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清华首位罗德学者:将致力于中国性别平权

2015-12-08 彭雯 知识分子


任娜瑛,首批中国罗德学者之一,就读于清华大学英语语言与文学专业,是专注于性别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中国青年同伴网络的联合创始人。


| 编者按 |

2015年12月7日,首批罗德中国奖学金获得者名单在万众瞩目中揭晓,复旦大学毕业生巩辰卓、清华大学任娜瑛、浙江大学毕业生张淳映、北京大学张婉愉4人在这项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项目中脱颖而出。


明年,他们将带着每学年至少50000英镑(约合487450元人民币)的奖学金,以及任选专业的资格,前往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专业,与世界舞台上的领袖人物共同享有“罗德学者”的称号。


《知识分子》第一时间联系了4位获奖者之一的任娜瑛,她对我国社会问题,尤其是性别平权问题有广泛和深入的思考,或许这也是此次罗德奖学金评委、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对她印象深刻的原因。以下为采访实录。



采访人:彭雯(《知识分子》)

受访人:任娜瑛(中国首批罗德学者之一、清华大学学生)


:你认为自己能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呢?你的哪些特质,或者哪些经历打动了、“戳中”了评委们?


我认为我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的思维是我的特点之一。这其中,清华大学三年半的本科教育,尤其是外文系的三位老师,也是我的三位学术推荐人:高瑾、孙赛茵和Roger Olesen,对于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英语语言与文学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不断强调批判性思维。而清华大学以文化素质课推动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作为一名文科生,我有机会与理科、工科的同学在同一个教室热烈地讨论西方世界语境中的“中国形象”,或在同一个屋檐下倾听世界多元音乐。



中国罗德奖学金评委团


对社会问题的关怀与学术相结合,则是我的另一个特点。在学习性别研究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阶级、种族等维度与性别不可割裂的关系;正如现实生活中,众多弱势群体之间千丝万缕的权力之网。性别研究,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永远离不开对广阔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个体,乃至每一个维度的探讨。这启示我,中国性别平权运动永远离不开劳工平权、少数民族平权等各种社会民权运动。



你是怎么理解罗德学者的传统和核心精神的?


我认为罗德学者的传统和核心精神就是让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罗德学者推动了人类社会医学进步,加速人类以科学探索世界,以政治寻求最佳社会形态,以法律维护人类正义,以社会运动减弱人类之间的恶意相向、强化人类之间的善——这些都是罗德学者的传统和核心精神的体现吧。


任娜瑛与评委交谈


罗德奖学金的评选都包括哪些环节?最终面试的哪些问题让你印象深刻?


整个罗德奖学金的评选有三轮,第一轮主要是文字材料的初选,第二轮是现场或skype面试,第三轮终面是30分钟左右的多对一面试。因此涉及面试的环节主要有第二轮和第三轮。


我印象最深刻的问题是,“如果中国性别平权完成了,那么下一步你要做什么?”我对此的回答是:即使制度层面性别平权似乎完成,但是少数人群的内部歧视仍然存在,所以下一步应该是去解决这种内部歧视。然而,这种内部歧视里体现的正是,性别不可能独立于阶级、种族的维度,成为人类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尺——因为性别不可能独立于阶级、种族等维度解释人类权力关系。


所以其实根本上来说,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达到“性别平权”,甚至任何单一维度的“平权”,而只能不断去接近这个理想。对于这些问题的综合性思考,对于我们的平权运动非常重要。



罗德学者每学年能享有至少5万英镑的奖学金,还能在牛津任选专业,你想要主修什么专业呢?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我确实还有机会对具体选择的课程进行调整。我认为这对于进一步想清楚自己的研究方向需要哪些课程的助力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想要主修的专业是牛津大学的女性研究。我期待自己未来为中国本土的性别研究学术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阅读

输入数字编号阅读相关文章:

【182】 4名90后大学生成为中国首批罗德学者|评委徐小平:受到优秀气质的强烈冲击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识生活。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zizaifenxiang@163.com


《知识分子》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并担任主编。关注请加微信号:the-intellectual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