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硅谷:松山湖边的机器人梦想|特稿
►俯瞰松山湖
撰文 | 邸利会
责编 | 李晓明
● ● ●
在一个10000平方米的地下工厂,工作人员正忙碌着进行高度精密的制造工艺与技术测试;地面之上,是另外一个12000平方米的中试车间,来自实验室的样机正接受严格检验,“幸存者”才可进行大规模量产。
这种新颖的安排是筹划中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区。
9月6日,这个占地6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园区开工,预计2年后建成,届时可容纳100多个创业团队,集技术创新、创业孵化、人才培养为一体。
2014年底成立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已为圈内人所知。这次开工建设的巨大建筑群可说是一个升级版。
创办人正是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李泽湘。他介绍说,三年后的今天,基地从0到1到n,出现了不少优秀团队,因原来的场地所限,此番扩容是在松山湖管委会、东莞市政府的支持下,为有想法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更适合、更美好、功能更齐全的园区。
李泽湘自己是多年的创业者,从香港科技大学的实验室开始,作为“学院派创业” ,他直接创办或影响了多家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如固高、大疆、李群、逸动等。三年前,他从深圳来到松山湖,创办了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专注机器人及相关行业的创业孵化与人才培养。
“相信几年后,一批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全球有影响的产品、国际知名的科技公司将从这里诞生,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李泽湘说。
东莞所在的港粤澳大湾区正努力成为下一个硅谷。作为创业导师的李泽湘为何选择了松山湖,5年10年之后,这里会走出多个像大疆一样的全球性企业么?
►李泽湘和创业者在一起
1松山湖的魅力
从深圳宝安机场出发,大约半小时车程,便可到达东莞的松山湖区。8平方公里的湖面,静谧优雅,不少科技企业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荫之中。这里符合人们对未来的想象,生态、科技、人居完美融合。
2009年,因为深圳的土地资源紧缺,各方面成本增加,李泽湘想为创办的几家企业寻找新的发展腹地。在以深圳科技园为圆心,把周围一小时车程内的产业园区考察一遍后,他被松山湖的旖旎风光所吸引,决定将这里作为新的梦想之地。
经过几年筹备,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在2014年底正式成立,从全球范围发掘招募优秀创业团队,帮助他们走向更大的成功。
这里俨然成了机器人创业者们的乐土。逸动、李群、云鲸、松灵等30多家企业先后入驻,覆盖核心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这里有富有经验的创业导师指导,有技术支持,供应链资源,还有资金(基地对这些创业团队投资8000余万元,帮助15家在孵企业获得3.45亿元的外部投资)。基地还通过与高校合办机器人学院、举办机器人夏令营、机器人大赛等为企业储备后续人才。
对这些机器人孵化企业,东莞地区丰富的供应链资源是一大优势。
“松山湖毗邻的几个镇,通过高速路可以方便到达;这几个镇都各有特色,比如寮步有最大的二手车城,旁边的大朗是最大的毛织城,凤岗是五金城,樟木头是电子城等等,这样的供应商有聚集性,采购非常方便;像电子方面,从深圳的华强北寄东西,一天就到了,特别适合硬件创业。”松灵科技的创始人之一蒋亦瑄告诉《知识分子》。这家从事自动停车系统研发的公司2016年底入驻基地。
当地政府机构松山湖管委会,也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很多方便。从工商注册、银行开户、工厂寻址、装修,大小事务都尽量上门办事。在基地大楼里,东莞科创局还设了一个茶室,每周二主动上门,询问企业的难处,政府可以协调解决。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政府一定要投钱或者给地,我们需要的是当有事情找到政府的时候,好办事;这样精力就会省很多,我们只负责把产品做好,让公司更好发展,不需要整天思考那些外部的事情。” 潘宗良说。他是逸动的创始人之一。只需专注于公司该做的事情,这对任何一家初创公司都尤为重要,某种程度上节约了成本、加速了迭代。
松山湖作为创新创业的优势正在显现,相对便宜的租金、房价、生活成本,对于刚进入职场的年轻工程师,同样有着吸引力。这里已经积聚了一批新兴科技企业。有消息称,最近华为也要“举家搬迁”到这里。
三年间,李泽湘领导的基地已孵化实体80余家,包括53家创业企业和32支创业团队,其中27支已成功孵化为公司,总产值超过19亿。
2学院派创业
在中国,教授在创新创业方面作出如此成绩并不多见。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大约10个毕业生中有1个走出校门开始创业,李泽湘说,在他的实验室,现在每3个学生就有1个在创业。
不过一开始,李泽湘只是港科大的一名普通教授,并没有创业打算。从1992年加入港科大算起,7年之后,在机缘巧合之下,他才在深圳创办固高。李泽湘后来总结说,通过创办固高,对于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或者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有了深刻认识:“大学研究必须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才能显现出大学的意义。大学里最重要的成果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论文。”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李泽湘亲自带队参加机器人大赛。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无论是早期港科大的实验室,还是松山湖基地,这些创始人中如果不是当年李泽湘的队员,很多也都参加过亚太机器人大赛(ABU Robocon)。
Robocon至今16个年头了,一直深受机器人爱好者的追捧。圈内人叫这个比赛“萝卜坑”,队员间互称“坑友”。这样的比赛,有点像微缩版的创业:几个月的时间里,队员间相互协作,综合运用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和技能,亲手制作机器人并完成比赛。几年下来,“坑友”中出了不少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者。
受到参加机器人比赛的启发,李泽湘特意设计开设了一门为期8个月的机器人课程,汇聚了多个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学习和实践。
“一方面,他们学习有关团队合作、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种种知识。另一方面,我带着他们到深圳的华强北买零件、制作印制电路板、做模块设计、进行机械加工。这就将原本需要一个月的样机研发时间缩短到了一到两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也接触到深圳整个产业的生态环境和制造业供应链。” 李泽湘后来回忆说。
通过打通产业和课堂,导师李泽湘带领学生一路前行。
2006年,他辅助学生汪滔创办大疆。2007年创办比锐。2011年,他帮助学生创办李群自动化。这中间的2009年,李泽湘考虑在深圳周边寻求一块发展的腹地,能有利于初创企业的成长。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牵头的一个研究团队成为了广东省创新科技计划首批十二支团队之一,入驻松山湖华中科大东莞制造研究院。
继港科大、深圳之后,松山湖成为了李泽湘创新实践的又一据点。
3从0到1,从1到100
在松山湖的创业者眼中,李泽湘是导师,而汪滔则是一个榜样。
2个月前,“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宣布,将2019年机器人与自动化大奖授予师徒二人,表彰他们“为民用无人机的发展及商业化、航空影像技术及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此前该奖项获奖者均为欧美、日本的知名大学教授或机器人企业创始人,如工业机器人之父Joseph Engelberger,国际机器人巨头Fanuc的创始人Seiuemon Inaba等。
其实,李泽湘和汪滔早已“声名在外”,不局限于机器人界。
作为同行和合作者,首尔国立大学的Frank Park教授告诉《知识分子》,李泽湘使中国成为前沿无人机(drone)技术的世界领导者,提升了不仅仅是深圳一地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在机器人研究社区,李泽湘在机器人操作和抓取方面开创性的科学贡献也一样被大家熟知,他是首次将高等数学的工具运用于机器人学的研究者之一,也是为机器人科学奠定科学基础的主要研究者之一。
Park教授还说,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李教授都是年轻机器人研究和开发者们的偶像(role model)。偶像这词一样适用于汪滔。2006年,当汪滔还在深圳的一家民房里埋头苦干时,大概没人料到,日后的大疆能在消费级无人机行业占据统治地位,其产品也多次入榜《时代周刊》最佳发明。
不过谈到获奖,李泽湘只是淡淡地说,“这是自然做事情的结果吧”。谈到汪滔,他说,“我们对好学生,绝对不应该用传统的帽子去戴。”
►李泽湘教授和实验室的同学们在一起
“他给学生一颗种子,播撒出整片森林。”蒋亦瑄说。在他眼中,李泽湘不是一般的大学教授,他的视野要宽广得多,对于技术、企业、产业乃至地区发展都有深刻见解;最要紧的一点,“李老师真正关心我们,不认为我们是谁的劳动力。”
遇到李泽湘是一种思想上的洗礼,潘宗良说,“尤其这几年,大疆这样的成功,他也并没有一味推崇工科学生创业,但是他在推崇每个人都有一颗创业的心,哪怕去一家公司工作,因为他觉得一个人要有主动思考去择业的一种思维,而不是被生活或者主流推着走。当然,他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去试一下创业的过程,如果觉得不适合,可以加入别人的公司,要弄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生活,到底想要什么。”
除了这些,李泽湘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还在于一种信任,一种宽容失败的态度。
“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他从不轻易否定,我见过这么多师兄弟,这么多例子,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但李老师永远是一个想法,只要学生不放弃,他永远是一种支持的态度。我觉得这点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创业,因为中间会有无数次反问自己,我还能继续走么?每到这样一个坎的时候,会觉得至少他还在支持你。我觉得这种信任是很关键的。“ 潘宗良说。
而大疆的成功则是身边一个活生生的榜样,让他们在“灰暗的时刻还能看到希望”。“这和你整天听苹果的故事是不一样的,因为你见证了一个苹果的真正诞生,而且是这么近距离的。我们平时还能和汪滔师兄偶尔吃个饭,聊一聊,这个感触是不一样的。” 潘宗良告诉《知识分子》。
经常,对这些新的创业者,之前创业公司趟过的河,跨过的坑是宝贵的财富。从前人学习,彼此间切磋,他们能收获到很多。除了孵化创业外,松山湖基地还有另外一重使命,培养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当然,这里的企业也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中国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创业者和优秀工程师缺口巨大。多年以来,李泽湘一直想通过革新教育,弥补这一缺口。早在2004年,李泽湘创办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自动控制与机电工程学科部,培养了300多名优秀人才,后来这300人里创立了几十家公司。2016年3月,基地与广东工业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创办机器人学院,首批招生110人,即将毕业。李泽湘告诉《知识分子》,他准备建立更多的机器人基地,与更多高校合作,扩大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满足市场需求。
通过一体化技术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培养,李泽湘正帮助更多年轻人实现他们的机器人梦想。而这些年轻人也正从松山湖出发,努力造就中国的硅谷之梦。
更多精彩文章:
www.zhishifenzi.com
访问网站,浏览更多内容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本页内容
授权转载请联系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知识分子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