这部电影里,费拉拉要比以往更体现出他是个表现主义者,黑白影像灵活切换、明暗的巧妙搭配,但同时不违背时代潮流。他让吸血鬼电影变成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让我们正视自身的罪恶从而变得更好。Cédric Anger在第501期说到:“肉身的痛苦是获得智慧的必经之路。”一种古老坦率的方式和巨大的野心交织在一起,而B级片和哲学理论产生巨大的差别,加上惊悚和基督教的元素造就一部佳作。在费拉拉这里没有将就的半成品,只有完美或残缺。他实在是太诚实了,有时甚至很傻。他的电影是完美的,且长存我们心间




#1995《爱情万岁》

蔡明亮(台湾)


这部由蔡明亮执导的长剧情片在法国上映(其实在几年前他就被侯孝贤和杨德昌两位导演发掘到了),由此可见台湾电影在20世纪末的重要性。蔡明亮一上来就用自己独特细腻的风格占据主导,像喜剧一样接纳随性的表演。虽然故事的重点放在深深的孤寂和情感上,而绝望和压抑在这里并不占主导地位。就像Camille Nevers在第490期说到:“亏了那些冷漠的行人和周围零零散散的声音,使这部现代电影展出它的与众不同。这要归功于它里面的不可沟通性、空洞感、还有最荒诞的诠释。”



1994《特沃塔和我》

帕特里西亚·玛佐(法国)


1994年底,由玛佐执导的系列电影《所有同龄的男孩和女孩》在法国文化频道Arte上播放(这简直是当时电影爱好者的福音)。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被多次搬上荧幕,也可以体现出它在法国电影中有着不可比拟的地位。它更是一部适合年轻人去看的励志电影。它用一种神奇的能量来推翻通俗的自然主义。就像Camille Nevers在第485期中说到:“毫无疑问的是,它不需要心理学、不需要理解、不需要社会学,更不需要隐喻或者是其他的方式。只需要随性的步伐、轻盈的舞姿、反复地来来回回……它让我们沉浸在其中,忘却了先入为主的判断。




#1993《榅桲树阳光》

维克多·艾里斯(西班牙)


艾里斯悉心地陪盼了画家安东尼奥·洛佩斯数月时间,透过镜头一帧帧地推进,记录下其在家后院画一颗木梨树,以及时间在木梨身上流逝的故事。时间一日复一日,画家创作的整个过程正是电影所记录的内容,通过电影可以知道这幅画最终也没有完成。两位艺术家都对事物极度的关注和执着,所以才把他们联系到一起。Laurence Giavarini在第457期说过:“艾里斯的艺术不是基于虚拟的东西上,它没有特别的拍摄、没有特别的方法、没有暗示、更没有悬念,它只是表现了一种东西,那就是生活。”这种谦虚的态度让他更好地捕捉到艺术创作的奥秘。




#1992《信任》

霍尔·哈特利(美国)


对于法国人来说1992年重大事件就是霍尔·哈特利的腾空而出,在几个月内就上映了他三部电影。从纽约郊区起始,他在贾木许和戈达尔之间另辟了一条蹊径。在电影《信任》中,讲述的是两个被亲人抛弃而孤独的年轻人从最初的相识到彼此信任的过程。在这沉重的背景下,两个处于青春叛逆期年轻人的相遇。正如Camille Taboulay在第453期中说到,本片描述了孤傲男和纯真女的相遇,“恰如其分地结合了戏剧性与讽刺性”。这部电影在去年上映,并没引起很大反响。在这里我们补充一点,虽然霍尔·哈特利依然规律地有作品产出,但他从屏幕上消失了二十年是极不公正的一件事




#1991《給玛丽报信》

阿兰·居尼(法国)


著名演员阿兰·居尼83岁时,把知名作家保罗·克劳德尔的著名戏剧改编成电影。这是他人生中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电影。这部作品出其不意的地方是,即使人们会联想到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或者是知名导演让-马里·斯特劳布,他仍然选择改编这个作品。这位年迈的戏剧家把整部电影变得难以琢磨,既朝气蓬勃又极具戏剧张力。正如阿米娜·丹托在第450期中所说,“无论是演员们的演技还是电影里面的场景,都没有受到干扰,更没有被其他的东西所束缚。” 相反,这部电影像素描一样展开,像故事一样集中,“像空气一样自由,像梦想一样疯狂”。


未完待续...


往期推荐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电影手册》70年特刊(二): 华语影片入选年度最佳

耐观影 耐观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