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施一公:支持年轻人构建中国科学的未来 | 问卷调查
饶毅(前左)、施一公(前右)在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工作会议上。摄影/郭海军
编者按:
青年科研人员是我国科研界的主力军,却长期面对职称、科研、收入等多重困境,自嘲是“科研民工”。早在2011年2月14日,饶毅、施一公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公开呼吁支持年轻科学工作者以及博士后和研究生。但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时常看到对他们困窘状态的公开报道,发展现状似乎并不乐观。他们大多没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空间,缺少科研资源,生活清贫,部分青年教师陷入教学和科研两难境地。他们背负民族科技复兴的希冀却步步难行。
45岁(含)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现状到底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希望解决哪些困难?知识分子联合自然出版集团(ID:macmillan-nature)、中科院物理所(ID:cas-iop)、科学人(ID:scientific_guokr)、科研圈(ID:keyanquan)、科学松鼠会(ID:SquirrelClub)、知社学术圈(ID:zhishexueshuquan)发起本次问卷调查,希望能得到大家支持。请根据您个人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填写,我们会根据调查数据尽快推出相关分析报告。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参与《青年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现状调查》并有机会获赠精美礼物,感谢您的支持和时间。
撰文 | 饶毅(《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施一公(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责编 | 李晓明
● ● ●
支持年轻人构建中国科学的未来
中国的科技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这一点大家有广泛共识。但如何完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完善体制的目标是鼓励创新和更好地培养人才,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完善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独立生涯起步不久、相当于国外助理教授时期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及当代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博士后和研究生。
纵观世界科教历史,年轻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乎所有学科,许多重要的原创性工作都是由年轻人做出。支持年轻人,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年轻人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年轻的科学技术人才将决定我国能否在一、二十年内真正在科技领域全面与世界领先水平接轨,这是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在中国大力强调支持年轻人尤其重要,习惯上讲究师道尊严、论资排辈,在一定程度上对年轻人的成长起到了负面作用。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不敢挑战学术权威,不敢在导师面前展露自己的睿智和独到见解,过于崇拜学术大师而妄自菲薄。这些阻碍了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此外,对于年轻的独立研究员来说,很多人面临着严峻的起步环境∶在资源上不仅要与自己的同龄人竞争、还要和比自己出道早几年、十几年的人竞争。
在美国,有多个专门支持年轻科学家的基金,比如Pew Foundation和Searle Foundation,都要求申请人拥有独立实验室不超过三年。而我国则缺少类似的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本意是支持年轻科学家的成长,但在评选时往往是年龄接近上限(45岁)、已经拥有独立实验室多年的科研人员胜出,而那些刚起步、亟需支持的年轻科学家则很少机会。
我们认为,对年轻人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尚未独立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提供良好的个人待遇,使他们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于科研训练;二是为刚刚起步的年轻独立研究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使他们最大程度地专注于科研创新。
几年前,鉴于研究生待遇偏低,海内外五十多位教授曾联名建议国家增加研究生补贴。国家有关部门很快付诸行动,大幅上涨了对博士生的补贴,引起非常好的社会反响。然而,对比国外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我国的待遇依旧偏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比如提高研究生补贴、博士后工资在科研经费中的支出比重,等等。
另一方面,大力支持起步阶段的年轻人在有些单位已经实施,但尚未在全国普及。我们希望中国的主要研究院所能够提高年轻独立研究员的待遇、增加对他们的经费支持、给予较好的工作条件,使他们不用为了经费疲于奔命,耗费大量时间。同时设立严格的评审制度,优胜劣汰,有效地以科研能力来选拔和支持人才。
支持年轻人,要着重学术潜力,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以是否出过国为标准。一些国内培养的青年科学家,其水平甚至优于国外名校的博士。对于年轻人的支持,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要允许在支持过程中不断观察、定期评审,再决定是否继续支持。
青年学者的成长离不开高年资学者的支持。我们应该多与青年学者交流,激励他们勇于突破,追求国际上的卓越。掌握一定范围和资源者应该积极提供给青年做学问的天地,在评审中公正和客观。我们对年轻人不能求全,而主要是看学术能力,宽容一些无关原则的方面。比如特别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容易有脾气、甚至顶撞行政上级,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理应宽容对待。
建立支持年轻人的体制也是改变中国学术风气的关键举措之一。当年轻人能够以学术实力获得支持,就无需再花时间拉关系,从而改良风气、净化学术环境。我们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增大对于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国家加大对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投入,使其成为定期评估后可以延续的经费,扩充以人才为评审基础的经费项目,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参考德国的马普学会或美国的HHMI。
坚持长期支持年轻人,定会出现令人惊喜的结果。年轻人是中国科学的希望;支持年轻人就是构建中国科学的未来。
互动有礼
为感谢大家的支持,本次调查活动的发起方“知识分子”将提供《辛酸与荣耀》签名版50册,“科研圈”将提供《环球科学》2016年5月号20册,“自然出版集团”将提供《Nature》第一期重印本20册,“科学人”将提供纸质笔记本与笔30套作为互动礼品。点击“阅读原文”或长按二维码参与问卷调查即有机会获赠。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
授权:shangwu@zhishifenzi.com
关注请加微信号:the-intellectual或长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