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00万种生命意味着什么 | 书评

2016-08-17 黄永明 知识分子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在知识分子的店”购买


撰文 | 黄永明

责编 | 陈晓雪


  


我们对数字的想象力非常有限。数字小的时候还好,比如70公里,我家到机场的距离,这是较为容易想象到的。然而,当看到一架探测器飞行了47.6亿千米到达冥王星这种事的时候,感觉就像看到富豪的银行流水——仅仅是个数字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们理解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方面。生物学家迄今并不知道地球上总共有多少物种,他们猜测这个数字在1000万到1亿之间。但这已经足够让我们难以想象了。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可能大部分时候只会注意到同类,偶尔注意到一些猫和一些狗,目力所及的植物也是经过选择的少数人工作品,生物多样性是一件离生活经验太远的事了。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被城市生活所蒙蔽,对真实的自然界浑然不觉。这甚至有可能是危险的——由于不曾理解,我们会低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程度,也并没有意识到人类正在造成的地球生命历史上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究竟在破坏些什么。


我曾在一间生化实验室待过一段时间,我能够理解数以万计的生物学研究者和学生们日以继夜在实验室中所研究过的所有物种,不过是沧海之一粟。随着许多生物的灭绝,人类再也没有机会去认识它们。其中一定不乏含有某些对人类疾病存在特效成分的物种。


或者,从最日常的角度来说,吃货们可能还没有机会品尝到那些比牛油果、车厘子好吃十倍的世外水果,它们就已经先行灭绝了。某些我们从未吃过,但有可能养起来供人食用的奇特又美味的动物(比如某些龟或者蜥蜴),也没有机会活到那一天。美食餐桌的潜力愈发局限——这难道不是一件想想就悲哀的事情吗?


我们需要在理解生物多样性方面获得启蒙。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走遍热带雨林,或是潜入湖泊和深海,但博物学家能够将他们观察到的世界讲述给我们。美国研究蚂蚁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E. O. Wilson)就称得上这方面的一个表率。他出生于1929年,现在已经87岁,他把自己毕生考察自然世界的经验写在了几本著作中。其中,《缤纷的生命》一书堪称典范。


我的一位编辑朋友曾说过,有价值的内容是不在乎书写形式的。仅仅从这一个方面讲,《缤纷的生命》就是成功的。它并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罗列物种的书,也不是呆板的常识介绍,而是作者以科学家的思维去剖析信息和理解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时候就像推理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而且,许多时候,作者是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讲述,这让科学知识无比鲜活。


从“狂暴的自然,坚强的生命”开始,作者以自己在热带雨林里遭遇暴雨的经历讲起,描述了生命是如何在变化多端的自然界中生存下来的。接着,从物种起源和进化的角度,威尔森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讲述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如何形成并达到巅峰。最后,他讨论了人类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冲击,以及可能的解决之道。


难能可贵的是,内容有价值的同时,书写形式没有任何的妥协。威尔森使用了一种古雅的语言去讲述所有这些内容,文字本身的功力是十分深厚的。一些语言极具冲击力,比如,“以长时段的角度来看,超种群的物种可以想象成一片漆黑地面上闪烁的灯海。每盏灯亮代表一个活族群,其地理位置是该物种的栖息地。当栖息地内有该物种时,灯就亮起;没有时,灯就熄灭。……当灯熄灭率大于点亮率时,物种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又如,在讲到一种鸟走到尽头的时候,威尔森写道:“这只黑胸纹虫森莺雄鸟的激情,说明了它正处于旺盛的繁殖状态,但是命中注定无法被同种的任何雌鸟所发觉。”


另一方面,也许是由于作者的描写特别细腻,我必须承认,在读第一章的时候我有一种“迷失在细节中”的感觉,不知道作者究竟想要讲什么。但是从第二章开始,就豁然开朗,慢慢理解全书的脉络。如果你刚拿到书时有同样的感觉,那么我建议你坚持往下读一读。


某种意义上说,基于作者的写作风格,这并不是一本读起来会很畅快的书。起码你不能指望像读小说那样一目十行。我相信拿它来在地铁上消磨时间对于大多数人也不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这本四百多页厚的书实在需要你在安静的时候细细品味,也许你也需要一个静夜去思考1000万种生命意味着什么。


我花了一些时间才把这本书读完。实际上,当我把这它读到还剩下六十页的时候,我开始非常不愿意读下去,因为我不确定自己能很快找到下一本如此有味道的书。


 黄永明 科普作家,曾任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编辑、《南方周末》资深科学记者,2012年AAAS-EurekAlert!国际科学记者奖学金获得者。


长按二维码识别,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