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林建华:中国何时能够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十年”专栏
- 开栏的话 -
2020年,不仅是新的一年,更是一个新的十年的开端。
在这个效率至上、速度至上的即时反应的年代,站在十年或者相当于长期的时间尺度,是否可以让我们挣脱一时的喧嚣,审视时间带来的厚重积淀,看到那些深刻的变化和趋势?
站在2020年展望未来十年的世界,无疑,科技将继续高歌猛进,AI、数字经济将重塑人类生活,老龄化浪潮来袭,生态环境危机仍将如影随形,由此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社会运行的规则将会如何变化?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应该有何作为?
站在新的十年开端眺望,《知识分子》特别策划“十年”专栏,与科技、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对话,在这里彰显那些穿透时间的思考。
受访人 | 林建华(北京大学前校长)
访谈人 | 李晓明 宋宇铮(《知识分子》)
整理人 | 宋宇铮
● ● ●
林建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卸任后不久,64岁的林建华出任北大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没有成立仪式,在2019年3月底的一天,林建华用一封公开信,低调宣布了中心的成立。
在变动不居的外部环境中,林建华似乎一直在寻找教育中不变的本质。他在信中谈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变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也将改变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面向未来的挑战,教育应当如何做出改变?
前不久,林建华在接受《知识分子》访谈中,回应教育的种种挑战问题,万种变化归于一宗,最终落在教育中的人和人的教育上。而他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何时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当下各种“双一流”数据、排名喧闹的话语中,这一问,出自一位长期在北大领导岗位上的教育家之口,忧患实多。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之际,中国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国家战略,迄今已逾20年。在此期间,北大在论文发表数量、经费总量以及各类大学排名中都有很大进步,但林建华表示,自己更看重的,是北大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人事体制、学科布局、治理体系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的进步。他认为这些才真正代表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力。
林建华几乎亲历了这其间北大的所有改革,这些地方也是他倾注心血推动深刻变化的重点所在。自2002年起,他从学者转型,专注于高等教育管理与改革,在北大教务长任上长达8年,同期历任北大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此后短暂出任重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2015年2月重回北大出任校长。
2018年10月卸任后,在这个以“未来”为名的教育管理研究中心,林建华希望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改革发展经验,面向未来,助力中国大学发展,也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极具价值的中国方案。
01
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国大学未来的核心挑战
北大的人事体制改革:选出优秀人才
前沿交叉:为学者提供最好的创新环境
质疑与批判:北大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流”与“伟大”:大学的不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