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罗德学者张淳映:做一个“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张淳映,首批中国罗德学者之一。毕业于浙江大学,拥有经济学与英文双学位,现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学位。曾在上海路透社、《纽约时报》以及新华社实习,曾任浙大竺可桢学院辩论队队长、晨兴文化中国年度论坛秘书长。
文 | 彭雯
“你们是我接受采访的第一家媒体”,12月8日,当《知识分子》第一时间联系上刚刚成为罗德学者的张淳映时,她已经从上海返回纽约继续学业。为了赶回纽约,她甚至没能来得及参加罗德奖的新闻发布会。
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如今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专业的张淳映说,自己也没想到会被选为罗德学者,可能是她对新闻的激情,感染和打动了评委。
一个“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从南京外国语学校到浙大,从哥伦比亚到牛津,张淳映这一路走得似乎非常地“顺”。她也常说觉得自己莫名幸运。但实际上,从本科的经济类专业毅然转学新闻,并不是一个那么轻松的决定。张淳映告诉《知识分子》,当时有很多朋友都不能理解,她为什么要放弃一条似乎“金光闪闪”的路,转而去学“很穷”的新闻?“因为热爱,因为新闻是我的理想。”因为这份热爱,她甚至在本科快要毕业时申请延迟毕业一年,以拥有更多的实习经验来为申请哥伦比亚大学新闻专业做准备。
谈及这次罗德奖,张淳映笑言自己也不知道为何被选中。但她猜想,可能正是她对新闻的这种激情,感染和打动了评委。她告诉《知识分子》,罗德奖非常看重候选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度,“fight the world's fight”是罗德学者们的共性。而新闻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她能很好地将学术与社会关怀结合起来。
谈到最终的面试过程,张淳映透露,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李一诺向她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谁是对她人生影响最大的人。她说,是她的父亲。父亲的理想主义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她,在她选择新闻专业时,也正是他的父亲在一众反对的声音中坚定地支持了她。
在本科期间,她加入了浙江大学晨兴文化中国项目,她的导师周生春教授时时提醒她,要做一个“实际的理想主义者”——永远心怀理想,目标高远,从理想的高度出发,脚踏实地、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事实上,她对《知识分子》说,这种从小在家庭以及在本科教育中被不断浇灌的理想主义精神,恰恰是罗德奖学金的要求。
张淳映和罗德奖评委交流
“我要做一个讲故事的平台”
张淳映认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位置。而她擅长和想做的就是“讲故事”,她想做的就是那个讲述他人故事的介质和平台,这也是促使她学习新闻的最强烈的驱动力。
她告诉《知识分子》,面试时,罗德学者、美国总统演讲稿撰稿James Fallows问她针对中国社会会提出一个怎样的选题。她选择关注的是计划生育遗留下来的”黑户“群体。她对这个议题的关注最初来源于搭乘飞机时,一位计生“黑户”的母亲的倾诉。“这让我思考,除了这位母亲,还有那么多因为国家政策而受影响的个体,他们的声音在哪里?他们的故事谁来说?”
因此,政策实施影响下的个人的声音,成为了她关注的焦点。“包括计划生育政策下导致的失独家庭,这些人现在发出的声音还远远不够。我想成为的就是为这些个人发声的介质,我拿我自己当平台。”
问及未来的打算,张淳映毫不犹豫地说,”我肯定是会回国的”,她表示,自己的理想就是回国后创建自己的媒体平台,拥有个人的团队,“为每一个个体讲述他们的故事”。
输入数字编号阅读相关文章:
【185】专访清华首位罗德学者:将致力于中国性别平权
【182】 4名90后大学生成为中国首批罗德学者|评委徐小平:受到优秀气质的强烈冲击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识生活。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zizaifenxiang@163.com。
《知识分子》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并担任主编。关注请加微信号:the-intellectual或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