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摄影与绘画:一次技术与艺术的碰撞

2016-08-13 林凤生 知识分子


图片来源:pixabay


文 | 林凤生(上海大学《自然杂志》编审)


  


照相机终究不及画笔和颜料,它无法展现天堂与地狱。

——蒙克


1827年的一天,法国科学家尼埃普斯在金属板上涂了一层特别的沥青,经过8小时曝光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从此,照相机和摄影术登上了人类的历史舞台。它也给绘画带来了冲击、机遇和挑战。


从接受到模仿


摄影技术问世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888年,可以弯曲的胶片问世,取代了原来的玻璃胶片,而且胶片可以送到别的地方去洗印,使摄影得到了普及。到了19世纪60年代,专业的照相馆几乎遍及了欧洲的每个城镇,许多画家自己购买了相机,他们用照相机来收集绘画资料,同时也吸取摄影作品的特点,把它们融入自己的画中。


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卡普辛大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不断移动,所以在曝光时间较长的早期摄影里,人物的形象十分模糊,拖着长长的阴影,莫奈的画中就显示了这些特点,评论家说画中的颜色就像“用舌头舔出来的”。有趣的是,莫奈的这幅摄影味很浓的作品并非写生,而是从位于这条大街上的纳达尔照相馆的照片中“拿来的”。


事实上,当时的许多画家采用照片代替写生。库尔贝用裸体模特的照片来画《源泉》,马奈的名画《草地上的午餐》也借用了照相馆里的布景。《巴黎街景·雨天》(图1)是一幅模仿照片的作品,画家使用了简单的色调和薄薄的颜料,展现了巴黎市区一个星状岔道口在蒙蒙细雨中的景色。作者卡勒波特出身富裕,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的粉丝,常常花“银子”购买他们的作品,几次印象派画展他都是赞助人,屁颠屁颠地跟在几位大师后面,可是在印象派画史中几乎看不到他的名字,让人遗憾。



图1 卡勒波特《巴黎街景·雨天》


从彼此借鉴到互相融入


法国画家德加是当时画家中最会玩照相机的,也是懂摄影的人中画画得最好的,所以在他的作品里,两种艺术的优点巧妙地被融合一体。美术史上,他被称为印象派画家,与莫奈和雷诺阿齐名。事实上,虽然他们彼此比较熟悉,常常在咖啡馆里见面,但是聊得并不投缘。说话刻薄的德加常常冷嘲热讽,弄得场面十分尴尬。另外在创作上,他也不喜欢在户外作画,对印象派画家津津乐道的、捕捉稍纵即逝的景色不感兴趣。他喜欢画室内的场景,作品也完全在室内完成。


许多人看了德加的画都认为他是“抓拍”高手,体现了摄影快速成像的特点:抓拍了人物活动还没来得及摆好姿势的一瞬间,使画面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事实上,德加在作画的时候,照相机还没有办法拍快照呢(曝光时间太长)!他创作的那些看起来漫不经心的画面,正是他苦苦追求的效果。正如评论所说:“那种捕捉一景、一地、一事于一瞥之中的感觉,在德加的作品里跃然纸上。”


图2是他的作品《洗衣妇》,与《芭蕾舞女》一样都是他最喜欢的题材。这幅画的摄影味道相当浓:画中的少妇面部十分清晰,乃是模仿照相机镜头的聚焦之处;背景的其他部分和桌面上的布料,因为不在照相机镜头的景深范围里,有一点“跑焦”,显得很模糊;洗衣妇不能站着不干活,所以在底片上还留下了她上臂运动产生的叠影。不要据此认为德加在写生,实际上这是他精心构思的结果。



图2  德加《洗衣妇》


德加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因为他出身名门,不愁生计又不必靠卖画为生,所以他的画张张都是精品,很少有应景之作。在人生的最后20年里,患有眼疾的德加几乎成了盲人,没有办法再画画,却凭着记忆和感受创作了许多蜡泥雕塑作品,他就这样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个人精神乐园里。


挪威画家蒙克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有一句名言:“照相机终究不及画笔和颜料,它无法展现天堂与地狱。”确实,摄影技术刚刚普及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照相机不会说谎”。它只能够拍摄镜头前面的东西,不能够像画家那样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摄影师当然知道自己的“软肋”,他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去编撰故事,构思有思想、有内涵的画面,而不仅仅去抓拍“快照”,从而使摄影成为一门艺术。图3是早期摄影家亨利·皮奇·鲁宾逊的作品《弥留》(1858)。照片上一位生命垂危的年轻姑娘奄奄一息,脸上却呈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美丽,悲伤的亲人守候在她的身边⋯⋯这是一个让人触景伤情的感人画面。但是照片所示的场景并不是真的,它是由5张不同的底片合成的。照片里的人也都是专业演员经过精心排练扮演的。



图3  亨利·皮奇·鲁宾逊《弥留》


这幅具有很强感染力的艺术照片,也让画家蒙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姐姐就是这样去世的。于是,他把这幅照片改成油画《春天》(图4)。美术史家利夫·帕瑟用X射线检测后发现,画面的初稿与照片十分相似,连标题也一样。现在看到的画已经蒙克多次改动:少女虽然还是病怏怏的,但是户外的春风正吹进来,吹拂了窗帘,画的题目也改成了“春天”。创作让蒙克重温儿时的记忆,并为自己增添了新的希望(因为他也同样身患疾病)。总之,在19世纪的后几十年里,画家和摄影师都互相借鉴,创作了一批有摄影味道的绘画和有故事、有思想的艺术摄影作品。



图4  蒙克《春天》


从创新突破到独树一帜


工业革命带来的另一负面效应就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疾病流行,19世纪的伦敦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著名的泰晤士河也是污水浊流,风光不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火”了500年的西方写实绘画渐渐地式微。火车、飞机、电报机和电话等新技术、新发明提高了生产力;而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出现更是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受此影响,新的绘画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其中也不乏受到摄影艺术影响的画派。致力描写运动的未来画派显然受到了当时频闪摄影的启发,关于这方面内容笔者做过介绍,不再重复。


事实上,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新潮的画家已经没有耐心花上几年工夫去创作传统意义下的绘画精品,有些艺术家干脆把绘画与照片等直接拼贴起来,称为“照片蒙太奇”。德国达达主义流派成员汉娜·赫希和豪斯曼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生活的年代恰好是照相制版技术发明和推广的几十年。这些年里,报纸、期刊、海报、广告等传媒中的图像如潮水般涌入日常生活,对他们的创作和追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他们把“看得上”的摄影照片从印刷品上剪下来,再与别的图像和文字重新组合拼贴,构成一幅有主题的新艺术品,主要表现人群与机器密集的都市给人的强烈感受(图5)。有评论家贬低这样的创作是“照片集中人”,事实上,这样的创作还是充满了个人幻想和艺术天赋的。


当然,在绘画不断从摄影艺术中汲取营养的同时,摄影创作也从绘画里得到不少启示。摄影艺术家也借鉴了绘画的创作和构思方法来拍摄照片。从早期的摄影名作《弥留》到近年拍卖了400万美元的《莱茵河》(德国摄影师安德里亚斯·古尔斯基,1999年摄)都是经过摄影家精心组织、构思、拍摄、裁减、拼接起来的,作品里还加入了作者的个人情趣和思想观念,与一般的纪实照片完全不同。当然,这些主题更应该是摄影艺术史要深入讨论的内容了。



图5  汉娜·赫希《用菜刀切开德国最后一个魏玛啤酒肚文化时代》


本文原载《科学画报》2016年8期,作者林凤生为上海大学教授,《自然杂志》编审,近著有《画中有话——解读名画中的科学元素》。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欧洲工业 | 镜像 | 炼金术 | 抽象画 | 印象派

屠呦呦 | 张亭栋 | 白岩松 | 何江 | 张锋 | 杨振宁

高考招生 | 冬虫夏草 | 艾滋 | 疫苗 | 转基因笑话

定制食疗饶毅谈读书 | 核心期刊 | LIGO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授权:copyright@zhishifenzi.com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