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良”,也是一种伤害?| 观点
pixabay.com
撰文 | 牟修锐
责编 | 陈晓雪
● ● ●
昨天(1月4日),收到了一个好消息:2018年北京的空气比往年好了不少。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北京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同比下降12.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数据也有改善。
确实,北京的空气不像前几年那样时不时就让人喘不过气,但污染仍然存在。 这不,2018年PM2.5年均值超过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46%。为了保护呼吸系统,我把每天的空气质量指数当作比天气预报还重要的“晴雨表”,一看是“污染”天气,立即采取戴口罩、开净化器、减少户外活动等等措施,我认为已经能熟练地与霾共舞,让自己和家人免受暴击,但这位“老朋友”还会在空气质量“良”时冷不丁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伤害。
空气质量“良”,也是一种伤害?我们先来看看空气质量 “良”时,同一个地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号楼)附近是什么样子吧。
图片为2018年拍摄,方向为从东向西。图片:许可、陈松蹊
以上四幅图,后面三张是空气质量显示“良”时拍摄的。左上,空气质量优,远处的西山依稀可见。右上,天空的背景基本是蓝色的,但污染已经开始积累;而下面两张,西山已经看不到了,天空也变成了灰色。您可能会疑惑,为什么空气质量同为“良”,室外空气的可见度差异怎么那么大?
实际上,这四幅图拍摄时,主要污染物PM2.5的实时数据不同:左上为1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属于优,右上为46微克/立方米,左下为58微克/立方米,右下为69微克/立方米。
今天,我们就要带你重新审视“良”作为空气质量标准的意义。首先要记住的是,不要一见到“良”就放飞自我。
陈松蹊教授领衔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研究团队,曾连续发布五份从北京城区到京津冀及周边共33个城市逐年空气质量的报告,从单一的PM2.5数据到涵盖包括二氧化硫、 臭氧等六种常规空气污染物。几乎每一份报告都有这样一个建议:我们关于空气质量“良”的标准已偏低,建议提高标准。
在当前极端污染天数减少、中少量污染顽固的情况下,这一建议的施行,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可行。
范围太宽,“良”“好”分家
我们平时在手机天气软件上查阅的空气质量指数,是以24小时平均浓度为单位的。目前,我国实行的空气质量国家标准分为一级(对应“优”)和二级(对应“良”),对应的PM2.5 24小时平均浓度分别为35、75微克/立方米。这意味着什么呢?“良”的两端相差非常大,空气质量同样是良,情况却大不相同,就如同刚才展示的图片:天明明是灰的,污染显而易见,但空气质量却是“良”。
2018年12月26日,北京的空气质量良,PM2.5为74微克/立方米。
中国标准低于印度和孟加拉
世界卫生组织出于保护公众健康考虑,针对PM2.5,提出最安全水平的标准为24小时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或更低,并建议将75微克/立方米、50微克/立方米和37.5微克/立方米作为三个阶段性过渡标准(基于PM2.5的24小时平均浓度),各国可以在此建议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的标准。美国、日本、新加坡采用35微克/立方米作为标准,澳大利亚是25微克/立方米,印度60微克/立方米,孟加拉国65微克/立方米,都比中国有着更严格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采用着PM2.5初期过渡标准24小时平均浓度75微克/立方米,比这些国家均低。
治理污染的新动力
陈松蹊团队的报告对逐年空气质量变化情况有非常详尽的分析,简单地提炼其中内容,大概可以总结为(以PM2.5为例):2013到2017的五年间,京津冀以及周边的晋鲁豫地区共33个城市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大部分区域包括京津冀、山东9市、河南7市均达到 “国十条”所设的减排目标。
也就是说,经过这几年的治理,空气污染最严重的京津冀,近年来空气是有明显改善的, 可以说是巨大的进步。
低浓度PM2.5之害
然而,千万不要以为三位数的“爆表”数字才值得警惕和防范!即使是中低浓度的PM2.5,长时间暴露其中,对身体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国外已经有不少医学研究证实了长期暴露在低浓度污染物中的后果:
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对89248名40~59岁女性进行了前瞻性队列分析发现,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比增加32%(95%CI:14%~52%)。[1]
一项针对新英格兰地区年龄大于65岁的医保人员研究,将年平均值<10微克/立方米的PM2.5数据作为长期暴露研究指标,将年平均值<30微克/立方米的PM2.5数据作为短期暴露研究指标。结果表明,PM2.5与死亡率的增加有关。短期暴露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增加2.14%(95%CI:1.34%,2.95%);长期暴露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增加9.28%(95%CI:0.76%,18.52%)。[2]
一项针对美国大陆所有医疗保险受益人(6092544人)的研究结果表明,PM2.5浓度低于12微克/立方米时,暴露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增加13.6%(95%CI:13.1%,14.1%);O_3浓度低于50 ppb时,O_3浓度每10ppb,死亡率增加1.0%(95%CI:0.9%,1.1%)。[3]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会有意无意参考国家的空气质量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一个“良”,可能让大楼的管理人员不以为意,空气很差劲也不打开新风系统;可能让老师在PM2.5浓度已经六十、七十微克/立方米的情况下还带着学生做大量的户外运动;可能让本来就患有呼吸道或心血管疾病的人因得不到及时防护而日益衰弱。
因此,在提醒大家不仅关注“良”,也关注空气污染物具体数值的同时,我们呼吁:为了公众的健康,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已经取得可喜成绩的情况下,应该尽快提高、细化优良空气质量标准。北大团队报告建议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的二期过渡标准,即50微克/立方米为良的上限。这不仅能提醒公众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在空气质量欠佳时有效地保护自己,减少人群的长期暴露水平;同时也能为各地治理空气污染,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净化蓝天提供新的动力。
近期有公开报道说,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修改,实现与国际接轨,期待看到官方的调整。毕竟,旧标准已不适宜当今的需求,是时候与时俱进,发展新的标准了。您说是吗?
[1] Villeneuve PJ, Weichenthal S A, Crouse D, et al. Long-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among Canadian women[J]. Epidemiology, 2015,26(4): 536-545.
[2] Shi L, Zanobetti A, Kloog I, et al. Low-concentration PM2. 5 and mortality: estimating acute and chronic effects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Environmental healthperspectives, 2015, 124(1): 46-52.
[3] Di Q, Wang Y, Zanobetti A, et al.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the Medicare population[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7, 376(26): 2513-2522.
作者牟修锐,资深媒体人,关注公益。
本文基于陈松蹊教授的一个幻灯片和团队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写作而成。在幻灯片制作中得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肖静和环境学院叶方舒的帮助,照片由许可提供。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更多精彩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与知识分子一起欣赏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