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看看咱们巩义回郭镇有哪些历史名景

2016-08-24 巩义吃喝玩乐汇

《回郭镇十景》
一、伊洛晴波


二、訾殿枕流


三、柏谷夕照


四、遏风古洞


五、长堤柳浪


六、玉晨晚钟


七、苏村烟雨


八、藏梅霁雪


九、龙兴晓月


十、古鄩春晖


十一、包公正祠
十二、峪顶四庙


十三、清凉古寺


十四、卢医神庙


十五、白云禅寺


十六、永裕陵辉


十七、忠信古寨


十八、神沟迎熏

十九、汾王驻驾


二十、李河春光


廿一、三清古镇



注:伊洛指伊洛河;訾殿指小訾殿村;柏谷指柏峪柏谷寺;遏风洞在柏漫村;长堤是镇北伊洛河防洪大堤;玉晨指李邵玉晨观,故址在李邵小学所在地,文革遭毁;苏村即解放前的十八苏村,涵盖现李邵刘村等村;藏梅寺在干沟村;龙兴寺在李邵村西北,曾是少林寺下院;回郭镇古称斟鄩。


回郭镇文化古迹

回郭镇的文物古迹颇多,据历史记载考证的有小訾殿、罗庄、驻驾庄等还有宋陵(哲宗陵属回郭镇陵区)、五冢、独冢。大的寺院有玉晨观、白云寺;有名气的有包公庙、卢医庙、郭子仪庙(即遏风洞)等。
1、小訾殿:传说中的夏代曾在此建都,春秋时为訾城。宋代依然,后为訾殿,讹称小芝田。
2、罗庄:现在的北罗村。此村为古城,在唐、尧、舜、禹之世属豫州,夏禹曾封夏伯于此,为夏伯国,建都斟鄩。武周营洛后,鄩为畿内重邑,是为罗宫。秦汉后罗宫废为聚落,但其地或以罗名,于今为罗庄。
3、驻驾庄:唐汾阳王郭子仪于公元575年,平安史之乱,回兵长安,驻驾于此而得名也。
4、回郭镇:原名灰坡头。公元575道经是邑,曾率兵平黑风妖,故得名矣。

遏风洞:

回郭镇东有约五里许,有一岗,称之为“古柏南岗”,巩县八景之一,唐郭子仪庙亦在此,庙旁有洞,俗称“恶风洞”。相传,古时,每岁禾稼将熟时,洞出黑风伤害田禾,以致附近居民岁闹饥荒。郭子仪平乱班师,取道洛阳归京,领兵至此,索粮不获里人告以是,南岗常有毒雾为灾,故田谷不收,无以供饷。汾阳王乃旋军登其上以压之,毒以因息。年年丰登,里人蒙福,遂立庙祀之。“恶风洞”改名为“遏风洞”。现在除洞尚有迹可观外,其余不复存在。

汾阳王(郭子仪)庙金碑记
柏漫村南岗,原汾阳王庙,大殿庙前檐下有金代时立的“唐汾阳王庙记”石碑一通系金宣宗完颜珣元光二年(公元1723年)二月立。
碑文叙述郭子仪一生功绩,并载郭子仪领兵至芝田县(今巩县),漫流村南岗时,曾为反除“黑风妖”而后年谷丰登。于是尊而立庙。庙前檐下另有一石刻着明万历年间邑宰(即县令)顾汉题的七言绝句一首,亦为叙述郭子仪的功绩。
现金碑无迹可寻,唯碑文上有抄录:”大唐功臣汾阳庙记礼典云:有功于民则祀之,忠于国家则祀之,法施后世则祀之。由汉以来岩岩乎克当其任者,惟汾阳郭子仪伟欤?子仪,华州郅县人也,天资忠诚,与李光弼齐名,而能力辅唐室,天宝之末,盗发陵幽,自朔方提孤军转战逐北,当是时天子西走,唐祚若赘,公东西往来,前后百战,自灵武、河北、河南、彭原、廊坊、河东、凤翔、西京、绛州,亲领兵经行,复致平定。二十年间,身为天下安危。天子老之曰:果吾父也,若非压以至诚,焉能致此。玄宗以收云中,马邑开东陉功,加御史大夫。肃宗又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进封平阳郡王,代宗不名垂泣,谓左右曰:真社稷臣也,乃赐铁券图形凌烟阁,德宗封为汾阳郡王,尊为尚父,事此四朝,累增名爵出将入相,校中书令,考二十四。虽唐命方永,永有忠贯日月,神名扶持者哉!虽齐桓、晋文比之为偏。前后赐良田,珍宝不可胜计。故史臣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富贵寿考,衰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建中二年六月十四日 。时年八十五。噫!生而聪明正直,没而为神。芝田县西南隅有庙存焉,父老相传曰:郭令公领兵道经是邑,而草粮俱绝,征求与此,郡人跪而告曰:草可得而粮不可得。公问其故,告曰是邑之南岗,常有妖雾交腾,散于田野,因而为灾使五谷不登,年租之外,余无所得。兵遂虚宿于此。翌日公领军此岗上指之曰:四方之乱,予皆扫除,妖氛敢为害邪!军还冢而回。自是后,妖氛不复为灾,郡人蒙福。五谷丰登,而尊其庙貌焉。——
昭武大将军行芝田县令兼管口常平仓事移刺文林郎守号州军判天党赵琢撰。维大金岁次祭未元光二年二月十有五日,中京金昌府芝田县漫流村彭顺同男彭泽立石:赞成人乡老傅政,嵩阳石匠张善刊”


四座庙宋代重修启母少姨庙碑
回郭镇西二公里柏峪四座庙(现为柏峪学校分院)内,北面教室墙上嵌砌有宋嘉佑六年(公元1016年)重修启母少姨庙碑,由平阳乡贡进士乔《《《》》》 撰文,刘璃书写。高一点三米,宽六十厘米。碑文内刻有唐武则天,在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等中岳嵩山,见夏后启母石,遂封夏后启母(夏禹妻)为王英太后,启母妹少姨为金阙夫人,供后奉祀。在唐开城四年(公元836年),巩县人马彦卿在柏谷之却地(即四座庙)始置别庙,以便乡人祭祷。及宋代时又重修次庙。

包公祠 

回郭镇原南街西头,有包公祠,祠祭宋包拯之庙,庙不大,只有包公塑像一尊,现已无存。

卢医庙

 现卢医庙小学所在地。卢医庙门向南,门南边有一戏台,庙正大殿为卢医扁鹊神应王,上有匾额曰:“功并神农”,两厢房为十代名医。东院另有三皇殿,西边院为五圣殿,还有鲁班先师。今一切荡然无存。

龙兴寺 

在李沟口俗称南寺,该寺原为“李氏家佛堂”,创于大明天顺年间。起初只有水陆殿,天神像,是李氏五世祖李俊为其母晚年修真养性处,明成化年间始建大殿,塑观音像三尊。额曰:“极乐世界”,两边有十八罗汉和十殿阎君。现无存。


清凉寺

 俗名北寺,现北寺学校所在地,建于何年已无考。大殿塑释迦佛三尊,两边是十八罗汉。过厅中面南为伽蓝护法神,面北为韦陀(此亦护持佛法者)。东厢房为说法菩萨,地藏王菩萨,周围十帝阎君。壁画上绘“金桥银桥”、“十八层地狱”、“锯桀分身”、“碨捣磨研”等。西厢房为关帝和普静禅师,禅林门前为钟鼓二楼,前殿塑四大天王像,大门内塑哼哈二将。两旁有石狮。这一庞大建筑迹象全无,只剩下“清凉寺”横额和一通字迹模糊的石碑。

玉晨观 

坐落在李绍村,创建于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总面积有1400平方米。坐北向南,山门左右有掖门,门前有铁狮子一对,穿过山门正中二十米处,有方五丈正殿,左右配钟鼓楼及厢房,房二十七间,内有清明碑二十余通。

正殿木材建筑结构,坐于高出地面一公尺的砖台上,台周围铺以青石。殿前有条石台阶和五米长的月台。殿高约五米,长广各五间。由高柱承托屋顶。外层还柱十八正面石柱上刻有三幅对联:一是“一气化三清惟天下至诚为能化,两仪生四象乃图中太极所自生。”二是“玉晨传古观松峰月洛浦云祥光缭绕,宝塔会天尊儒门祖道家宗归乃掌握”。三是“乾坤一万祖形形色色真谛渊源,道德五千言原原本本盗人心胸。”内层八柱四梁,柱下石础,或为鼓面,或为仰莲,雕刻精细花锦。悬山房顶,飞檐出厦。檐下斗拱三重,龙头昂出。正面拱壁间有龙虎、云花、楼阁、人物彩绘、阑额饰三角金锭。屋顶为红绿琉璃瓦,九脊四坡下垂。脊面连鹤牡丹,盘龙滴水瓦当,正殿内有太上老君像三尊,为老子一气化三清。故名三清殿。两旁塑四大天王站像;东厢房火帝真君,西厢房救苦菩萨,山门内有哼哈二将。今已无痕迹,唯李绍学校在此拔地而起。


龙兴寺 

回郭镇李绍村北一里许,有一龙兴寺,经查证系元代建筑。寺院面积四亩有余,寺内有大殿三间,大佛像一尊,前有月台,旁有松柏,和尚一名,靠庙产地维持生活。
苏村的由来和游腊社的兴起,都与龙兴寺有关。相传最初和尚苏罗佛得知寺内有一妖魔,每逢除夕,出来骚扰,把群众准备过年的食品一掠而空,人人为之担惊害怕,苏罗佛建议,附近各村,每年除夕都要敲锣打鼓,转村游行,以镇妖魔,可避灾难,这就是游腊社的起因,此社延至建国前夕。
苏罗佛为民除害,舍身下井降妖,终未返回地面。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井上建塔一座,在大佛旁,又塑其像。同时又将附近十八个村庄命名为十八苏村。
元宓妃庙 在刘苏村西北,元代建造,相传伏羲之女溺死洛水,遂为洛水之神,宓妃庙也叫洛河娘娘庙。


白云寺 

干沟村西南半公里休水(干沟河),是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建造的白云寺,原名柏谷坞寺,群众称藏梅寺或藏米寺。
唐裴崔少林寺石碑记:有开皇中有诏,柏谷屯地一百顷,赐少林寺盖柏谷地属少林又于柏谷建寺。“又记有王世充和唐太宗作战时,少林寺和尚志操惠师曾执捕王世充侄儿王仁泽献功。太宗嘉其义列,频降玺书宣慰,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明弘治四年(1491年)、嘉靖五年(公元1562年),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都有重建和扩建,清代不断粉饰金装,开佛凿窟,田产仍有近百亩之多。《明胜志》记有此寺“佛像精巧美丽,有牛舂马簸水磓之利”,今仅存佛窑三孔,迹象全无。

白云寺隋代造像柱:郑州市文物陈列馆中,存放着一座隋代的像柱,高三点六米,上截面四方体,每面造像佛龛四至六个,共十九龛。佛像多位立姿,衣饰刻画清晰,唯佛面多已残损。下截是十六个凹面组成的圆柱,铭文已斑驳不全,从题记看出,五百人捐资建造双石宝柱,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立。

小訾殿北魏造像碑:在小訾殿村北洛河堤外,曾有一通北魏时的造像碑,碑两面均刻有佛龛,正面三层,上面莲花帐幔里,有一身披袈裟袒胸的坐佛,中层两佛龛刻一佛二菩萨。下层最精美,中间大龛,刻一佛二弟子,龛外两边刻二菩萨;像皆有背光。龛两边刻饰双柱,下施莲花柱础,龛楣左右为二飞天,衣纹流畅、清晰,姿态活泼生动。背面碑额有“九山万世明公显灵碑”九个残缺篆字。现碑文已无存。

宋陵 

回郭镇陵区,亦叫八陵陵区。此陵区距郑洛公路三公里,在白云山下。八陵村东南是宋神宗赵顼的永裕陵,村西南是宋哲宗赵煦的永泰陵,两陵相距四百米。
神宗赵顼是英宗的长子,在位十八年,于公元1085年三月死于开封。时年三十六岁。同年葬于永裕陵。衬葬的后陵四座:即神宗向后陵、神宗朱后陵(哲宗生母)、神宗陈后陵(待宗生母)、和徽宗王后陵。此陵院建筑遗址和石刻造像较整齐。
哲宗赵煦在位十五年,于元符三年正月死(公元1100年),同年葬于永泰陵。此陵石刻造像保存尚好。哲宗刘后陵在陵西北约二十米处,陵园北尚残存有一段神墙。高达四、五米。八陵村南半公里处,东西排列三座墓冢,属亲王墓,因无史可考,不知是何亲王。冢正北回郭镇清东、清中、清西三个村的广大土地上,有不少石人、石羊等石刻零散在地里,或倒或立,亦有埋在地下。往西九公里是回郭镇柏峪村,时有发现宗室亲王、子孙墓,并出土了不少墓志,这里是庞大的宋陵末端。


                   欢迎大家把身边美景历史文化爆料过来,小编将会采访拍照整理发布,挖掘巩义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