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SARS老将、新冠前线童朝晖:来自一线的临床笔记(一)
童朝晖(左三)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图文由作者提供
1月18日,作为第一批援助专家,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呼吸危重症专家童朝晖抵达武汉,重点指导和负责武汉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
湖北是童朝晖的家乡,武汉是他早年求学之地。2003年面对“非典”,童朝晖临危受命、连续三个月没回家,带领43名医务人员建立了中国顶级SARS病房,近百名病人无一例死亡。
过去这些天,童朝晖在武汉的金银潭医院,每天查房,指导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记录下了他关于治疗方案的一些思考。
以下为童朝晖从武汉发来的第一篇诊疗日记。希望对一线的医生有所启示。欢迎加入讨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尽管近30年来有很多关于ARDS的RCT研究,但是也没有明显降低ARDS的病死率。这次病毒肺炎所致的ARDS比我们日常工作所见的ARDS要严重。 这次肺炎危重症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70、80多岁也不少见,往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有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 通过前期的临床救治和观察,我们发现很多重症患者在使用经鼻高流量和无创通气(吸氧浓度多为100%)时,氧合指数(PaO2/FiO2)小于150,甚至小于100,而且这种支持条件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也就是说患者处于缺氧状态的时间比较长,患者的器官功能都有不可逆的损害,即使后来再进行有创通气、体外膜肺(ECMO),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也很低。 我们建议对于在100%的给氧及较高条件下的无创通气2小时,氧合指数仍小于150的患者,应该尽早进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对于有创通气,在高PEEP、规范俯卧位通气24小时后氧合指数仍小于100,应该行体外膜肺支持技术(ECMO)。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知识分子网站“聚焦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