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白问霾:冬季空气污染还有得治吗? | 对话贺克斌院士(1)

2017-03-06 程莉 知识分子

图片来自Pixabay


访谈背景:

霾污染已经是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俨然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迄今,我国科学界的相关研究专项层出,各路专家纷纷解读、献计;各级政府屡下治霾决心,放出很多狠话,也付出了诸多努力。但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污染天气,使很多人失去了信心和耐心——霾到底能不能治理?霾污染是如何产生的?造成大面积严重霾污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治理霾污染有没有良策?效果究竟如何?我们的“阅兵蓝”、“APEC蓝”何时变为“常态蓝”?

        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道,过去一年,“强化大气污染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4%,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

然而,2017年伊始,华北地区就遭遇了特大霾污染天气,人们在污染指数爆表中跨入了新年。从《赛先生》到《知识分子》,作为主编的清华大学教授鲁白持续关注霾污染问题,曾组织专题研讨,频频出现的霾污染天气让他下决心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探讨:治理霾污染背后的科学难题,国家有什么样的总体战略布局和措施,以及社会大众可以有什么作为。

“《知识分子》应该直面问题的根源,寻找中国治霾的答案”。为此,鲁白找到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1996年就在清华园里架起PM2.5监测仪器,不久前又受邀出席中央领导亲自主持的治霾会议的贺克斌,能否直面鲁白的追问?


对话 | 鲁   白(《知识分子》主编、清华大学教授)

           贺克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整理 | 程   莉

责编 | 李晓明


  



冬季烧散煤是PM2.5的第一大来源



鲁白:人们普遍有一个印象,冬季霾污染尤其严重。新年伊始出现这一轮重污染天气,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贺克斌:霾污染的形成有两大主要因素:人为向大气中排放有害物质,和在大气中的传输和二次化学转化。在气象方面,近50年来,在特殊地形特征和气候变暖双重背景下,京津冀地区的气象条件总体朝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地面平均风速减小、大风日数减少和静稳高湿天数增多,这些都有利于二次转化反应发生。2016年12月,是中国1951年以来最温暖的12月。另外,那段时间正好华北地区冬季风速也很小,扩散能力下降。那么为什么在华北地区冬季灰霾的情况比较严重呢?概括两句话:


1)一年四季中,冬季的气象条件使得自然消纳扩散污染物的能力比其他三个季节差。综合来看,华北地区消纳污染物的能力在逐年减弱,到了冬季就更弱。


2)华北地区冬季会出现一个民生刚需:供暖。供暖会平均新增30%左右的污染物排放量,包括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大气中的40~50%的PM2.5和二氧化硫与燃煤相关。


总结起来,天上的消纳能力下降的同时新增30%的污染物,冬季变成了灰霾的重灾期,天气一暖,又不刮风,就很容易出现重污染天气。


鲁白:我们没法控制老天爷,让他刮风或不变暖。那么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在控制造成霾源的人为因素:首先,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看看什么是造成冬季污染物排放量上涨的主要根源?


贺克斌:事实上,我国近年来几种污染物排放量都开始往下降。2006年以来,二氧化硫排放量就往下降了;2012年以来,氮氧化物开始往下降。整体上,一年当中排放的污染物都在下降,但是冬季比其他三个季节的排放多了30%。


一般来说,灰霾的来源有几个方面:汽车尾气, 工业污染源排放,大面积建筑粉尘,燃煤的企业,以及家用的取暖,特别是散煤造成的污染。对北京来说,汽车尾气排放的增加是一个可预测的恒量,一年四季应该变化不大。春夏秋三季,工业是第一大污染来源;在冬季,取暖成了主要因素,而其中的散煤则是PM2.5的第一大来源。所以在冬季的北方需要用燃煤取暖,散煤可能是严重灰霾的一大来源,气象条件又促成了二次化学反应,造成大面积的霾污染。



解决冬季散煤取暖问题需智勇双全



鲁白:那看来缓解冬季严重灰霾的关键在于控制散煤。在2017年1月初,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在与新闻媒体的见面会上指出了其严重性——“中国每年要烧2亿吨散煤,烧一吨散煤是电厂排放的10倍以上。未来将加大集中供暖,减少小锅炉。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要淘汰小锅炉。”——你是否同意治理散煤是抓住了冬季霾污染治理的方向?


贺克斌:陈部长的这次新闻媒体见面会信息量很大,仔细体会,可以看作是近几年治霾思路的总结梳理,也透露了最新的治霾措施。比如针对散煤问题,今年10月底前,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等地将建立禁烧散煤联合治理区域。年前,环保部就向华北七省市发放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这些工作都是连续的、很有针对性的在推进。


鲁白:霾污染的治理说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散煤燃烧问题由来已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某种惯性的安排,可能不是说禁就能禁得了的。比如,禁止燃烧散煤,老百姓冬季供暖问题怎么解决?这块硬骨头要怎么啃下来?


贺克斌:供暖是刚需,但可以用更加清洁的方式来满足民生需要,减少污染,比如把千家万户烧散煤取暖逐渐替换成用电。


鲁白:电从哪里来?怎么能让老百姓用得起电?


贺克斌:让老百姓放弃散煤改用电,必须解决你提的这两个问题。2014年之后,中国电力供需紧张的情况趋缓,电力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发电厂一年可以发6000小时的电,现在实际平均发电4100小时。那么就可以允许发电厂把多出来的这部分电用来供暖。


供电问题解决了,用电费用问题怎么办?现在一度电大概7毛,老百姓烧散煤的成本是1毛多,这是巨大的差距,怎么填补?从政策设计上,政府在供暖周期里首先把附加在电上的各种基金、税费全部拿掉,这样一度电就只有3毛多。但老百姓还是付不起。中央财政再补贴1毛多,地方财政匹配补贴1毛多,那就只剩1毛多了。而老百姓反映说,可能1毛钱都用不了。为什么?原来用散煤时的1毛钱是三间屋子都烧炕,现在晚上睡觉就一间房子开电暖气,其他房间的都关掉,电费就省下来了。


鲁白:为什么政府今年舍得下这么大的决心?


贺克斌:之前很多地方政府是吃过大亏的。老百姓烧散煤都是因为经济负担问题,越便宜的煤越买,热值不是特别高,但是可以凑合供暖。虽然灰、尘、硫、氮排很多,但老百姓一般不关心这个,反正可以弄个烟筒排出去。一些城市领导针对这个问题,拿出几千万元补贴,买来优质煤,免费给老百姓把家里的劣质煤置换掉。结果,政府的人前脚刚走,卖劣质煤的煤贩子又来了,跟老百姓说:你们家的好煤,我全拉走,给你换回原来的煤,我另给你500块钱。


这样折腾一圈儿下来,污染一点没变,反而严重了,治理污染的几千万专项经费还被瓜分掉了,可能煤贩子拿的更多,相当于他们合起来侵占公众利益。一般老百姓会觉得,反正都是烧煤,我还能多得几百块钱,当然愿意配合煤贩子了。这都是真实的例子。


所以设计政策的时候,这些细节不解决不行。现在施行农村电网改造,煤贩子不可能发电去卖,这样的话,国家的钱不会流失掉,治理空气污染的努力就能落在实处。


鲁白:现在农村煤改电已经做了多少?


贺克斌:从2016年夏开始大力推进,国家也设计了一些很细的政策。预计到今年10月底前,京津冀地区荣乌高速以北、京昆高速以东近1万平方公里区域率先实现“禁煤区”,不能再烧散煤。



怎样堵住污染漏洞?



鲁白:除了供暖的民生需要之外,也有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仍然在燃烧散煤,这部分问题如何解决?


贺克斌:的确。比如,农村还有很多种植或养殖用的塑料大棚,冬季会烧散煤维持一定的温度。不要小看这一部分的排放贡献,加起来不是小数字。政府也要统计一下这些塑料大棚会使用多少散煤,但是,这一部分的需求就是商业行为了。所以在设计用电补贴的时候,也要注意区别于老百姓的生活用电的需求,从7毛多钱变成1毛多钱,背后有巨额的经济补贴。这就需要计算,供暖的合理用电量范围是多少?超过这个就不能再给优惠。


鲁白:京津冀地区还广泛分布小工业作坊、小型的燃煤锅炉,而且分布在城乡结合部,这部分污染排放怎么办?


贺克斌:这是我们国情比较复杂的一面,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污染排放源很隐蔽,比如围在高墙里生产;有的连烟囱都没有,污染物分散性排放;有的污染物是没有颜色的;甚至还有采取夜间生产等游击策略躲避监管的。这些尤其考验政府的监管能力和综合治理措施。


鲁白:这些年,国家还是想了很多办法,出台法规、政策、措施,但是成效并不令老百姓满意,网上有很多人都说,政府不作为。如何堵住不法分子发挥“聪明才智”寻找到的制度漏洞?


贺克斌:说政府不作为,可能还是很冤枉的。但是政府在监管方面,确实需要我们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支撑。我们不可能让执法人员天天到现场监管,要是没有好的技术措施,他们把这个现场走完,另外一个现场又开始排污了。此起彼伏的,哪里管得过来?所以要把遥感技术、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用起来。


比如说,这一片工业大院是停产的,怎么还会用那么多电呢?让你限产一半,怎么用电量还增加了,或者一点变化没有?对违法违规企业不用贴封条,直接从供电方面采取控制措施更有效。就是要想一些这样的办法来卡住污染源。 


鲁白:我想可以请广大老百姓一起参与监管,譬如说,看到污染用手机拍下来,通过互联网举报。


贺克斌:对,石家庄就有这类奖励措施。你看到污染发过来手机拍的照片,一旦被核实,奖励200块钱。


但是老百姓看不到污染的情况怎么办,遥感技术、无人机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现在基本上是一靠电量,二靠热量,即通过卫星遥感。这个地方既然停产了,就不应该那么大的发热量。辅以无人机精准采集证据,加上其他很多线索,执法人员一进入现场就能抓个正着,然后重罚。


这就是为什么监管方面必须要有技术手段跟上,国家应该花大力气、投巨资,来研发监管的方法。如果监管方法不完善,无论你研发多少好的减排技术,排污者就是不用,就是跟你捉迷藏,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人们会铤而走险。


制版编辑:李 赫丨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SARS记忆|VX|引进诺奖得主|五音不全|抗癌药 

新年献词|最受欢迎 |西湖|农场|学术辩|日本奖

屠呦呦|王晓东|白岩松|何江|张锋|杨振宁|李佩

卢煜明|王小凡||女性成就|张纯如|数学教皇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授权: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



点击“阅读原文”,牵手科学队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