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李佩音乐剧《爱在天际》观后
编者按:
2015年9月25日,原创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登上人民大会堂,在《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专题晚会上大放异彩。这部由中国科技大学原创的音乐剧,讲述了郭永怀、李佩一生奉献科学、生死不渝的大爱故事,自2012年首演以来,已经在全国公演26场,每场演出均座无虚席,观众感动涕零,谢幕时掌声持续不绝。
一手策划实施《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的陈希看望李佩先生、郑哲敏院士。
李伟格(中国科技翻译协会秘书长、郭永怀之女郭芹的挚友):
2015年9月25日,我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方,看到那有数百位中国科学家的姓名构成的璀璨星空时,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李佩先生和丈夫郭永怀的深情对话:“我不流泪,天际有你,我已足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爱在天际》片段)
《爱在天际》这次作为《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的一部分,在人民大会堂的专题晚会上大放异彩。
我们在台下因特殊年代的共同记忆,热泪盈眶。导演郁百杨对我说,3年里26场演出的欢与悲,只为了今天能让郭先生和李先生伉俪能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再现他们对科学的爱,对天地的爱。虽然是片段只有8分钟,但他圆梦了。
顾淑林(左)、李伟格(右)与李佩在一起。
李明翰(中国科技大学学生):
谢幕之后,很多在力学所和郭(永怀)老师共事过的前辈想要来到台上,和参演的科大师生们合影,无奈当晚安保规格较高,无法上台。
看到须发已然尽白的先生们激动的样子,我们第一次遗憾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为什么这么高。一位老前辈红着眼眶紧握宋老师的手说:“郭所长,您回来了!”这一晚,在剧组里向来以严父形象示人的宋老师,流泪了。
演出结束的第二天一早,我有幸随同剧组导演郁百杨老师到李佩先生家中拜访。在中关村旁边的小区内,一栋栋当年的专家楼陈旧而斑驳。李佩先生家在二楼,在楼下一抬头就能看到当年她一语不发站了五个小时的阳台,很小,很旧。
先生的家不大,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格,墙上两幅字画,还有很多照片,没有和首长的合影,只是些风景人物,茶几上斜放着一本《Journeying Through the Bible》,角落里有好多张小凳,说明这里不乏访客。
导演和我来的时候,已经有几位客人在了,郭先生的学生、当年力学所成员戴世强先生,华罗庚之子华光先生正在聊天,随后顾淑林先生也推门而至,没有太多的客套,自然而然。
接下来的时间里,几位先生饶有兴致地聊着天,没有高谈阔论,没有激扬文字,一切都是淡淡地述说,似乎是从郭先生那里传承至今的。
几位老友谈到了《知识分子》微信公号最近刊登的王丹红的文章《98岁的郭永怀夫人和她的国》,这是对李佩先生的全景式描述,叙述清晰,包含深情;“她是中国科学院的玫瑰,像一颗钻石在科学的殿堂里绽放出永恒的光芒”。听到了鲜为人知的秘辛趣事。
李佩先生话说得不多,只是静静地看,偶尔微笑着点点头,淡淡的。
在这个阳光斜照的午后,时间随着语速一起放缓,这样的画面变得舒缓。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接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李佩先生竟然七次提醒戴世强先生回上海后帮她买一瓶瑞典出口的药,临离开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她是帮照顾她的保姆要的。李佩先生为人一向如此,关怀别人滴水不漏。
《爱在天际》导演郁百杨(后排右一)与部分演员前往家中拜访李佩。
宋怀强(《爱在天际》郭永怀的扮演者):
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会面!九月的北京秋意渐浓,9月26日上午我们《爱在天际》剧组带着对科学魂的崇敬和对中关村的憧憬,来到了郭永怀先生的宅邸,见到了仰慕已久李佩老师。
李先生居所不大,简朴中透出一种雅致。在客厅里,我看到了那方让女主人无数次遥望星空的窗台,想象着上个世纪那一个个满目冰雪却毫无寒意的夜晚……这里,一直燃烧着神圣的火焰。
在与李先生的亲切交谈中,她一直精神矍铄面带微笑。听到我们的赞美之词后,总是回以简短的话语“我没做什么”。当提到和郭先生一同牺牲的警卫员小牟时,她反复感叹“太年轻了,太可惜了”,偶尔还可以听到她在低声呼唤“老郭”。
由于耽心影响老人的休息,交谈时间很短暂。
离开时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力量使李先生在接受了残酷的事实后继续坚守了48年?是什么使她的生命在备受摧残后变得更加美丽璀璨?谁又会像她那样如此独特,用尊严应对不公,用沉默代替无奈,用微笑面对痛苦?
几年里我深入了解了郭老的生平,今天有缘见到李先生,我总感觉这一家人的高贵来的太悲壮,太遗憾,太不可思议了!难道这就是用美丽而痛楚的等待所换来的精神财富?
我感叹艺术距离生活并不遥远,这里没有口号,没有背景,没有人脉,没有资本运作,没有商战创意,没有宏大的顶层设计。这里有的,是一个科学人最后的庄严!
周翕(《爱在天际》李佩的扮演者):
当我见到了郭先生生前最后一封家书,见到了郭先生的自画小像,见到了夫妻吵架后妻子一气之下剪开的照片…郭先生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雕像,他是一个有着所有人都会有的小烦恼,还有着一点幽默细胞的人,一个活生生的、就在我们面前的人。我想,我开始慢慢的体会到李佩先生的生活了。
那天,我有幸到李先生家中,见到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虽已白发苍苍,可优雅不减。哪怕已是97岁高龄,她在见客前仍不忘画一个淡淡的妆,走出来时,我像是见到了一位贵族出身的少女。老太太话不多,却吐字清晰、思维敏捷,既不絮絮叨叨,也不咄咄逼人。
我想,在经历风风雨雨之后,对世间万物都保持一颗淡然的心,对所有的苦难都用坚强来面对,这就是“活明白了”吧。李先生的生活不是喊口号那样的激昂壮阔,而是心中那一份对命运不服输的倔强。
我想,我开始明白那句台词了:我等你,你不回来我不老。
戴世强:(上海大学终身教授、郭永怀研究生)
《爱在天际》演出结束后,观看演出的老科学家和参演的科大师生们合影。
9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脊梁”晚会上,看到描写九位科学家的节目片断。令人荡气回肠的情节,让人肃然起敬的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在舞台上,又见到了我的研究生导师郭永怀先生的高大形象,更令我浮想联翩,心潮难平。
郭永怀先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汇报工作途中的空难夺走了他正在华年的生命,而在空难发生的那一刹那,他与警卫员用生命护卫了国家的机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历史印记!
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充分诠释了郭永怀对祖国的深爱,对科学的热爱,对亲人的挚爱,正如剧中人郭永怀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
在接受导师郭永怀耳提面命教导的六年间,我了解到,他深沉寡言,不苟言笑,但是他把炽热的爱埋在心里,表现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中。他默默地率领众人科研攻关,总是战斗在第一线。我见过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时他在现场监测时待过的掩体,见过他试验克服热障的庞大风洞,也知道作为力学所副所长的他为科研人员设计过图书馆的座椅、灯光。
他说过:“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来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用行动实践了他的热爱和希望。
我忘不了53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里,第一次见到导师时的情景。那时,郭先生对我和师兄李家春说:“ 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作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学所,在中科大,在九院,在29基地,到处可以看到他的“铺路石子”精神结出的硕果,而他的教导也成了我一辈子的座右铭。
我也见证了郭先生与师母李佩先生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在他俩20年的共同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笃爱情深,大爱无疆,在郭先生辞世的47年中,李先生依然对他一往情深。如今李佩先生已经97岁高龄,仍有一种“你不回来,我不老”的情怀。这一点,在音乐剧中有生动刻画,即使在这个八分钟的片断,也感人至深。
总而言之,科学家是有大爱的人。这些共和国的脊梁用大爱为我们构筑了永不坍塌的铁的长城!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识生活。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zizaifenxiang@163.com。
《知识分子》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并担任主编。关注请加微信号:the-intellectual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